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2020-11-24 和訊

近日,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的歷史著作《秦俑兩千年》中文版問世,引發廣泛關注。此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世界介紹秦俑最權威讀本,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文化輸出成果。

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挖井的村民發現,四十六年來,兵馬俑的雄姿和所代表的秦代歷史一直震撼著世界。兵馬俑塵封著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的興衰文明史,代表著我國古代輝煌的歷史文明,在兩千年前就埋下了中國文化更趨強大的基因和密碼。

此書站在一位因為兵馬俑深深著迷的學者的視覺角度,旁徵博引參考眾多研究,挖掘許多第一次公開的珍貴考古照片和最新研究成果……這些獨特之處使本書成為近年來有趣的、原始的、系統性的秦代歷史和兵馬俑的權威研究之作。

歷時三年實地走訪之作,西方最權威的兵馬俑讀本

愛德華?伯曼是英國著名作家,先後在伊朗、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工作、生活。自2003年起他在定居中國,是西安市政府特聘國際顧問,英國肯特大學、義大利博羅尼亞大學客座教授,撰寫過二十部多著作,包括小說、藝術與歐洲文化方面的專著,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文字出版。2015年,他撰寫的關於絲綢之路的英文著作《長安向西,羅馬向東》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本書作者、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

為了創作本書,他在陝西省文物局的支持和幫助下,用了近三年的時間,遍訪秦代文物古蹟,採訪了幾十位秦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寫下大量的採訪筆記。在此基礎上,愛德華還查閱了許多涉及秦代歷史的中文、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的著述,甚至查閱了18世紀法國漢學家的著述,並請人將國內大量考古報告翻譯成英文,仔細研讀後才開始動筆寫作。

《秦俑兩千年》僅引用文獻就多達200多部(篇),是英語世界最重要的一部介紹秦代歷史和秦兵俑的書籍,並將陸續出版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13種語言文字的版本。

英文原版封面

英文精裝版封面

本書引進後中文版的出版過程中,再次得到陝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嚴謹審定。可以為歷史愛好者提供專業的研究知識和信息,也能滿足普通讀者對歷史、文化的普及需求。

2018年1月,該書英文版出版,恰逢兵馬俑在英國利物浦世界博物館展覽期間,新書發布會即在兵馬俑軍陣前舉辦,引發西方世界巨大關注。

從兵馬俑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興衰過往

1974年3月,兵馬俑由挖井的農民偶然間發現,考古學家開始了日益複雜的挖掘工作,發現了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建造的巨大陵墓。1976年5月,在原始遺址附近又發現了另外兩個遺址,分別被稱為2號坑和3號坑,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兵馬俑是一支由8,000名真人大小的陶製雕像組成的軍隊,他們被埋葬在秦始皇陵,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的墳墓附近。1979年,在挖掘了大約2000名戰士後,秦始皇博物館對外開放。但現場的挖掘至今仍在繼續。

圖片來自《秦俑兩千年》

在《秦俑兩千年》中,作者通過大量實地走訪和採訪,掌握了最新研究成果。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秦史,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謎團,以及秦俑的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動向。

在第一部分中,愛德華首先回顧了發現兵馬俑的經過,接著講述秦朝的歷史,以及在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記載基礎上關於公元前3世紀陵墓文化的建造歷史。

第二部分中,愛德華解答了誰建造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如何建造的疑問。他還質疑了兵馬俑不是戰士,而可能是僕人的角色,以及他們在來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在第三部分中,他對未來兵馬俑的可能性發現進行了展望,並描述了挖掘和保護的最新方法。

旁徵博引眾多研究,加上許多未公開的考古照片(全書約110張插圖照片,10多幅研究圖表),使本書能夠滿足歷史考古迷的好奇心,成為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秦代歷史和兵馬俑的研究之作。

圖片來自《秦俑兩千年》

揭秘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如果說漢字蘊藏著的,是顯性的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密碼,那麼秦俑所蘊藏的則是隱性的。對西方世界而言,秦俑地下奇觀是他們最想進入的中國文化密室,也是探索和破解中國文化的第一站。

圖片來自《秦俑兩千年》

正如《科克斯書評》評論:「七千多件武士俑,數萬件青銅兵器,所向披靡的帝國之師,聚集在地下兩千年,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巨大遺產。文明和權力,分裂與統一、和平和殺戮,傳奇與未知。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縮影,也是人類文明與權力較量的結晶。時光定格了他們歷史的怒吼,但秦俑給予人類的啟迪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依舊振聾發聵!」

圖片來自《秦俑兩千年》

《出版人周刊》評論:「世界五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連續地走過五千年,而且依舊蓬勃向前。雖然地下的銅車馬已永遠被塵封定格,但自此,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發展的巨輪再無停歇!秦俑,這個「地下軍團」,神秘的文化寶藏,似乎正蘊藏了推動這個大國一往無前的源源動力!而今天,我們所能破解出的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所蘊藏的一切,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更多神秘未知尚需等待後人開啟!」

2020年年初發生、仍在持續的「黑天鵝」事件,正在重塑世界格局。在這個見證歷史的時刻,我們更想要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並審視世界文明早在幾千年前就給每個民族確立的民族基因。

從再次讀懂秦俑開始,關於秦俑的一切想像、現實與未知,關於秦朝的興衰過往,都能從這本書中可以得到解答。早在兩千年前,在如斯原始的生存條件下,就有這樣一支軍隊、這樣一個王朝,屹立在神秘東方。這本有料、有趣、權威、翔實的兵馬俑讀本,為你細讀兵馬俑所代表的秦朝文明和歷史,解讀他們如何化作神秘力量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使得中華民族最終一步步走向強大。

圖片來自《秦俑兩千年》

(責任編輯:董雲龍 )

相關焦點

  • 英國作家稱發現兵馬俑數字密碼(組圖)
    提要  2007年4月,英國作家摩利斯科特羅的新作《秦俑密碼》在中國面世,聲稱發現了隱藏在秦俑的軍陣、臉型、髮型、手勢等中的神秘「數字密碼」,但他的觀點並未得到中國學者的認同。「秦俑密碼」  今年4月,英國作家科特羅的《秦俑密碼》聲稱,發現了隱藏在秦俑的軍陣、臉型、髮型、手勢等中的神秘「數字密碼」  核心提示:  2007年4月,英國作家摩利斯科特羅的新作《秦俑密碼》在中國面世。
  • 英國禁止中國使用的一個漢字:被誤會二千年,甲骨文揭開真面目
    而每一個流傳下來的漢字,歷經數千年歲月的反覆捶打,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是中華民族之魂。  1840年之後,中國迎來百年屈辱,在與西方列強外交時,中國一個承載了沉重歷史的漢字引起西方人高度不滿,於是藉助第二次鴉片戰爭勝利之機,英國人竟在《中英天津條約》正式條約中提出禁止中國在對英文件中使用。那麼,這個漢字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最初本意又是什麼?甲骨文出土解開了謎團,顛覆了傳統認知。
  • 揭開長徵火箭跨越成長的基因密碼
    跟隨新華社記者走進它,一同揭開長徵火箭跨越成長的基因密碼。 新華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他要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並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交流併合影留念。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代表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
  • 初心印記|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他要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並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交流併合影留念。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代表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
  • 初心印記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他要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並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交流併合影留念。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代表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
  • 《道德經》中隱藏的千年密碼!專家:誤解兩千年,終於真相大白
    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和一個騎著青牛飄然而去的老者給後世留下了無限的謎團,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境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連孔子對老子都欽佩至極,老子年輕時曾經西周王朝擔任圖書館管理員,也正是因為這個機遇,老子接觸了大量的古代典籍,為日後道家思想的開創打下了基礎,老子所創的
  • 國產漫改穿越番,男主長生不死活到現代,「秦俑情」就此展開
    《秦俠》,顧名思義,其設定是朝代+俠客,但又不僅僅限於這種設定,因為該作的時代背景跨越千年,上至秦時,下至今日,是不是總感覺有點似曾相似的味道?給小夥伴回憶一下,比如《神話》和《古今大戰秦俑情》。是的,咱們的男主就是一個從千年活到現代的人。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_杭州網
    他要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並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交流併合影留念。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代表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_新聞中心...
    他要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並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交流併合影留念。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代表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
  • 人類進化史的密碼,或將被科學家揭開
    例如在埃及金字塔內的壁畫上,就曾記載過那些體型差異巨大的人物形象,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首——埃及金字塔,它蘊含了大量人類還未揭開的謎團。雖然它早已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摧殘,但直到今天,卻依然能夠挺拔地矗立在非洲的沙漠之中,暫且不談金字塔中所蘊含的數字密碼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那麼牛角,羊角和鹿角的發育生長是否由相同的基因通路控制?骨質角是來自一次起源還是多次起源?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
  • 酵素之微生物發酵——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發酵工藝
    公元1900年全球首度開發以微生物程序生產甘油、丙酮、丁醇等化學品技術,中國學者張篪首度對廣西巴馬地區進行雙歧桿菌系列研究。公元1905年俄國微生物學家Metchnikoff首先倡導「乳酸菌長壽說」,後世尊稱為「乳酸菌之父」。
  • 西方學者:古希臘人指導製作了兵馬俑!中國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2013年,英國一位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了這麼一個觀點,即:兵馬俑的製造靈感源於古希臘,「來源於與西方的交往,來源於亞歷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臘藝術」!隨後,這一股旋風越刮越大,在2016年英國BBC還與《國家地理》雜誌聯合推出的一部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裡面惟妙惟肖的塑造了秦始皇見到希臘雕像時的驚嘆,於是就在古希臘專家的幫助之下,建造了兵馬俑。在這一部紀錄片中,觀點就更鮮明了,幾乎認定是古希臘人指導秦人製作了兵馬俑!
  • 18本書架必備書,揭開頂級博物館裡的小秘密
    每一位國寶的創造者、挖掘者、守護者都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基因寶庫。《年方六千》鄭巖 著全國32家博物館,八十九件瑰麗國寶串起數千年中華文明這是一部父女默契合作的極簡中國美術史。《海錯圖筆記》(套裝共3冊)張辰亮 著「博物君」張辰亮科普作品解讀故宮藏品《海錯圖》中的生物密碼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 偉大團結精神: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密碼
    作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蘇州大學基地主任 田芝健  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推進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 基因密碼神來之筆 「重磅」流感疫苗誕生記
    數千年來,人類在微生物面前,常常扮演著一個被動迷茫的弱者。許多致命病原體的攻擊,更讓死神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戕害無數手無寸鐵的生靈。當歷史的車輪駛向近代的地平線,天花疫苗終於橫空出世。從中國的人痘接種術,到英國的牛痘接種法在全球推廣,世界各地千百年來反覆爆發的天花病毒,終於在幾十年前被人類徹底消滅。
  • 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意見》要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呢?基因(DNA),是生命體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
  • 改寫生命密碼:諾獎所說的「基因剪刀」究竟是什麼?
    基因編輯研究的背後又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在詹尼佛·A.杜德娜和塞繆爾·H.斯坦伯格所著的《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一書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本即將於11月出版中文版的著作中,身為CRISPR技術先驅的杜德娜與親歷者斯坦伯格,回顧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史,展望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梳理了相關社會與倫理議題。
  • 改寫生命密碼:諾獎所說的「基因剪刀」究竟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基因編輯?基因編輯之於我們有何種意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基因編輯?它擁有著怎樣的過去和未來?基因編輯研究的背後又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在詹尼佛·A.杜德娜和塞繆爾·H.斯坦伯格所著的《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一書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