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禁止中國使用的一個漢字:被誤會二千年,甲骨文揭開真面目

2021-01-21 網易

  筆落驚風雨,字成泣鬼神!

  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銘刻著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而每一個流傳下來的漢字,歷經數千年歲月的反覆捶打,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是中華民族之魂。

  1840年之後,中國迎來百年屈辱,在與西方列強外交時,中國一個承載了沉重歷史的漢字引起西方人高度不滿,於是藉助第二次鴉片戰爭勝利之機,英國人竟在《中英天津條約》正式條約中提出禁止中國在對英文件中使用。那麼,這個漢字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最初本意又是什麼?甲骨文出土解開了謎團,顛覆了傳統認知。


  一,胡夏米事件

  明朝滅亡前夕,英國威德爾上尉率領六艘艦船侵華,被明朝廣東海防部隊擊敗,經過雙方協商,英國賠償了2800兩白銀,並保證完成貿易後即行離去。廣州官員決定對其不予追究,令其貿易後儘快離境。對英國而言,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敗。

  不過,英國並未罷休,隨著英國全球霸權確立,由於中國過於龐大而一直沒敢動武,主要還是想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品,但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心態逐步轉變,已有使用武力的計劃。

  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商館職員林德賽,是一位「中國通」,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化名胡夏米,冒充船主,與傳教士郭士立等乘坐「阿美士德」(Amherst)號船,以經商、傳教為掩護,從事間諜活動,測量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港灣水道,刺探清朝內部情報。1835年,胡夏米以私人信件方式向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獻策,竭力慫恿英國使用武力打開中國門戶。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選擇進攻和登陸的地點,就是參照胡夏米提供的情報。歷史上稱之為「胡夏米事件」。


  胡夏米間諜活動中,還發生了一次外交風波。

  胡夏米抵達上海,受到蘇松道臺吳其泰的接見,但兩人相談不歡。吳其泰首先拒絕了胡夏米的貿易請求,其次稱呼胡夏米為「夷人」,阿美士德號為「夷船」。清朝拒絕貿易,這在胡夏米的意料之中,但對稱他為「夷」非常不滿,就提出了抗議,要求吳其泰改口。吳其泰含糊地說這是中國歷來對外人的稱呼,不值得大驚小怪。但胡夏米是一位「中國通」,說:「你們的文學家蘇軾說:『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譬如禽獸然』,難道這不是蔑稱嗎?」

  當然,這一次外交風波不了了之,直到二十年後才又一次被提起。


  二,英國禁止中國用「夷」

  1852年,英國全權公使文翰向兩廣總督柏貴抗議,要求在照會文件中不得使用「夷」字,這讓柏貴非常一頭霧水,英國人管天管地還要管大清用什麼字,簡直豈有此理。

  文翰並不精通中文,為何懂得「夷」字的政治貶義呢?原因也很簡單,在相應的英文版文件中,翻譯將「夷」翻譯成為了「barbarian」,而英文「barbarian」的意思是野蠻人,沒有文化的人, 粗野的人,屬於被西方殖民的土著一類,這一個詞語讓文翰無法接受。

  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雖敗,但還是以「天朝上國」自居,沒有認為落後於英國,再加上以「夷」稱呼外人是數千年來的政治習俗,於是兩廣總督柏貴沒有理會文翰的胡攪蠻纏。

  隨著英國、法國渴望擴大在華利益,俄國、美國希望獲得在華利益,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侵入天津城郊,揚言進攻北京,讓鹹豐帝大驚失措,於是與俄、英、法、美等國籤訂了《天津條約》。其中,《中英天津條約》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

  一個漢字引發的持續三十餘年的外交風波,也可謂古今少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王朝是一次重擊,幾乎打掉了清王朝的精氣神,從「天朝上國」自卑到是「唯洋是從」,因此對於英國人的要求自然無不應允,於是對西方人的稱呼迅速從「洋夷」轉變為「洋人」、「洋大人」。


  三,「夷」字的本意為何

  我們都知道,如今「夷」字本意是指我國古代東方部族(山東淮河一帶),後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數千年來,中國人稱呼外人的詞語,無非是東夷、南蠻、西狄、北戎等,其中「夷」字使用最為廣泛,可以概括為一切外族,比如著名的孔子「華夷之辨」,就將中國與外族簡單的劃分為「華」與「夷」。在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的政治文化語境中,「夷」毫無疑問的是貶義字。因此客觀地說,在正式的外交場合,清朝官員以「夷」稱呼西方列強,是「天朝上國」的慣性思維,的確不太妥當。

  由於「夷」字泛指外族,所以對中國歷史而言,檢索史書上帶有「夷」字的內容,差不多就可以大致了解數千年來中國的外交、軍事等一系列歷史。

  那麼,「夷」字最初造型與本意是什麼?甲骨文揭開秘密,不是我們熟知的大弓為「夷」。

  「夷」字造於何時,如今不得而知,但根據考古發現而言,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中。因此,想要探尋夷字的本意,甲骨文是第一手資料。


  1,弓矢為「夷」

  漢代《說文解字》記載「夷,從大從弓」,即大與弓構成「夷」字,帶有明顯的東夷善射的民族特徵。朱駿聲《說文解字通訓定聲》記載:「東方夷人好戰好獵,故字從大持弓,會意。大,人也。」《說文解字》之後的二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大弓為「夷」。

  但甲骨文中的「夷」字,卻是由弓和矢組成,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認為「夷人善治弓矢戈矛,或以技能取義作弟為夷。」

  因此,學者陳夢家認為「大則矢之訛變也」,說文「從大從弓」應當改為「從矢從弓」,甲骨文中的弓矢為「夷」才是本意。從下圖「夷」字演變中可以明確見到,「夷」字最初是由弓和矢組成。

  無論是弓矢為「夷」,還是大弓為「夷」,應該都不是貶義詞。如果是商朝造出「夷」字稱呼東方民族,可能是一種客觀描述;如果是東夷人造「夷」字表示自身,就不僅不含貶義,反而具有炫耀色彩。


  2,「夷」通「人」

  學者研究甲骨文時,發現在許多場合的「夷」字被寫為「人」,因為甲骨文中不少應為「夷方」,卻被寫成了「人方」,因此學者於省吾等據此認為「人夷一字,最初之人即夷,夷即人」,卜辭中「人方」即「屍方」、「夷方」,夷、人、仁、屍諸字相通。

  在今天語境中,「人」是人科人屬人種,但在甲骨文語境中,「人」是以人為牲的通稱,身分不高,多是平民和奴隸之屬。簡而言之,甲骨文裡的貴族,都只稱名而與甲骨文中的「人」無關,屬於另一個上層,甲骨文中的「人」,是被統治階級的泛稱,是被支配的「眾」,又是商代社會下層民眾的一種身份和標誌。總之,商朝的「夷」或「人」,是一種貶低的稱呼,是階級和階層分化的結果。

  這種對「人」字用法的貶抑習慣,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學者對《春秋》中的「人」分析認為:「人字皆指夷狄而言。其非夷狄之國而言人者,皆貶詞也……人即為夷,故古為賤稱。故凡被徵服卑賤之人皆呼為人,音轉而字仍未變,故凡人字皆書為夷。古義人夷不分,後以音歧為二:一為本音之夷,一為轉音之人,又後以蠻貊戎狄為夷,以被徵服而服役之夷為人,又後此服役之人與之同化,人義湮溷,一切人皆為人,遂成通稱。」大意是,本來人夷不分,一個意思,但後來慢慢地稱呼被徵服而服役的為「人」,稱呼外族為「夷」。


  當然,還存在一種可能,即「夷」字本意是善射的東方部族,但因為東夷常與商朝作對,於是商朝貴族貶低「夷」字,賦予「夷」字「人」意。

  時光荏苒,與許多漢字一樣,「夷」字也衍生出非常多的含義,可以用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助詞,比如夷有夷平、剷平、消滅之意,還有愉快或傲慢之意,道家的「夷」是哲學概念,無色無形不可捉摸叫「夷」,還成為無實義的語氣助詞等。


  通過「夷」字的歷史可見,中國每一個漢字都非常珍貴,一筆一划的方塊字裡,珍藏著中華民族的遠古文化基因,是先民留給後人的最直接、最寶貴的文明財富。當我們解讀出每一個漢字的起源與本意,對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必能有一個新的認知。

  俄國人曾說過「俄羅斯雖大,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套用在漢字中也可以擲地有聲地說「漢字雖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參考資料:《中英天津條約》、甲骨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漢字DNA大檢測——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
    眾所周知,在龐大的漢字家族裡,有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者,他誕生於殷商時期,影響著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的發展。他就是——甲骨文!那麼,甲骨文和我們今天書寫的漢字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呢?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 漢字的發展史
    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 漢字與古建築: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緣
    一、文字的演變 漢字造字之初,採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涉及古代建築的字有50個左右,不是很多,說明當時的建築類型較少,房屋結構也簡單。但我們從這些有限的古代漢字中,仍然可以透視出凝結積澱於其中的古建築形態。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漢字的童年」,甲骨文生命力延續至今1899年,清代學者王懿榮身染重疾,在家人抓回的藥中,他卻目光銳利地發現其中一味「龍骨」上刻有奇異的文字,自此,甲骨文驚現於世。甲骨文,這一3000多年前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作為漢字的童年時期,屬於可以嚴格記錄語言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可藉以透視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社會生活景致,尋繹中國思想之淵藪、思考中國精神之緣起、探索中國信仰之源頭,追尋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文化品格之由來,在無形中滋養著我們的價值觀。
  •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所著《簠室殷契類纂》一書,1920年初版時,釋字873個,1929年增訂再版時,釋字957個,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中國漢字有三大「缺陷」,究竟是哪三個方面?
    中國漢字,是一種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字,它最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往上則可以追溯到黃帝命令倉頡造字,如果還要往上追溯,則能夠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不過,由於外國的文字發展歷史比較「特殊」,很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文字和文化都不是特別的理解。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漢字,所有方言讀音都一樣,大多數人都讀錯了
    漢字的節奏感與優雅的文體永遠是美麗的。——柳田邦男從古至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的發展與磨合,才形成了現如今如此璀璨的中華文化。眾所周知,我們的中華文字從古時候的奴隸所出現的甲骨文,到古代封建王朝所出現的諸多字體,再到現如今我們的漢字。
  • 星辰文藝丨對話姜宗福: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
    二是可以破解隱藏在甲骨文裡的周初以前五千年甚至一、兩萬年前華夏文明古史的文字記錄,讓西方學界認為商朝以前只是神話人物的中華文明始祖一個個鮮活地浮出地面。通過與中國出土的古陶文等早於甲骨文的古文字進行比對,不難發現,這些古文字均由這十二個字符排列組合而成。為此我得出一個結論,甲骨、陶器、青銅器等猶如紙張,不過是人們用來書寫記錄的載體,刻在古陶器上的即陶文,刻在甲骨上的即甲骨文,刻在青銅器上的即金文,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其實按照中國傳統說法應該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 以甲骨文為創作元素 藝術展認識漢字起源
    圖像化的甲骨文是學習漢字最好的入門教材,邱文正老師以科技互動裝置、擴增實境(AR)、海報及一些文創商品的創作呈現,讓更多人認識甲骨文字。字源其說–邱文正數位藝術創作個展於嘉義鐵道藝術村4號倉庫展出,並於10月7日上午舉辦開幕記者會。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曾經出現過很多種不同的文字,有的經過歲月的衝刷,早已廢棄不用了,有的經歷了千年演化,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種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呢?在以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世界上的任何一門語言,都存在一個共通的普遍現象,那就是一詞多義,就拿我們的漢語來說,一個簡單的詞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自然產生了各種不一樣的含義,可以簡單歸納為三大類:本意、引申義、假借義。六書·四體二用六書的基礎建立在小篆上,是戰國到漢代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結構和使用歸納出的系統理論,有了六書理論之後,人們再造新字,都會以此為依據,因此可以說六書對漢字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似是故人來》,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約在5000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醉美漢字」「示」字的幾種甲骨文字形及本義
    "示"字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以"示"為偏旁的漢字也較多,但"示"字的本義又是啥呢?一、"示"字甲骨文字形的簡單梳理第一類:字形較複雜的一類字形。比上類多一點字形如:比上類多二點字形如:比上類多四點字形如:二、"示"字本義"示"字的本義有爭議,
  •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而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漢字功不可沒。今天給大家簡單講一下為什麼人類社會會出現文字,以及漢字從原始到今天的演變過程。首先原古時期,人們基於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獵時的路線標識,或者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類的需求,開始出現了簡單的在巖石或者樹幹上的刻畫線。
  • 甲骨文: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又像神來之筆
    傳說,遠古時候,倉頡創造漢字,引得「天雨粟,鬼夜哭」,因為文字洩露了天地的秘密。一百二十一年前,塵封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也像一道驚雷,劃破萬古長空,帶來了祖先失傳已久的訊息。熔古鑄今,弦歌不絕。命運一向待中國人不薄。甲骨文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字演變和中國上古歷史的重要資料。
  • 校園|高校用「甲骨文橫幅」迎新,學生:看不懂但……
    學院面向師生廣泛徵集,從1080幅作品中精心挑選了近50條健康向上的迎新標語,邀請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謝兆崗先生手書,使往日的標語變得既有文化溫度,又有文化品位。圖為學校學生在觀看「甲骨文橫幅」。
  • 說文解字:漢字「母」「毋」「毌」什麼意思?什麼區別?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大家好,我是聊城王崗。今天跟大家分享「母」「毋」「毌」這三個字,長得很像,但是讀音完全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今天我們來辨個究竟。第一個字很熟悉,母親的母,第二個念毋wu(二聲),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字讀二聲,毋庸置疑。第三個念毌guan(四聲)「母」字如何解釋?大家仔細看一下「母」字的甲骨文,就好像一個女子,微微側身,膝蓋彎曲,雙手像捧著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