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表示:「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正本才能清源,鑑往才能知來,要在歷史傳承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歷史傳承中發展。無論未來我們走到哪裡、走得多遠,我們都不會忘記歷史光輝,不會忘記初心和使命。新時代,讓我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始終奮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徵程上。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文衛體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提出,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王陽明說「六經皆只是史」,顧炎武說「不獨春秋也,六經皆然」,袁枚說「有史無經」,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內篇·易教上》也提出:「六經皆史也。」中華文化,擁有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擁有彪炳於世的偉大文明,擁有華夏子孫的豪邁自信,擁有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這種獨特的精神文化、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必將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勇氣,深度喚起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價值歸屬、信念支撐。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集體學習時就曾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不斷進步、走向繁榮的有力支撐,是發展先進文化、傳承民族基因的精神之根,是助推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揭示本源,才能探索未知。文物訴說著歷史。文物是歷史的承載物,我們可以通過文物來窺視歷史的一角,研究歷史。而歷史則是出產文物的,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會有這樣的文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華文化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這一輪耀天明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國各民族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作品,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萬裡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坎兒井等偉大工程。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於它兼收並蓄的包容特性。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裡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鑑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了解、發現、探索中華歷史和文明,吸收歷史文明精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的是根,鑄的是魂,聚的是心,有益於傳承民族精神、激發民族活力,有益於引領時代風範、塑造大國形象,有益於接續精神命脈、推進文明進程。
追溯本原,才能方興未艾。自外觀之有自外觀之的好處,自內觀之有自內觀之的好處,做中國研究,就應該腳踏實地立足於中國的土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他強調,要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只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才能更好向世界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5000年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從黃帝開始算,《史記》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紀》,《五帝本紀》開頭寫道:「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但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當前西方學術界比較流行的判斷文明是否形成的標誌是「三要素」,即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出現,文字發明以前的歷史叫做「史前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才是信史,而沒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則被稱為傳說時代,按照歐美歷史學者的標準,黃帝、炎帝、堯、舜、禹時代的歷史屬於傳說時代,夏朝的歷史也是傳說時代,只有商朝的歷史才是信史,而中國現在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的文字。因此,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需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還原歷史本原,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作者 王利飛(五華區文化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