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滅佛一事,「佛道之爭」只是表象,在事件背後,還有佛儒之爭、佛教與王權的矛盾這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北魏太武帝一開始對佛門並不反感,他態度的轉變經歷了四件事,這也是他執意滅佛的原因。
一、在老臣崔浩的影響下,北魏太武帝從敬佛禮佛到成為道教門徒
北魏太武帝繼位之初,一開始並沒有著手打壓佛教,他反倒延續道武皇帝和明元皇帝的政策,尊佛禮佛,利用佛教來穩定社會。
太武帝多次邀請佛教高僧談論佛法,還「興諸佛像,行於廣衢,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魏書.釋老志》)
由此可見,北魏太武帝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排斥佛教。
北魏太武帝對佛教態度的轉變,同權臣崔浩有關。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高門子弟,他的家族勢力極大,加上他本人很有能力,故而很受北魏皇帝恩寵。
崔浩喜歡將天道和人事聯繫起來,他對佛教並沒好感,後來,崔浩結識了自稱太上老君傳道的寇謙之後,這種情緒就更加明顯了。
看對眼的兩個人,便聯起手來,打算找太武帝推廣復興道教的計劃:「今清德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
寇謙之本人向太武帝呈現道書沒有得到重視,但崔浩一出面,兩人所造成的影響力就截然不同了。太武帝不光親自派人去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接到京城,奉為「天師」。
440年,太武帝在京師修了一座天師道場,並自封太平真君,他還把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
寇謙之為了讓太武帝相信道教的神奇之處,他和崔浩兩人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儒道」治國的新風潮。
當然,光會治國,可不能讓太武帝刮目相看,寇謙之還必須把自己這個「太上老君」傳道之人的名聲坐實。
怎麼做呢?
寇謙之和崔浩兩人一合計,便想出了算命的法子,比如太武帝想要發動一場戰爭,兩人便預言本次作戰會旗開得勝。
比如在打胡夏德武帝赫連昌時,崔浩兩人便分析胡夏連年徵戰,加之新王登基人心不穩,勸太武帝趁人不備發起攻擊,此戰,太武帝果然大勝而歸。
這樣的事跡多了,寇謙之的天師之位便逐漸坐實下來,太武帝也越來越相信道教具有神異的力量。
但這,只是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的表層原因。
二、佛教發展速度太快,很多年輕人加入佛寺,當作謀生之道,北魏太武帝為了擴充兵源,便強行下令50歲以下的和尚還俗
太武帝打壓佛教的起因,更多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438年,太武帝在率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深感兵力補充不易,他便把目光移向了那些投入佛門,逃避兵役的年輕人,於是他下令:罷沙門年五十以下者【以其彊壯罷使為民以從徵役】。
這條政策的出臺,針對的是當時僧侶「不用服兵役」的條令。因為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人們為了謀生存,很多人都入了寺廟,這就導致北魏想徵兵的時候,往往面臨著無兵可徵,或者儘是老弱病殘的狀況。
太武帝本人是個戰爭狂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相當直接,既然僧侶可以免服兵役,那便強制讓50歲以下的僧侶還俗不就行了?
三、太武帝在一所寺廟中,發現有很多兵器,他懷疑僧侶試圖謀反,便下令大規模滅佛
446年,太武帝率兵鎮壓胡人蓋吳到了長安,給太武帝養馬的官無意中在種麥寺發現了僧侶私藏的弓矢矛盾,便將此事報告給了太武帝。
太武帝在得到消息後,十分憤怒,他認為:「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
於是,太武帝便讓人在種麥寺中大肆搜查,誰知這一查,讓太武帝更憤怒的一幕出現了。
四、僧侶為了斂財,便和想逃稅的地主聯合,把大量錢財、田地歸入寺廟的財產中,來達到「不納賦稅」的目的。加上僧侶不守清規,「與貴室女私行淫亂」,這進一步激化了僧侶和北魏太武帝之間的矛盾
史書記載:命有司案誅一寺,閱其財產,大得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又為屈室,與貴室女私行淫亂。
這則報告,讓太武帝意識到當時的僧侶有多麼墮落:釀酒沽酒、幫助富人藏錢逃稅、私通貴族女。
酒、財、色,三樣佔全。
這讓太武帝真正認識到,穿著僧衣的未必是僧人。
北魏太武帝滅佛一事,儒道是表,而佛教發展過快,與北魏在人口、田地、賦稅等方面鬧矛盾才是內因。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