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物件跟大名鼎鼎的法門寺有關。法門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漢桓靈年間,距今1900多年。法門寺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什麼叫始祖呢?就是第一個。
關於「塔」
塔是一種高聳的佛教建築,它起源於印度,分塔基、塔身、塔尖幾部分。塔引入中國後,得到了改造和創新,形制多樣。塔古老的式樣有覆缽式。缽,就是和尚化緣用的碗,很圓潤。將缽扣過來就是覆缽式:像北京的白塔寺的白塔、北海的白塔、五臺山的白塔、西藏布達拉宮都有典型的覆缽式白塔。

再有一種就是重簷式,有兩層就算重簷了,比如故宮太和殿,這都是重簷式,一層一層的,山西應縣的木塔、西安的大雁塔、蘇州的虎丘塔、北京的玲瓏塔都是重簷式。

你要注意層數,重簷式寶塔的層數一般都是單數,5、7、9、11、13不等。所以北京的玲瓏塔有這樣一句歌謠,叫「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什麼呢?浮屠就是塔,七級浮屠就是七重簷佛塔。這塔是幹嘛用的?塔是佛教建築中最重要的一種,是安放佛祖、高僧舍利的地方,是供信徒瞻仰的所在。再者塔非常高,給人一種視覺向上的衝擊,所以現在凡是有塔的地方都是名勝古蹟。
法門寺的簡介
法門寺正是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叫阿育王寺,在唐高祖李淵時候改名法門寺。法門是一個佛教用語,指修行的人入道的門徑,不二法門就是指獨一無二的方法和門徑。你去看法門寺的歷史,就會發現唐朝是它最鼎盛的時代。這與它安放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密不可分。

法門寺的歷史和發展
公元631年,岐州刺史張德亮來到法門寺拜佛。看著因隋唐改朝換代、連年戰火而破敗不堪的法門寺,他立刻上書太宗李世民請求重修,他說:佛祖舍利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谷捻而兵戈息。李世民立馬就同意了,特批調用了修建皇宮的木料,修繕了法門寺塔,由原來的覆缽式改為了木塔,並下詔開啟塔基開示舍利。至此,法門寺的地位大升,達到了國寺的地位,而佛指舍利的迎奉也升了規格。從高宗、武則天、肅宗、德宗、憲宗到懿宗,先後六次迎奉佛骨至皇宮內廷供養。迎奉佛骨,耗資巨大呀,費時頗長,在有識之士看來,這都是勞民傷財之舉。所以在憲宗迎奉佛骨舍利的時候,發生了韓愈諫佛事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當憲宗聲勢浩大迎佛骨之時,全國掀起了狂熱的禮佛風潮。王公士庶,奔走施捨;百姓則廢業破產、燒頂灼臂以求供養。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上表加以勸阻,反對佞佛。佞佛的意思就是過度地討好、過度地迷信佛教。他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宗教,不懂中原的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何況,佛祖逝世已久,舍利乃枯朽之骨,不但不應該迎奉入宮,而應該毀滅。最後韓愈極為誠懇地起誓:如果佛祖有靈,施加懲戒,自己願意一力承當。這文人哪,有時候就是一根筋。韓愈因此差點兒丟了性命,後來被貶至潮州。路途上他寫了千古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一年韓愈51歲,他只活了56歲。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出自他的《師說》。
憲宗之後,唐朝迎來了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迎奉佛骨活動,唐懿宗李漼主持。自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懿宗就為迎奉活動大作準備。先是敕造供奉真身菩薩,又令文思院造雙輪十二環迎真身銀金花錫杖以及其他供奉物。其中有用金銀寶物製成的寶帳香舁,有用孔雀毛裝飾的寶剎。寶剎小者高一丈,大者高兩丈。抬一寶剎需要轎夫數百人。鹹通十四年(873年)三月,懿宗組建了由朝廷大臣和御封高僧組成的高規格迎佛真身班子,前去迎奉佛骨。這次迎佛盛況空前,長安傾城出動。從開遠門到法門寺300裡啊,一路上車馬相隨,人流不斷。四月初八——這一天是佛誕日,佛骨迎至京師,懿宗親往禮佛,頂禮膜拜,在皇宮內道場,設金花帳、溫情床、龍鱗席、鳳毛褥,把佛骨視為國寶。佛骨在皇宮供養三日後送到安國寺、崇化寺,供百姓瞻仰。三個月後,懿宗就駕崩了。僖宗李儇即位後,下詔歸佛骨於法門寺,一路上的儀式就大為簡單了。僖宗將舍利送回法門寺後,隆重地封閉了地宮。三十多年後,唐朝就終結了。
解答千年謎團的銀香囊
今咱們講的國寶——鎏金雙蜂團花紋銀香囊,就是僖宗關閉地宮時放進去的,現收藏於法門寺博物館。自唐僖宗874年關閉地宮之後,歷經五代、遼、宋、金、元、明、清,乃至民國,地宮再未被打開。1981年,法門寺塔因大雨倒塌,6年之後,1987年4月準備重修時清理地基,地宮被意外地發現,此時時間已過去了1113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東西太多了:有金銀器、玻璃器、秘色瓷器、石質器、鐵質器、漆木以及雜器、珠玉寶石等等不勝枚舉,還有大批的紡織品。
這麼多的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單拎出香囊來說呢?因為這香囊解答了一個千古謎團。公元756年,馬嵬坡之變,楊貴妃被勒死,就地掩埋。唐明皇一路向西南到達四川成都,次年才啟程回長安,回來後對楊貴妃更加思念,茶飯無味,遂命令高力士一定要把楊貴妃的遺體找到。高力士到馬嵬坡費了很大勁才找到了楊貴妃的遺體,他回來時對唐明皇小心翼翼地說,「肌膚已壞,唯香囊猶在」。過去我們不理解,香囊就是個絲織物,屍體都腐爛了,這香囊怎麼會不壞呢?直到法門寺地宮打開,我們才知道唐代皇家香囊很可能就是金銀製成的。
這件鎏金雙蜂團花紋銀香囊為鏤空球體,上下兩個半球,均飾有雙蜂團花紋,它以合頁和鉸鏈相連,這合頁就跟我們今天門窗上的合頁沒什麼兩樣,香囊開合由一個鉤狀的開關控制。下半球內,有兩個同心圓組成的持平環,與香盂鉚接。香盂就是放香的杯子。球上有鏈,鏈下有裝飾物。這種香囊是我們古代工匠的一個發明,它利用了重心和平衡的原理,使得焚香時,無論你怎麼轉動,香盂始終呈水平狀態,熱香不溢出。在唐代貴族的生活中,這種香囊非常時髦,就連宮內的嬪妃貴婦也會使用。她們不僅隨身攜帶香囊,還會放在被褥之中,掛在屋裡的帷帳之上。

法門寺發現的這個銀香囊是最大的一個,直徑12.8釐米,重達547克,超過一斤。香囊是隨時要移動的,在移動中,香盂必須保證水平狀態,這和近代使用在航海、航空、航天的陀螺儀表的原理十分相同。我早年在航天部工作過,做的就是陀螺儀表。我們飛彈命中目標的準確性和衛星的回收,都需要陀螺儀表。它是三組陀螺儀表,有垂直陀螺儀,有水平陀螺儀,有積分陀螺儀。這件香囊非常漂亮,除去紋飾之外,它還採用了鎏金工藝。鎏金在漢代就非常成熟了,使銀、銅等金屬閃著金子般的光澤。香囊是幹什麼用的?當然是薰香。古人薰香有兩種,一種冷香,直接聞;一種熱香,熱香就需要點燃。這種香囊裝的就是熱香。香囊不僅可以薰香,還可以作為定情信物。因為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用它表達情意。楊貴妃的香囊顯然是生前唐明皇送給她的。唐詩人張祜為此寫過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這首詩說的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愛情。唐明皇從高力士手中接過楊貴妃的香囊後,睹物思人,百感交集,潸然淚下。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