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習近平如此運筆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習近平如此運筆
作者 鍾三屏
如果把中國鄉村比作一幅畫,畫面上的層次感正變得越來越豐富、色調也越來越鮮亮。對於「美麗鄉村」建設,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有個形象的比喻——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如今,習近平心繫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逐漸成為現實。
古語云:農者,天下之本也。習近平對此有更加通俗的表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句話道出了特殊國情下「中國鄉村」之於中國的極端重要性,也刻畫出了「中國鄉村」在習近平心間的模樣。
陝西、山西考察,稱讚小木耳、黃花菜大產業;四川大涼山深處,在彝家火塘話脫貧;江西井岡山考察,強調「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湖南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近日再赴湖南,走進沙洲瑤族村察看現代農旅示範基地……這些年,習近平以腳步丈量土地,飽含對鄉土中國的牽掛。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鎖定「三農」……這些獨立又互有疊合的治國理政「大項目」,體現了新時代中國關於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也反映了習近平對中國鄉村「走向」的思考和布陣。
為什麼習近平如此重視中國鄉村?
一與中國特殊的文明構成有關——鄉村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根」。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談及鄉村文明之於中華文明的特殊意義——「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習近平的這些論述也道出了華夏子孫血液裡濃濃的「鄉土情結」。
二與習近平特殊的個人經歷相關——「陝北高原是我的根」。
青少年時代插隊陝北「當了六七年農民」,習近平從那裡培養出不變的信念——為人民做實事;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建到浙江、上海,一直到中央工作,習近平直言「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他的調研足跡遍及「此山此水此地」。
三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彎路」有關——城鄉關係關乎現代化成敗。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這兩組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導致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走入困境。談及中國,習近平強調,「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資料圖:航拍江蘇句容天王鎮那田風光,田野、遠山、水塘,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泱波 攝
那麼,在習近平眼裡,「美麗鄉村」之「美」體現在哪裡?
以物質標尺來量,它要富有。
「億萬千百十,皆起於一」,這個「一」在習近平看來是跨越貧困線。他曾說,「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知青插隊經歷和基層工作經歷,讓他深知中國鄉村的匱乏艱苦。「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的表達,體現了他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了解。「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則彰顯了其志向和擔當。
以環境標尺來量,它要宜居。
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的浙江餘村,空氣好了,景色美了,走上一條特色旅遊之路;生態脆弱的大西北,將生態保護和農業、旅遊發展結合,探索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農民實現增收……習近平走過的不少地方,正是踐行「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的樣本。不管是關心「小廁所、大民生」、推進農村垃圾汙水治理,還是指示推廣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都體現了習近平對環境「硬」指標的重視。說到底,只有留得住青山綠水,才能記得住鄉愁,才能承載華夏兒女的田園夢、鄉土情。
資料圖:航拍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銀河鎮紫溪村秀美鄉村,一排排紅頂樓房,錯落有致,成為美麗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劉佔昆 攝
以文化標尺來量,它要有「精氣神」。
中國鄉村之美,不僅美在肌體,還要美在靈魂。習近平曾提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他還認為,「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習近平的這些論述,強調了中國鄉村建設過程中外在與內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則鮮明地表達了他對守護華夏文明基因密碼的態度。
以現代化標尺來量,它要挑上「金扁擔」。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當年在陝北黃土地上,鄉親們告訴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將來幹活挑著金扁擔」。習近平說,「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正讓農業在中國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習近平說,現代農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觀察家認為,沒有「美麗鄉村」,就談不上「美麗中國」。在越來越立體的這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裡,生活的奔頭、田園的秀美、鄉土的潤澤、產業的現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個個村莊、一片片沃野的蛻變,讓人們直觀感受中國的發展,亦能從中體味民眾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完)(圖片素材來源:新華社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