「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古時候的田園詩自成一派,詩中表達的皆是人們對於恬靜悠然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而如今我們是信息和數字的時代,近幾年更是邁向了大數據的時代。
人們可以足不出戶瀏覽全世界的新聞和熱點,忙於工作無暇吃飯時從手機上點一份外賣即可,火車票機票無需出門就可以線上搶購,海量購物網站為消費者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商品和平臺,出門不用帶現金就可以支付。
毫無疑問,網絡改變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手機變成了我們最親密的夥伴。但中國人的內心,始終保持著那一份返璞歸真的情感,正如網絡紅人李子柒所拍攝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甚至國外網站很火一樣,我們通過現代設備,感受她帶我們回到最原始的田園生活,感受那份最真實的、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
當我們為生活而奔波時,可曾想像到脫離了城市的喧囂、車水馬龍與燈紅酒綠,生活在鳥語花香、雲霧繚繞的山間叢林是怎樣的感受?那種沒有任何外物叨擾、也沒有任何外物惦念是何種感受?我想大部分人其實是不敢想的,畢竟我們已經習慣了便捷生活帶給我們的享受,習慣了多元化的社會。但如若從不曾感受過,未必不是一種幸運。
一組大學生志願者在雲南做公益時,飯後相約去挖些蘑菇。走到廣袤的森林裡時,發現了一些腳印,循著這些腳印,他們最終跟到了一戶人家。這一個發現,引起了外界的關注。這是一家六口,一個中年母親帶著她的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按法律來講,這是一家「黑戶」。
沒有任何一個縣登記了這家人的戶籍,甚至往上幾代都是如此。他們所居住的森林裡時常有防火員巡邏,但也並沒有發現他們,這幾個大學生還發現,GPS也不能導航到這個地方。
與自然做伴,以花草為友
這一家人沒有左鄰右舍,只有一部手機但基本沒有網絡信號,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難道這是現實世界的世外桃源嗎?隨著志願者對他們的深入了解,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家庭如何生活。
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因為醉酒落入湖中身亡。母親潘志仙獨自承擔起撫養五個孩子的重任, 但因為常年不與外界交流,她不幸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只能幫助家裡做一些簡單的活。
這個懸在山披上搖搖欲墜的房子,便是他們六口人的家。房屋歷經了不知道幾代人的變遷,簡單的家具是由森林中的腐木做成的,幾段木頭拼接成了床板,立起來的磚頭做床腳,甚至吃飯的碗具都沒有完整的,整個房屋東拼西湊,透露著一種最原始的破舊感。
兄妹五個只有大兒子張富紅上過幾年學,便回家幫媽媽幹活、撫養弟弟妹妹。他和兩個弟弟張富學、張富金負責一些重活,去山上採藥、採蘑菇,三兒子年齡雖然不大,但已經能認出多種藥材,當外面的同齡孩子都沉浸在電子娛樂中時,他的世界反倒顯得別有一番自然的樂趣。他們還在家附近開墾了一片空地,種植一些蔬菜和水果。
因為常年勞作,他們的外表幾乎沒有整潔過,身上的衣服也不是自己合身的。另外兩個女兒張梅花和張曉梅,是這個「原始」家庭的一絲靚麗的點綴,雖然環境簡陋,沒有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品,依然不能掩蓋住她們的美麗。
大女兒張梅花正值青春年華,和同齡的女孩子們一樣,她也是嚮往美的。雖然不會寫很多字,但她依然用一幅簡單的畫表達出了對自然美的喜愛。小女兒張曉梅只有十一歲,沒有坐在明亮的教室裡讀書,取而代之的是和姐姐一起做家務、放羊,偌大的森林都是她的娛樂場。但她內心最渴望的還是知識。
未來可期
如果志願者沒有發現他們,也許他們的生活軌跡會按部就班,繼續在簡陋的環境中生存,能不能走出山上來生活都是未知數。但社會發展的如此迅速,我們相信即便沒有這次的志願者,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有另外一隊志願者,讓這家人得到幫助。
從前,兄弟三個出去採摘,要翻山越嶺走幾個小時,哪怕是三個男孩子也難免會遇到危險。近年來,政府在他們家附近新修了公路,雖然本意是用來防火的,但給這家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他們漸漸與外界接觸,出去也沒有以前那麼不方便了。家裡添置了一些外面買來的用品,甚至一輛二手摩託車,方便他們出去採摘。
媒體的報導讓外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們,志願者們相繼送來了衣服和食物。兩姐妹換上新衣服後,顯得更加靚麗清新。政府在就近的街道辦事處為他們上了戶口,最令人欣慰的是,小女兒張曉梅也可以進入她心心念念的學校讀書了。
對於大家的幫助,這一家人心中滿是感恩,二兒子用大家送來的食材做了一頓豐盛的飯菜,在我們看來,肉菜和飲料幾乎是生活的常備品,但他們即便是過年也未必能吃上這樣一頓。
第一次面對鏡頭時,幾個人的臉上略顯生澀。但志願者可以感受到,他們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沒有網絡科技的便利,沒有親朋好友的往來,可能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與最原始的自然相伴,因此他們保留了人性可貴的淳樸與自然。
不管未來他們會不會走出去生活,但他們是幸運的,有很多陌生的熱心人在幫助他們。現代人每天為生活奔波忙碌,真正樂在其中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希望我們終有一日能有幸感受一次這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