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2020-12-05 丙子周易研究工作室

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要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呢?

基因(DNA),是生命體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和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雙重屬性:物質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屬性)。參照生命體基因的定義,「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理應是長期存在於中華民族文化之中,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起著傳承功能的要素。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長期存在並對其發展起到傳承作用的要素只有兩個,陰陽和五行。

一、陰陽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先賢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這個概念。陰陽,是我國先賢對一切事物本質屬性與關係的基本表達:天下萬物,分為陰陽。天下,陰陽而已。陰陽是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一種簡樸而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表達。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周易學術思維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間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周易文化的基礎概念之一。

陰陽有四對關係: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

陰陽觀的提出,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她伴隨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昨天,也必將繼續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明天。

二、五行

五行——水、火、木、金、土,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五行學說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是我國古代的取象比類學說,五行不是指五種物質,也不只是指五類物質、五種元素,而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其基本意義包涵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土,代表中和。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有區別,要全面,更合理。五行學說是集哲學、佔卜、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說於一身的理論。

1、在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克制、相互消耗的關係。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源自天文

五行源自五星(古稱五緯)之說,是天上五顆行星的別名。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的河圖,即為五行的來源。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3、五行與地理

按照五行學說,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中衛屬土,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4、五行與季節

幹支歷是以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它以立春為歲首,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沒有閏月。幹支歷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所以幹支歷的月份按五行來說:寅、卯、辰月屬木,主宰春季;巳、午、未月屬火,主宰夏季;申、酉、戌月屬金,主宰秋季;亥、子、丑月屬水,主宰冬季;辰、未、戌、醜單個而言都屬土,主宰四季最後一個月。

5、五行與中醫

自古以來,我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另外,還有五行與五音、五感、五官、五色、五味等等的關係。

三、陰陽和五行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最基本元素

從陰陽與五行的本質來看,陰陽是五行不同的組合狀態;五行是陰陽交互運動的不同階段。如果把太極圖陰陽S曲線比作波浪運動,那麼五行是陰陽波浪運動的不同波段。太極圖恰好說明陰陽和五行的關係(如下圖)。五行與狀態的對應關係為:

木→陰消陽長狀態

火→太陽極限狀態

土→陰陽平衡狀態

金→陽消陰長狀態

水→太陰極限狀態

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統稱的「陰陽五行學說」。萬物既可區分為陰陽,又能區分為五行,但陰陽不能區分為五行,五行也不能區分為陰陽。陰陽和五行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最基本元素,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且只有陰陽五行如同生命體的「基因」,長期存在並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起到傳承作用。因此,陰陽五行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是什麼?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具有不斷革新的精神,也可以說中華文明的剛性和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保守的,認為弘揚傳統文化是保守主義,這不符合事實。《周易》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易」可釋為「變易」,即順應時勢做出變革,將變革視為宇宙的普遍規律,《周易·繫辭下》裡有這樣幾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第四十九卦《革卦》專講變革,「革」的意思是「去故」,接下來第五十卦是「鼎卦」,「鼎」的意思是「取新」。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設身處地」是理解一個人的最好方法,相似的經歷產生相似的感受,相似的感受最容易產生共鳴。建立在感受之上的認知,匯聚到一起就形成了文化。由於地域、氣候、物產等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域的人群必然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認知,由此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化。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一、 引言生物最基本的要求是生存與繁殖,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妥協,每一次適應都是多個物種之間的妥協。基因DNA不是宿命,而是歷史的見證者。河流本身是有生命的,每條河流都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個性、記憶和密碼。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計其數的河流,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由於地殼運動和各種地表變化,有的漸入衰微,有的甚至早已結束生命,只留下遺址供人憑弔。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
  • 初心印記|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12個詞、24個字,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精神旗幟昂然樹起。
  • 初心印記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12個詞、24個字,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精神旗幟昂然樹起。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_杭州網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_新聞中心...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他也在類比研究中發現,長江和黃河是 「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並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上海首發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積澱著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國家發展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地評線」秦平:喚醒文化記憶,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 是什麼給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動力?
    希望你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習近平2020年1月18日給「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的回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在各方面都強起來。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法治價值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範疇對中國法治的人民主體性效應上,即中華民族是落實人民主權原則的基本介質,「中華民族認同」是構建新時代法治秩序的前提,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是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基本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國法治的重要使命。
  • 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此後,他又在國內外很多重要場合,對中國夢進行了深刻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經提出,就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 【理通三迤】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發掘中國文化基因
    新時代,讓我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始終奮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徵程上。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為該叢書作序,他認為《漢字中國》不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術叢書,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礎上通俗地講述中國文化哲學體系中一批重要觀念的著作,力圖將以漢字為單位的基本觀念及其承載的哲學意涵發掘出來的創新之作。許嘉璐提出,立足本土哲學思想和文化基因的詮釋方式,有助於「消解中國哲學與文化之雙足只穿西方哲學之鞋履所帶來的誤解、困惑與尷尬」。
  • 為未來的人類建立文化基因庫
    《漢聲》由此被喜愛東方文化的中外人士稱為中華民族的「無盡藏」,2006年5月,被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行家出版物」。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與《漢聲》合作陸續推出簡體版的《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
  • 華夏5000年,是什麼力量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鬥不止?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分別處在黃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每個國家的歷史迄今都有4000-6000年,但目前只有我們中國沒有過斷代,沒有消亡,是什麼力量讓華夏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呢?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此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世界介紹秦俑最權威讀本,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文化輸出成果。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挖井的村民發現,四十六年來,兵馬俑的雄姿和所代表的秦代歷史一直震撼著世界。兵馬俑塵封著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的興衰文明史,代表著我國古代輝煌的歷史文明,在兩千年前就埋下了中國文化更趨強大的基因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