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7月9日電 題:大山深處有「新家」——大別山村繪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新華社記者王丁、李鈞德、史林靜
八百裡大別山,橫亙在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這裡既有北國江南的風光旖旎,也有江南北國的豫風楚韻。古老村落、綠色資源、紅色故事,在此交相輝映。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別山區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小康生活悄然走近,叩開革命老區的大門。
走進散落在大別山那些依山傍水的村落,一幅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這裡有一水護田、青山對開的美麗生態、有蒸蒸日上的各色產業、載滿鄉愁的農耕印記,還有村民臉上洋溢的歡喜,所見所聞恰可滿足遊客對美麗鄉村的想像。
6月12日拍攝的田鋪大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風景生寶藏,重塑美麗新鄉村
曾發誓走出田鋪大壪就一輩子不回來的韓光瑩回來了。
這是田鋪大壪「老家寒舍」民宿(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剛送走一波遊客,有了片刻閒暇,韓光瑩坐在堂屋望著門外有些出神:盛夏時節,田鋪大壪總是瀰漫著化不開的水墨色,這個曾經拼命想要逃離的地方,現在竟這樣迷人。49歲的韓光瑩如今在老家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大壪開了一間名叫「老家寒舍」的民宿。
壪,在字典裡的釋意是指山溝裡的小塊平地。大山阻隔,曾讓這裡的發展緩慢。韓光瑩記憶裡,田鋪大壪總是破破爛爛的,「晴天一腳牛屎,雨天一腿汙泥」。
「那個時候,年輕人覺得最有出息的事就是離開這個村。」韓光瑩說。20世紀90年代,韓光瑩遠赴韓國務工,這一時期他家裡兄弟姐妹6人,有5人都在外打工。
一名小朋友在田鋪大壪玩耍(6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改變悄然而至。在2014年,田鋪大壪等村莊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隨後,新縣規劃「九鎮十八灣」,發展全域旅遊。田鋪大壪先後完成了修路排水、大塘整修、人工溼地等11項系統工程,徹底改變了村莊面貌。
6月12日拍攝的田鋪大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如今的田鋪大壪青山環抱,碧水縈繞,一道道梯田水塘錯落有致,一排排土坯瓦房樸實靜美,充滿韻味的山鄉風景吸引遠近遊客紛至沓來。
與此同時,在信陽市,一批大別山村趁著鄉村振興的機遇也開始在紅色文化、綠色資源、古色村落上做足文章,美麗鄉村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信陽市已獲國家、省、市級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1872個。
遠在韓國打工的韓光瑩一直關注著家鄉的變化,2016年他辭掉工作回老家,將老屋翻新,辦起村裡第一家民宿。改造後的「老家寒舍」,門口有竹、門頭掛匾、院裡設茶,堂屋居中懸掛一幅「蕉嶺煙雲圖」,右側懸掛一幅家族族譜。
寒舍不「寒」,遊客很旺。韓光瑩的小院共有6間房,平時入住率在60%以上。每逢假期都要提前預訂,現在每年純收入10萬多元。「留在老家,守著田園,還能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再沒什麼比這更讓人心裡美了。」 韓光瑩說。
村民攜創客,故鄉蘊新機興新業
村民許秀青家的用電量,比5年前漲了10多倍。
「電都用在哪了?」60歲的村民許秀青掰著指頭算:「家裡現在有3臺空調、4個冰櫃……」電器多到一時數不過來,她乾脆一揮手爽朗地笑道,「用電的地方越來越多,日子也越過越好!」
在田鋪大壪「春臨農家」飯店,許秀青準備關門午休(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許秀青是田鋪大壪「春臨農家」飯店的老闆,也曾是村裡最年輕的留守人員。
田鋪大壪共81戶,295人,外出打工潮興起後,村裡最少時候剩不到50人。「能走的都走了,到了飯點兒也都沒幾戶冒煙。」 許秀青也碰上了一生中最難的時刻,兒子結婚加上老伴生病,家裡欠下20多萬元的債。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田鋪鄉黨委書記邵燕說,2014年,著手打造田鋪大壪美麗鄉村的同時,如何培育產業、創造就業,讓村民富起來,成為擺在田鋪鄉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許秀青在田鋪大壪「春臨農家」飯店內打掃衛生(6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在村幹部的動員鼓勵下,許秀青辦了村裡第一間農家樂,做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家給農家樂起了一個寄寓希望的名字:「春臨農家」。
「咱窮山溝,有人來嗎?」「可別牌子剛豎起來就砸了!」……在村裡開農家樂,一開始村民並不看好。然而,「逆襲」後的田鋪大壪很快出了名,村裡遊客絡繹不絕。
在田鋪大壪「春臨農家」飯店,許秀青將做好的菜端入房間(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趕上假期,我從中午11點開始炒菜,一直到下午4點,手都沒有離開過鍋鏟。」僅用了3年時間,許秀青就還清了所有的外債。去年一年,憑藉農家樂許秀青一家收入30萬元。
2018年,許秀青贏得了人生中的第一項榮譽,成了田鋪鄉「創業示範典型」,她將獎狀擺在了堂屋最顯眼的位置。
為在村裡孵化更多「許秀青」。2016年,村裡專門成立三色農耕園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上海一家旅遊管理公司合作,背靠青山綠水,打造「創客小鎮」。
「啥是『創客』?」一開始村民們不理解。
店員在田鋪大壪一家文創紀念品店內整理竹編產品(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後來,村裡陸續有了:賣手繡鞋墊的「匠藝工坊」、賣竹編的「不秋草」店、賣蜂蜜和豆腐乳等土特產品的「田鋪伴手禮」店……20多家「創客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這時,「創客」在村民心中的形象真實豐滿起來。
店員在田鋪大壪一家文創紀念品店內整理櫥窗(6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2019年,田鋪大壪遊客超過1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8500多萬元,吸納就業120餘人。
除了民宿、農家樂、創客店,田鋪大壪農民還將從「三塊地」刨金。邵燕介紹,全鄉12萬畝林地計劃入股,成立合作社;6000畝耕地即將整合,發展觀光農業;108戶易地搬遷後,流轉宅基地,建設康養度假村。
產業多了、人也多了。傍晚,許秀青走在村裡的石板路上,看著不到飯點兒家家戶戶都升起煙火,心裡有說不出的歡喜。
鄉憂成鄉戀,繪出「富春山居圖」新畫卷
6月12日拍攝的田鋪大壪(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走進田鋪大壪,黑片瓦、黃泥牆,仿佛一幅拙樸的山水畫。
來到新縣西河村,遠山如黛,一水繞村,150餘間古民居隔河相望,村子每一處最細微的美,都得到了尊重。
步入羅山縣何家衝村,同是如畫景致卻更顯厚重。這裡是昔日紅二十五軍長徵出發地,青山環野立,古樹參雲天。一幢幢明清風格的豫南古民居,訴說古村的歷史。
……
如今,這些美麗村落星散在大別山區,成為一道道載滿鄉愁的風景線。
不搞大拆大建,因村制宜,因勢利導,信陽市逐漸打造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一名村民在田鋪大壪的稻田中勞作(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青山綠水的美麗生態、蒸蒸日上的各色產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身家鄉建設。
據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統計,截至2019年底,信陽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達13萬多人,累計創辦各類經營主體近8萬個,帶動就業80多萬人,涉及鄉村旅遊、山林綜合開發、電子商務、種植養殖等多個領域。
不僅曾發誓一輩子不回田鋪大壪的韓光瑩回來了,韓光瑩的大哥、二嫂也都回村開了店,一家人離鄉務工20年後再度團聚。
如今,田鋪大壪村民對家鄉的改造仍在繼續,每隔一段時間,村裡就如雨後春筍般「生發」出新的主題商店、手工作坊和特色民宿。如今,對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興,大別山區群眾充滿信心。
「遠看煙山雲樹,近聽泉水潺潺」。此情此景,49歲的韓光瑩不由感慨:「回來了,就再也不想離開了。」
責任編輯:海洋 校對: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