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的絲路文化印記

2020-12-06 人民日報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先生2月9日因病逝世。他持續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讓世界認識到了陰山巖畫的價值。

    

  巖畫,即用金石或顏料在巖石上磨刻、塗畫的圖像,是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在內蒙古陰山地區的崖壁和巖石上,分布著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古代巖畫,構成一條綿延千裡的巖石「畫廊」。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陰山巖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裡。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瑞典聯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陰山發現少量巖畫遺存。197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在野外調查時第一次見到陰山巖畫。1976年,他開始對陰山巖畫進行科學、系統的考察和研究。在蓋山林的努力下,陰山巖畫的價值逐漸引起海內外關注。2006年,陰山巖畫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陰山與黃河河套相鄰的地區是陰山巖畫的主要分布區,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磴口縣、阿拉善左旗等地,巖畫分布最為密集。比如磴口縣託林溝地區,每隔2-3米就有一幅巖畫。在默勒赫圖溝一處約100平方米的崖壁上,有一面由眾多人面圖形組成的畫牆,被譽為「聖像壁」。這些刻有巖畫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歷史上是陰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陰山巖畫一般是用巖石、青銅或鐵器等敲鑿、磨刻而成,也有用顏料塗畫的。從個別巖畫中的鴕鳥和大角鹿形象推斷,陰山巖畫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出現。同一時期的巖畫有相互疊壓打破的情形,後世對前代巖畫進行模刻和補刻的現象也很多,加上長年日曬風蝕,如今要準確識別和區分這些巖畫有著較大難度。蓋山林等專家認為,大部分巖畫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作品,其中有文字的巖畫為年代和創作主體的推斷提供了相對準確的依據。

  陰山處在草原與中原的南北分界線上,自古以來就是民族遷徙交流頻繁的地區,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回鶻、党項、蒙古等遊牧民族曾經生活於此。這些刻在崖壁上的藝術品,真實記錄了古代北方諸遊牧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奇異的人面像、誇張的舞蹈圖、多變的紋路反映了草原遊牧民族群體中巫文化、薩滿文化的盛行。弓箭、狩獵、放牧、車輛、戰鬥等圖像描繪了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狼、虎、豹、野牛等野生動物和馬、牛、山羊、麋鹿、駱駝等家畜形象,展現了陰山地區歷史上水草豐美、動物成群的繁盛景象。

  將陰山巖畫與匈奴墓葬出土的鄂爾多斯青銅器進行比較發現,其紋飾題材和創作手法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阿拉善左旗發現的一幅「虎噬牛」巖畫,具有典型的「草原風格」,這種食肉動物噬咬食草動物的形象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重要題材。學界由此推斷,這些巖畫是由匈奴人創作的。自中原的戰國時期開始,匈奴逐步統一北方草原,其勢力強大時,陰山南北一度都是匈奴的牧場,因此匈奴人在這裡留下了大量巖畫作品。之後帶有突厥文樣石刻的出現,證明突厥強大後勢力曾到達陰山地區。

  用鐵器刻劃並伴有回鶻文的巖畫,說明回鶻人曾在這裡活動。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推翻後突厥汗國,建立漠北回紇汗國,788年改作回鶻。與回鶻人有關的巖畫中,車輛題材是一大特點。在烏拉特後旗布爾很哈達發現的一幅巖畫,共有三個車輛圖形,車轅很長,有兩個車輪,車上有帳。這與史書記載的回鶻車輛形狀相似。在另一處帶有回鶻文字的巖畫中也出現了車輪形象。回鶻重視商業,是唐朝中西貿易的中間商,陰山南麓是回鶻與唐朝貿易的重要地點。回鶻商人的貨車穿越陰山山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將唐朝的物產運往漠北、中亞等地。

  唐代之後,党項人以河西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陰山成為西夏重要的戰略屏障。在磴口縣包特根河的河谷中有一處巖畫,是兩匹背向站立的馬,其中一匹馬背上似有鞍韉。馬的左上方有一行西夏文,漢譯為「天地父母」。這幅巖畫附近還有一處西夏文的題記和一幅帶有西夏文的羊群巖畫。類似風格的作品還有很多,分布範圍也很廣,可以判斷為同一時期。這些巖畫見證了党項人在這裡的生活,車輛與帶鞍韉的馬匹反映了陰山古道的交通狀況。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跨過陰山,滅亡西夏,陰山巖畫的題材開始與蒙古人相關。這些巖畫不僅分布廣泛,延續時間也很長,跨越元明清三代。除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外,巖畫中藏傳佛教的內容居多,反映了蒙古人的生活和信仰。

  除了歷史的見證,巖畫還是重要的藝術品,代表著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藝術水平和審美追求,是絲綢之路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學者和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和研究。

  目前,地方文博部門已經開展對巖畫的整理與保護工作,大片巖畫區設置了文保界碑、圍欄和監控設施,一些無法原地保護的巖畫被移至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巖畫向公眾展出,一些地區修築道路、地標等設施方便遊客前往參觀,多地博物館設立了巖畫展區。在巴彥淖爾市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館,有一個巨大的巖畫主題展廳,除了陳列一些從野外移入館內和民間徵集的巖畫外,還通過圖片、拓片、複製品、影像等手段系統地介紹和展示陰山巖畫。

相關焦點

  • 【圖刊】行走在崖壁上的清潔工
    【圖刊】行走在崖壁上的清潔工/9) "← →"翻頁 繫著安全繩吊在懸崖峭壁上,
  • 吳銘峰博士《中華絲路文化北美洛杉磯論壇》做演講
    中華絲路文化論壇洛杉磯當地時間2017年11月4日-11月5日,中華絲路文化論壇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洛杉磯城勝利召開。此次論壇由洛杉磯專家協會主辦,邀請中國著名學者、《種子的力量》課程體系創始人吳銘峰博士,運用中華文化處理美國企業家,華人華僑在商業領域和家庭關係中的諸多問題,使其獲得裨益。當下針對事業發展,子女教育,健康問題,大家都期望可以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 《好人在身邊》文化助殘「絲路行」走進張掖
    從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從秋末到初冬,經歷三周多的時間,往返3000多公裡,甘肅衛視《好人在身邊》欄目走進張掖、酒泉、嘉峪關三座城市,為當地的殘疾人朋友帶去了精心準備的文化助殘活動。文化助殘「絲路行」系列活動,是由甘肅省殘疾人聯合會以及甘肅衛視《好人在身邊》共同策劃並發起的一項大型文化助殘活動。
  • 《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全幅展出 故宮與香港文化交流再寫新篇
    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絲路山水地圖》是首次全幅展出,標誌著故宮同香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增強。《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以青綠山水風格繪製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展現了明代絲綢之路的沿線面貌。
  • 重慶小寨天坑崖壁上的中秋
    重慶小寨天坑崖壁上的中秋 2016-09-15 16:30: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解析《劍門長歌》實景崖壁燈光演藝秀
    數虎圖像擔綱《劍門長歌》崖壁燈光演藝秀整案創作與執行工作。,結合蜀道的雄奇天險,聯合關樓、峽谷、河道、崖壁等大場景,打造大型沉浸式崖壁燈光演藝秀。    畫面設計很大程度上考古史料記載,依託華夏傳承的古典美學,設計出還原歷史人物色彩與情景氛圍的影像。  多媒體影像結合秦滅六國,諸葛立關、姜維守關、蜀漢北伐、安史之亂、近代戰爭等串聯古今的事件,延展出豐盈飽滿的劇情。
  • 阿克蘇地區「絲路古龜茲 神奇阿克蘇」文化旅遊宣傳推介活動走進寧波
    阿克蘇日報訊(記者呂娜 通訊員劉黎報導)4月14日,2019年「絲路古龜茲 神奇阿克蘇」文化旅遊宣傳推介活動走進浙江寧波,通過現場推介、發放資料、播放專題片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推介阿克蘇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精品旅遊線路,為實現兩地攜手合作發展旅遊業奠定基礎。
  • 探究崑崙文化 再現絲路傳奇——國內學界座談電視連續劇《大崑崙之...
    沿著父親曾經的腳步,踏上了絲綢之路,用自己的眼睛去找尋潛藏在絲路上的歷史,尋找曾經懷疑的寶藏。而他的對手和敵人,有步步緊逼的外國探險隊,還有嚴酷的自然環境。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幾乎將他們的熱情和生命一同蒸發,而目的地正是沙漠腹地中那座孤零零的皮山古城。西漢年間的重要關口,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古城帶來了無盡的危險、秘密和探究的衝動,也帶給了他唯一的希望。
  • 首屆雲上文博會,絲路視覺不僅是其中一抹雲,也是「造雲者」之一
    11月16日下午16點,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雲上文博會)正式上線。開幕2小時,線上訪問量高達48萬人次。 在疫情的影響下,文博會摒棄傳統線下展會形式,首次推出「雲上文博會」。通過模擬歷屆線下文博會場景方式,共建12個3D展館,將文博會現場展示整體移至「雲端之上」。
  • 【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
    原標題: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落幕 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千年絲路文明共生,光影薈萃民心相通。電影,正以其親切而富於藝術性的表達,為絲綢之路增添有深度、有溫度的生動註腳。日前,以「絲路連接世界 電影和合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陝西西安落幕。
  • 《山海經》:絲路上的小道消息
    原標題:《山海經》:絲路上的小道消息 這實在是個很大的文化盲區。 在我看來,《山海經》其實可就是一部絲路小道消息集錦,說得儒雅一點,則可以稱之為「絲路博物志」,它記載了絲路上流傳的各種傳言,包括世界各地的山系、水文、礦藏、地貌、動植物、土特產、文化風俗和神話傳說,還有一些以訛傳訛的謠言。它所涉及的範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
  • 貴州大山崖壁上現直徑2米公章:刻「中國隱士協會」
    巨型圓形公章一枚「中國隱士協會」公章圖案,雄踞於大山之中的一處崖壁上,直徑約2米。是何方神聖幹的?刻這枚公章有何用意?這枚「隱士」公章圖案的發現,給當地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採摘野菜之中無意發現5月6日,讀者羅先生向貴州都市報新聞熱線96811爆料稱,在修文縣谷堡鎮折溪村境內,一座名為仙人山的山腰上,有一個山洞叫仙人洞,洞口頂端的崖壁上發現一枚巨型圓形公章圖案。偶然發現這枚巨型圓形公章圖案的是羅林忠。
  • 即將結束的崖壁求學路
    4月27日,楊紹書和學生們在崖壁旁的小路上行走。  楊紹書老師家住六衝河岸邊崖壁下的瓦房村哈衝組,而哈衝組的孩子們每天要往返崖壁上的山路到達華山小學就讀。28年來,崖壁上約4公裡山路成了當地苗族學生艱難危險的求學路。  近日,楊老師和組裡的15戶69名苗族同胞即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至縣城的錦繡花都安置點,孩子們也將搬至黔西縣第十小學就讀,哈衝組村民幾代人的崖壁求學路即將成為歷史。
  • 文化宿遷的印記·雕塑|沈括像:凝固時空的守望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徵和文化烙印,每座雕塑都被賦予了該城市的文化寓意。在宿遷,也有大量的城市雕塑,她們濃縮了宿遷的歷史和文化。即日起,速新聞推出「文化宿遷的印記」系列報導之二——文化宿遷的印記·雕塑,走近這些「沉默不語」的文化「印記」,尋找深藏於心的記憶,與讀者共同探尋宿遷這座文明城市的文脈和力量。
  • 寧波百米高崖壁上找到神秘植物 為全球首次發現
    溪口百米高崖壁上發現神秘植物從林海倫提供的照片上看到,「寧波石豆蘭」的花朵呈金黃色,花蕊中的唇瓣呈橙紅色,4朵小花組成1個緊湊的傘形花序,十分美豔。花序下部有一些豆子大小的假鱗莖,每個假鱗莖的頂端有一片橢圓形的翠綠色葉片,假鱗莖之間又有匍匐的根莖相連。
  • 風華齊魯|山高谷深崖壁上,深藏57龕唐代佛教造像
    石門坊摩崖造像群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西10公裡的石門坊風景區內,在石門山谷的最北端、唐代崇聖寺遺址的北部懸崖峭壁上。這裡山高谷深,自古以來佛教文化較為繁榮。
  • 掛在崖壁上的重慶公園:高低落差100多米(組圖)
    上下棧道健身  掛在崖壁上的公園重慶被稱為3D魔幻城市,不僅有輕軌穿高樓,屋頂停車場,如今還有壁上掛公園。昨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渝中區獲悉,虎頭巖公園和下肖家灣公園當天投用。
  • 長樂首石山發現疑似史前巖刻群|摩崖石刻|劉文平|崖壁_網易訂閱
    掌上福州 舉報   日前,長樂文史愛好者高展澍與劉文平,在長樂首石山發現巖刻群,懷疑屬於史前文化舊石器時代
  • 「精品絲路遊·絢麗麥積山」2020天水文化旅遊產品推介會在天津...
    為積極響應國家文旅部《關於推進旅遊企業擴大復工復產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進一步深化天水與天津文化交流和旅遊合作,加快推動兩地文化旅遊市場一體化進程,實現互利共贏的目的,由麥積山大景區管委會、天水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協辦的「精品絲路遊·絢麗麥積山」2020天水文化旅遊推介會於
  • 烏魯木齊航空:深耕「絲路」6載 打造新疆特色航空運營商
    當前,烏魯木齊航空將推進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烏魯木齊西部門戶樞紐兩手抓,譜寫「空中絲路」新篇章。深耕「絲路」航空市場,旅客運輸量將突破千萬7月16日,烏魯木齊航空開通烏魯木齊經停綿陽至珠海航線。織密1小時旅遊航線網絡,助力「旅遊興疆」戰略隨著旅遊興疆戰略的落地實施,烏魯木齊航空緊抓市場機遇,公司以烏魯木齊為中心1小時左右的航程覆蓋了喀納斯、喀什、和田等地及知名景區,使疆內旅遊更加便利,逐漸成為新疆旅遊文化對外展示的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