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自傳入我國以來
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洛陽作為佛教發源地之一
保留著眾多完整的佛教文化和古蹟
今天給大家介紹幾個低調的佛教建築
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位於洛陽市宜陽縣三鄉村北,連昌河畔,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的磚砌佛塔。塔高37米,相當於現代十二層樓的高度。
五花寺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宜陽縣誌》記載其為「唐基宋塔」,專家推測,五花寺塔是宋代建築,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唐代建築材料。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築、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經千年風雨侵蝕,塔身略微傾斜,但仍屹立不倒,被當地人稱為洛陽的「比薩斜塔」 。
由於歷史久遠,世道滄桑,五花寺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留下任何有關寺院建設的蛛絲馬跡,唯一留存的就是矗立在遺址之上巍峨高聳的佛塔,這就讓孤零零的佛塔更加充滿了神秘色彩。
五花寺塔名字取自達摩祖師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據傳,達摩祖師曾遊歷洛陽,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下空廂寺。
五花寺塔共九層,八角密簷式結構。一、三、四、六層正南面均設有假門,門兩側鑲嵌磚刻浮雕力士或菩薩畫像,刀法洗鍊,線條流暢,形象肅穆。
它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依舊巋然不動,這在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是研究佛教史、古建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風化破損嚴重,五花寺塔在幾年前經過保護性修復,已經不復當時的唐宋風貌,失去了原有的古韻。
靈山寺
洛陽靈山寺,原名報恩寺、報忠寺,玉泉寺、懸泉寺、鳳凰寺,位於洛陽市西南35公裡的宜陽縣城靈山北麓,全寺依山勢而建,坐南向北,北臨洛水。
靈山寺擴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始建年代應該晚於唐武周時期,距今至少1300餘年的歷史。亦可能在漢魏間,距今1800年左右。整個靈山寺景區東西長5公裡,南北長8公裡,總面積約40平方公裡,與洛陽城東的白馬寺遙遙相應。
靈山寺有四大奇觀,為人稱道。
一為寺門向北開,全國絕大多數寺院都是坐北向南,而靈山寺卻是坐南向北
二為寺院有山門,靈山寺與別的寺院不同,獨有城樓式山門
三為佛像有鬍鬚,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
四為寺院與尼姑庵緊連,這在別的地方也是極少見的。
聞名全國的靈山廟會,從農曆正月底開始,正會日為農曆二月初八,持續10天左右,是縣境內歷史最久的廟會。
靈山寺是佛事活動場所,敬有觀音菩薩。據說靈山的送子觀音非常靈驗,趕會群眾多為婦女,燒香還願後,回家時都要多買一張車票,意即帶著孩子回家,所以舊時又稱作"祈娃娃會"。
萬佛山石窟
提起洛陽的石窟,大家總會想到龍門石窟。其實,洛陽市的周邊縣(市)、區裡,還存在著諸多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石窟。
在這些「衛星窟」中,和龍門石窟差不多同時開鑿的吉利區萬佛山石窟,應該說是佼佼者。
萬佛山石窟位于吉利區吉利鄉柴河村北部的山嶺上,開鑿於北魏時期,現存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造像300餘尊。
由於缺少歷史記載,其確切雕刻年代難以考證。上寺院建在半山腰,有大佛龕、蓮花洞、雙窟,下寺院有鑼鼓洞和神遊洞。
這一石窟群的顯著特點是:造像以三世佛為主。雙窟蓮花藻井中的太極圖說明萬佛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古陽洞一樣,在清末是道徒的活動場所,石窟造像的色彩也是由清末道徒重繪。
由於地處偏僻之地,萬佛山石窟歷來鮮為人知,在歷代史籍中少有記載,只有清《孟縣誌》記載:「打石凹又名石窟寺,西鄰湛河,河西即濟源地,山石粗糲,供石槽、石磙之用。」據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石窟寺碑序》記載:「憶惜石窟寺,本號萬佛山也。」可見石窟寺的原名應為萬佛山,當地人後來在此開取石材,俗稱打石凹。
在龍門石窟周圍的石窟中,萬佛山石窟是一處佔有重要地位的漢化鮮卑窟,其擁有帝後禮佛圖的洞窟之多、浮雕畫面之廣,僅次於鞏義市的石窟寺。其精妙的石刻造像、豐富的藝術想像、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外,一些學者認為萬佛山石窟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為定鼎中原的北魏皇權起到了「願皇道赫寧」的作用。
萬佛山石窟的造像風格更多地保留了雲岡石窟的特點,其規模當是龍門石窟周邊小型石窟群中的佼佼者,對研究我國佛教石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2000年9月,萬佛山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國保」。
隨著這些年國家和地方政府
越來越重視這些古蹟
大多都已經得到了妥善的修復和保護
但是仍有許多古建築和遺蹟
慢慢的都消失在歷史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