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的一個顯著亮點,就是強調要堅持並運用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特別是著重講到了以下4個具體方面。
一、在作決策、定政策前,要進行科學準確的形勢分析和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通過分析形勢並作出科學判斷,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這不僅揭示了進行科學準確的形勢分析和判斷對於作決策、定政策的至關重要性,也指出了一條重要的工作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做任何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而分析和研判形勢,就屬於了解客觀實際的範疇,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礎和前提。形勢決定政策,有什麼樣的形勢,就應該相應制定什麼樣的政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把我們要做的工作放到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中加以認識,把科學準確分析和判斷形勢作為作決策、定政策的基本依據,是我們黨能夠正確作決策、定政策,卓有成效開展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只有當我們對客觀形勢及其發展趨勢作出科學判斷時,才能作出正確決策、制定有效政策,從而順利推進工作,即使一時面臨困難和問題,也能克服;相反,當判斷發生重大偏差時,就很難作出正確決策、制定有效政策,就會阻礙工作開展,即使形勢比較有利,也會錯失良機甚至遭受挫折。
因此,在改革開放近40年後的今天,我們要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戰略、舉措以至行動綱領,就必須對今天我們面臨的形勢進行科學準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是怎樣的,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怎樣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開創逐步發展至今有什麼新變化、面臨什麼新情況新問題,都需要作出科學分析和準確研判。
需要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出了新的論斷。他強調,要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從宏觀上看,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實際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但其中也呈現出一些不斷變化的新特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突出表現為三點: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這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別放到我國社會發展、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整個人類文明發展三個不同層次的歷史方位和視野中進行思考分析得出的科學判斷,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制定新的方針政策、綱領舉措提供了決策遵循和依據。當然,這都屬於宏觀的整體判斷,具體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外交、黨建等不同領域,都有哪些變與不變,需要結合這三點判斷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
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所謂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就是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既堅持兩點論,全面辯證看待問題,又注意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推動各項工作。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由發展並不平衡的一個或多個矛盾構成的,不同矛盾之間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分,在一個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決定著次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次要矛盾則會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對次要方面起支配作用,次要方面則會影響和制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一方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全面系統、統籌兼顧,避免盯住一點、不計其餘;另一方面,要善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點、牽住牛鼻子,避免平均用力、眉毛鬍子一把抓。這兩方面的要求在這次講話中都談到了。
關于堅持兩點論,習近平總書記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了強調:一是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二是要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三是關於全面從嚴治黨,成績值得肯定、經驗值得總結,但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樂觀,要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這些要求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成績面前頭腦是冷靜、清楚的,對形勢的判斷是辯證全面和符合實際的。
誠然,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也要看到,在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中,機遇與挑戰並存、成績與不足伴生。從國際形勢看,總體上是和平的,有利於各國人民開展建設,但也面臨風險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事關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大問題」。說是主題,是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企盼,符合歷史發展潮流。說是問題,是說世界並不太平,實現和平與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局部戰爭此起彼伏,貧困飢餓大量發生,連綿戰火、極度貧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生存,特別是近些年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幹涉主義有所抬頭,使得各國面臨的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從國內形勢來看,雖然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毋庸諱言也伴生了一些問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是切實有效的,但也必須承認還存在一些亟待補強和改善的短板和不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還有不少工作要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只有正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們在作決策、定政策、出措施時才能有的放矢。從特定意義上說,解決問題、改進不足的過程,就是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過程。國際國內形勢中機遇與挑戰並存、成績與不足伴生的實際,決定了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全面系統推進各項工作。
關于堅持重點論,講話在提出要堅持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這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的同時,突出要求牢牢把握住兩個重點:
一是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特別是要把握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和實際。我國最大的國情和實際,決定了現階段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和中心任務。雖然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生產關係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些值得高度注意的新特點新變化,但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沒有發生本質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沒有變」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決定了經濟建設仍然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然是興國之要,發展仍然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離開了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
二是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要把握好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這樣的新變化。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利於回答好發展依靠誰、為了誰以及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有利於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真正英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立場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衡量黨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採取切實措施,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黨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會擁有不竭的前進動力。
三、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戰略思維能力是他反覆強調的領導幹部應該具備的基本工作能力,但在為黨的十九大做思想、理論準備的這樣一次重要會議上再次強調,而且側重從「按照新要求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完善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的角度強調,意義就更加非比尋常。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處於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之中的,因此,要在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中把握事物的總體情況及其發展趨勢,就必須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戰略思維能力。
所謂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發展方向的能力。這種能力突出體現在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上。
增強工作的原則性,就是在處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係時,牢牢抓住決定事物性質和影響事物發展的具有原則性、根本性、底線性的重大問題,防止因為靈活性損害原則性。具體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增強工作的原則性,就是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前途命運等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性、根本性問題上,做到頭腦清醒、旗幟鮮明、理直氣壯,而不能糊裡糊塗、態度曖昧、語焉不詳。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一些關鍵要求,如「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應該改又能夠改的堅決改,不應改的堅決守住」;「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等,為我們增強工作的原則性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導。
增強工作的系統性,就是在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時,統攬全局,以整體目標和全局利益的優化為根本標準,使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係協調、平衡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全面性系統性的複雜工作。從橫向上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哪一個方面都不能忽視,而且各個方面之間要協調推進、關聯互動,不能相互牽扯甚至相互牴觸;從中央到地方、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農村都要行動起來,而且要全國一盤棋、齊心協力,不能厚此薄彼或者各自為政。從縱向上看,需要科學規劃、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一張藍圖幹到底,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什麼時候達到什麼目標,都要作出合理的政策安排。
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就是在處理長遠與當前的關係時,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在紮實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圍繞長遠戰略目標,認真分析客觀形勢,深刻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合理預見,提前安排,不能局限於當前和一時的任務,停滯不前、不思長遠。從「三步走」戰略的制定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提出,都是我們黨堅持工作預見性的典型體現。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要提出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要明確宣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都需要我們提高工作的預見性。
增強工作的創造性,就是在處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時,既要按照普遍性的一般要求開展工作,又不能無視特殊性的存在,脫離具體實際,機械教條地「一刀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因此,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持。但它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創造性地開創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相比於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而具體到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環境多樣、歷史文化不一、發展程度各異,開展具體工作不可能搞「一刀切」、完全照搬一個模子,而需要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在遵照中央統一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對理論有決定作用,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脫離實踐來源的理論是空洞的,缺少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統一。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堅持這一工作方法,尤其需要把握好兩個基本點:
一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崇尚實幹、反對空談。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紮根、發芽、成長、結果,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順應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和中國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且注意不斷總結其中的經驗,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並用於指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實實在在幹出來的、腳踏實地走出來的,而不是坐在書齋裡空想出來的。
二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並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推進並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可以說,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早已經成為我們黨開展工作的一條成功經驗和重要方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與實踐主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道腳踏實地、團結奮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的歷史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既需要回頭看,認真系統總結90多年奮鬥歷程積累和形成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更需要往前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系列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從而為我們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在新的偉大鬥爭中贏得勝利提供新的更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如果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比喻成「過河」,那麼,這次講話強調的需要重點把握的包括上述四個方面在內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就是實現「過河」所必需的「橋或船」。只有運用好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這座「橋」這條「船」,我們才能最終完成「過河」的任務,到達光輝的勝利彼岸。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