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這幾處佛教古蹟,記載了千年歷史,背後蘊藏著無數傳奇故事!

2021-01-15 生活品鑑局

佛教文化自傳入我國以來

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洛陽作為佛教發源地之一

保留著眾多完整的佛教文化和古蹟

今天給大家介紹幾個低調的佛教建築

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位於洛陽市宜陽縣三鄉村北,連昌河畔,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的磚砌佛塔。塔高37米,相當於現代十二層樓的高度。

五花寺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宜陽縣誌》記載其為「唐基宋塔」,專家推測,五花寺塔是宋代建築,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唐代建築材料。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築、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經千年風雨侵蝕,塔身略微傾斜,但仍屹立不倒,被當地人稱為洛陽的「比薩斜塔」 。

由於歷史久遠,世道滄桑,五花寺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留下任何有關寺院建設的蛛絲馬跡,唯一留存的就是矗立在遺址之上巍峨高聳的佛塔,這就讓孤零零的佛塔更加充滿了神秘色彩。

五花寺塔名字取自達摩祖師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據傳,達摩祖師曾遊歷洛陽,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下空廂寺。

五花寺塔共九層,八角密簷式結構。一、三、四、六層正南面均設有假門,門兩側鑲嵌磚刻浮雕力士或菩薩畫像,刀法洗鍊,線條流暢,形象肅穆。

它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依舊巋然不動,這在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是研究佛教史、古建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風化破損嚴重,五花寺塔在幾年前經過保護性修復,已經不復當時的唐宋風貌,失去了原有的古韻。

靈山寺

洛陽靈山寺,原名報恩寺、報忠寺,玉泉寺、懸泉寺、鳳凰寺,位於洛陽市西南35公裡的宜陽縣城靈山北麓,全寺依山勢而建,坐南向北,北臨洛水。

靈山寺擴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始建年代應該晚於唐武周時期,距今至少1300餘年的歷史。亦可能在漢魏間,距今1800年左右。整個靈山寺景區東西長5公裡,南北長8公裡,總面積約40平方公裡,與洛陽城東的白馬寺遙遙相應。

靈山寺有四大奇觀,為人稱道。

一為寺門向北開,全國絕大多數寺院都是坐北向南,而靈山寺卻是坐南向北

二為寺院有山門,靈山寺與別的寺院不同,獨有城樓式山門

三為佛像有鬍鬚,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

四為寺院與尼姑庵緊連,這在別的地方也是極少見的。

聞名全國的靈山廟會,從農曆正月底開始,正會日為農曆二月初八,持續10天左右,是縣境內歷史最久的廟會。

靈山寺是佛事活動場所,敬有觀音菩薩。據說靈山的送子觀音非常靈驗,趕會群眾多為婦女,燒香還願後,回家時都要多買一張車票,意即帶著孩子回家,所以舊時又稱作"祈娃娃會"。

萬佛山石窟

提起洛陽的石窟,大家總會想到龍門石窟。其實,洛陽市的周邊縣(市)、區裡,還存在著諸多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石窟。

在這些「衛星窟」中,和龍門石窟差不多同時開鑿的吉利區萬佛山石窟,應該說是佼佼者。

萬佛山石窟位于吉利區吉利鄉柴河村北部的山嶺上,開鑿於北魏時期,現存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造像300餘尊。

由於缺少歷史記載,其確切雕刻年代難以考證。上寺院建在半山腰,有大佛龕、蓮花洞、雙窟,下寺院有鑼鼓洞和神遊洞。

這一石窟群的顯著特點是:造像以三世佛為主。雙窟蓮花藻井中的太極圖說明萬佛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古陽洞一樣,在清末是道徒的活動場所,石窟造像的色彩也是由清末道徒重繪。

由於地處偏僻之地,萬佛山石窟歷來鮮為人知,在歷代史籍中少有記載,只有清《孟縣誌》記載:「打石凹又名石窟寺,西鄰湛河,河西即濟源地,山石粗糲,供石槽、石磙之用。」據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石窟寺碑序》記載:「憶惜石窟寺,本號萬佛山也。」可見石窟寺的原名應為萬佛山,當地人後來在此開取石材,俗稱打石凹。

在龍門石窟周圍的石窟中,萬佛山石窟是一處佔有重要地位的漢化鮮卑窟,其擁有帝後禮佛圖的洞窟之多、浮雕畫面之廣,僅次於鞏義市的石窟寺。其精妙的石刻造像、豐富的藝術想像、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外,一些學者認為萬佛山石窟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為定鼎中原的北魏皇權起到了「願皇道赫寧」的作用。

萬佛山石窟的造像風格更多地保留了雲岡石窟的特點,其規模當是龍門石窟周邊小型石窟群中的佼佼者,對研究我國佛教石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2000年9月,萬佛山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國保」。

隨著這些年國家和地方政府

越來越重視這些古蹟

大多都已經得到了妥善的修復和保護

但是仍有許多古建築和遺蹟

慢慢的都消失在歷史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千年帝都,花開牡丹城—洛陽
    一說到洛陽,相信不少人都曾經向往來到這座千年古都,在這座十三朝古都裡,領略一下華夏悠久歷史。有人曾用十六個就能概括洛陽的特點「華夏之源、絲路起點、千年古都、牡丹花城」。洛陽,這座世界性的歷史名城,見證了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他們的足跡。
  • 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址,藏有巨大密宗圖騰,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
    中國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多佛教信徒的國家,並且佛教在中國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而且正是因為這樣,中國有許許多多的佛教建築。那麼說到佛教的這些建築,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址在哪裡嗎?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地動儀背後的故事,引以為豪的千年發明,它真的存在嗎?
    本文由美雅歷史寫作,期待大家的關注!地動儀背後的故事,引以為豪的千年發明,它真的存在嗎?首先得將歷史的時刻調回到東漢,公元134年,東漢皇帝漢順帝劉保陽嘉三年,農曆的11月11日,這個雙11沒馬雲啥事,本來這是平淡無奇的一天,但是這一天,位於都城洛陽的那件模樣奇特的儀器突然動了。只見原本安置得好好的這個物件上朝向西北方向的一顆銅球掉落下來,直接掉入了下面銅蟾蜍的口中。
  • 印度這個島,有著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被稱為三神合一體
    印度這個島,有著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被稱為三神合一體神象島神象島是孟買著名的旅遊地,它位於市區以東6公裡的海面上,到孟買的遊客都要去這裡看看。大部分雕刻表現印度教三大神之溼婆的傳說故事和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一尊尊雕像生動逼真、儀態萬方,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水平,是印度教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石窟中最著名的是5號石窟中的溼婆三面胸像,它高5.5米,是幾乎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
  • 這一次央視中秋晚會,憑什麼是洛陽?
    昨晚,世界重新認識這座千年古都——洛陽!坐擁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51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85座博物館,40餘萬件館藏文物,無不彰顯著洛陽厚重的文化底蘊!(徐文波 攝)晨鐘暮鼓,時光流轉,走進這座承載了千年歷史的古剎之中,仿佛能聽見當年佛教傳入中國後敲響的第一次鐘聲,令人流連忘返。
  • 江南這個千年佛教聖地,曾上演一場讓人淚目的人蛇傳奇愛情故事
    金山是江南佛教聖地,位於今江蘇鎮江市區西北,山上有一金山寺,始建於東晉,至今有1600多年歷史,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侶數萬人。清朝時期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是國家5A級風景區。金山寺,原名叫澤心寺。
  • 盛唐時期兩大人物:傳奇神算袁天罡,太史李淳風
    而歷史上的李淳風,是何許人也呢?與他同時期齊名並且共同引注而作《推背圖》的袁天罡,又流傳下來怎麼樣的風雲傳奇故事呢?李唐皇室,對道教極為尊崇,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尤為重視黃老之學。 而袁天罡和李淳風便是其中為唐太宗所重用的典範。
  • 千島湖底有座千年古城,城牆牌坊完好無損,號稱中國的亞特蘭蒂斯
    雖然水下的古城有逾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它從地面到長眠湖底,也就短短60年。1959年9月21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開始蓄水,淳安和遂安兩座千年古城,連同49個鄉鎮、1377個村莊一道沉入水底。隨之沉入的有鄉鎮的萬畝良田,數千間民房。被淹沒的還有春秋戰國遺址,多數的古代牌坊。
  • 5A級景區中的20個佛教景點 看看自己去過幾個?
    它集山光水色、文物古蹟、佛道寺院、革命遺址於一山,可謂「無峰不奇、無水不秀、無洞不幽、無寺不古、無景不典」。 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以臺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稱作五臺。五峰之內稱臺內。平均海拔1000 米以上。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谷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 一座不高的小山,因留有多朝代古蹟而成為幹年奇山,連雲港孔望山
    國家4A級景區,連雲港孔望山,說實話,真的是一座不高的小山,但應了古人說過的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因為孔聖人在此登山望海,又有從漢到魏晉、唐、宋、清等各朝代留下的大量的文化古蹟,而成為中國文化史冊上的千年奇山。
  • 北回歸線上的佛教名山,有千年井曾有神奇現象,號稱南天第一秀山
    佛教文化,是中國很多景點的一個根源。在我們國家山川的景點中,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是和佛教有關的,因為有山就有寺,而寺就是佛教特有的建築。無論是在中國北方還是南方,我們去探尋一座山的時候,幾乎都會了解到一些和佛教相關的故事。廣西的桂平,一個剛好北回歸線上的城市,這個縣城以西的一座山,作為北回歸線上的佛教名山,被人們廣為所致。
  • 樹木傳奇|彼美玉山果 千年中國榧
    >香榧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經濟乾果樹種。我國香榧種植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幾千年前。2000多年前的《爾雅》,是迄今為止最早有關香榧記載的書籍,書中寫道:「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於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稜而殼薄,其仁黃白色可生啖。」描述了香榧的外形特徵及可食用性。蘇軾《物類相感志》中對榧樹的生物學特性、榧子的利用價值及榧子的加工、食用方法等均有記載,特別是對香榧的祖先——玉山榧的推廣作出了貢獻。
  • 羅布泊發現大量乾屍,經鑑定大多是外國人,和山海經記載高度吻合
    在看似凌亂怪誕的文字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綱紀嚴明的結構,也為後人傳達著不為人知的上古地理圖志和傳奇。羅布泊,一個隱藏在沙漠深處的歷史古蹟,據山海經記載,樓蘭古國正是坐落於此,對此,神秘事件更是接連發生,這和樓蘭古國和山海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
  • 橋梁史話:一座福建泉州的石橋,卻起名洛陽橋,背後有移民的血淚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橋,名為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麼卻叫洛陽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座橋的故事。一、洛陽橋的得名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郊10公裡處。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在第一部分中,愛德華首先回顧了發現兵馬俑的經過,接著講述秦朝的歷史,以及在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記載基礎上關於公元前3世紀陵墓文化的建造歷史。第二部分中,愛德華解答了誰建造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如何建造的疑問。他還質疑了兵馬俑不是戰士,而可能是僕人的角色,以及他們在來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 神都洛陽: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十集全合集
    千年帝都洛陽,國色牡丹花城,神都洛陽歡迎你!  【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之一天造洛陽  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積累和文化傳承,無數帝王意志的體現和表達,最後都在故宮這座恢弘的建築上集中體現了出來。  【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之三絲綢千年  1981年,洛陽玻璃廠準備擴建新廠房時,發現了一座唐代古墓,墓主人叫安菩。這座唐朝古墓看起來顯得與眾不同。
  • 千年歷史之美古建明珠——晉祠
    從近幾百年的歷史來分析晉祠也成為了天下王氏的祠堂,明代宰相王瓊的「晉溪書院」建立在晉祠內,後王子喬祠也建在晉祠內,這是為什麼呢?解釋只有一條,這晉祠本來就是王家的祠堂!唐叔虞的後人改唐為晉是事實吧?後人以享受的待遇立為姓氏晉王之王也就顯得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