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2020-12-06 禪說國學

天台宗也稱法華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名,得於實際創始人智顗(公元531-597年)常住浙江天台山。

天宗臺以印度高僧龍樹為祖師,在中土的流傳法系則是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合稱「天台九祖」。今天先為大家介紹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01慧文

慧文是北齊人,又稱慧聞,生卒不詳。唐慧仁健康報恩寺一文中記載他是渤海人,「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

成年之後,他在研習大智度論、中論等佛學著作時大受啟發,樹立了「一心三觀」的思想,開啟了天台宗的源頭,受到一時學者的尊敬,認為他的學問頂天立地,不知道有多高:「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如果以印度龍樹為初祖,慧文即為二祖,但也有人不計龍樹,以慧文為天台宗初祖。慧文在北齊已享盛名,「東魏、北齊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

但是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齊地禁佛,慧文只好率領徒眾南下,乘船來到南京,「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健康」。關於他到建康的過程,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在路上,他們遇到了風浪,船都沉了,「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

正在危急之時,水中突然出現了一隻巨大的鳥龜背負他們出水,遊向建康,一會兒就到了(「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陳宣帝聽說了這件事,非常高興,下令為慧文建了一座報恩寺,「香火祀之」。

這個報恩寺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報恩寺的前身南北朝時,南方以義學為尚,北方以禪觀為尚。慧文出於北朝,也擅長禪觀,但他的禪法取之諸家,綜合了當時北朝六家禪師明、最、嵩、就、鑑、慧的方法,是對北方禪法的一個總結。

也因為禪法來源不一,顯得慧文的師承不明。所以天台宗建立以後,智顗門人灌頂就提出了「金口所記」的說法,將慧文的學說直接上溯於龍樹,認為天台的宗法是從釋迦牟尼傳給一祖大迦葉,傳到第十三祖龍樹,龍樹之說再為慧文所傳承。

02慧思

慧思,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生於公元515年,寂於公元577年。他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

因為仰慕慧文的名聲,他前往歸依慧文,「從受正法」,在歸依慧文的第二年就獲慧思對慧文的思想繼續進行了拓展。他喜歡法華經,少年時常常讀誦,據說數年之間便滿千遍。

他又刻苦修習禪觀,跟隨慧文學習禪法時,白天隨眾僧事,夜間還專心修禪。他認為法華經的教義比般若更進一步,正如蓮花,一花而具眾果,花果同時,法華經所傳達的大乘頓覺法門,可以快速成道,具備智慧的利根菩薩,可以一時具足,完整而迅速地達到覺悟,也就是「圓頓」,而不用按次第逐步修行。

他將他對法華經的心得與禪觀結合起來,悟得了「法華三昧」,奠定了天台宗的法華信仰。他後來南下至陳朝時,也因此心得而提倡「教禪並重」、「定慧雙開」,白天談義理,夜間修禪行,將北方的禪觀與南方的義理追求合一,改變了南方只重視義理的傳統。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注意修持,奉持大戒,非常儉樸,據說「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慧思原來遊化於北方兗州、信州、郢州、光州等地。他在光州時間較長,有十四年,智顗也是在光州時期來拜他為師的。

到陳代陳伯宗光大二年,慧思才又帶了徒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住在南嶽衡山,後人也因此稱他南嶽慧思。南朝陳地的信眾都來歸附他,陳主尊他為大禪師,迎接慧思到陳都建業,住棲玄寺。慧思後來又回到南嶽居住。

慧思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智顫。智顫後來將慧文慧思的思想成果進一步發展,創立了天台宗。此外還有新羅人玄光,將天台思想傳入新羅,成為天台宗在朝鮮的先驅。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相關焦點

  • 「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五天:學習天台思想 掌握翻譯技巧
    學員們除了進一步深入學習天台思想,還掌握了一些中譯英翻譯的技巧,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思想莊嚴自己,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上午,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廣興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天台宗講座》一課,廣興教授主要從事早期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天台的三諦說,一方面以為三諦皆是實相,且差別宛然地存在於法性理體中,另一方面強調三諦是相即圓融的,不僅諸法實相一一皆圓具三諦,而且三諦相攝相入,即一而三,三而一(見下文)。與三諦對應的三止三觀構成天台止觀法門的基礎。天台的觀法要求觀一切法的當體當相都是三諦圓融,且應於一念心中圓修此三諦觀,稱為一心三觀。在天台教法中,三諦與三觀是一個統一整體。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後來,東魏權臣高歡取而代之,創立了北齊。高歡的兒子高洋為北齊文宣帝,他在位期間也搞了一次佛道辯論。這次辯論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已不滿足口舌之爭,而是開始了法術——就像孫悟空車遲國鬥三怪那樣。文宣帝覺得奇怪,便令人將袈裟拿上來看看。恐怕萬一是作弊,揣著十斤鐵球。結果,十幾強壯兵丁也將一件薄薄的袈裟拿不起來。佛教又贏了。無論是辯論還是法術都贏了。
  • 「立雪斷臂」拜達摩祖師傳法解惑的禪宗二祖,不斷臂就不行嗎
    慧可法師,號神光,洛陽人,是漢傳佛教禪宗的二祖。說起慧可法師不得不提起他流傳已久的故事,「立雪斷臂」。好端端的為什麼立雪斷臂呢?其實這件事情可有來頭了。。。。。。來源網圖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摩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
  • 中華十大名山,浙江十大旅遊勝地,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發祥地
    天台山位於中國浙江省天台縣城北,主峰華頂山在東北,海拔1098米。地處寧波、紹興、金華、溫州四市的交界地帶。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海內外。作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天台山以秀美的風光,以及深厚的佛教和道教文化著稱於世。每年前來遊覽以及參拜的海內外遊客都絡繹不絕。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法藏法師自出家以來,多次講《小止觀》、《天台宗入門》,校、注《法華三昧懺》、倡印《法華三昧懺法輔行集注》、《法華三昧懺法儀軌校訂本》,發願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並受天台第四十六代之法卷,後即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法華三昧懺法》,並以「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為住持道場、自利利他之宗旨;以「 敦倫盡份、歸敬三寶、具足正見、順於解脫 」,為化導信眾、成熟眾生之根本
  • 王寒:天台風物五題
    醃漬的梅子並非第一次吃到,只是這梅子,長在千年的隋梅上,這株隋梅,聽過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三諦圓法」「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的弘法傳教,仿佛也有慧心與慧根。深山古寺,老樹繁花,梅子青綠,便覺得立夏時吃進嘴裡的這一顆梅子,不同尋常。次日,本欲返程,被好客的鄉親硬生生留住,帶我走古道,留我吃立夏飯。立夏時,山道自然是極美的,有薔薇繞牆,有山花怒放。
  • 帶玲字頂天立地的男孩名字,高雅霸氣
    ——《說文》珊瑚幽茂而玲瓏。——左思《吳都賦》2. 解釋玉聲、靈活、玲瓏、美好指花容月貌、聰明伶俐、溫婉美好。3.二、帶玲字頂天立地的男孩名字1. 凱玲凱:凱,還師振旅樂也。——《說文》寓意寶寶在日後的發展中,能夠事業成功,做一個有英姿勃勃優良品質的人。2. 彥玲彥:用作人名:意指傑出、廉潔、吉祥成功之義。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更不會偏執的贊己毀他,攻擊其他佛教宗派。因為佛陀的教誨也是讓我們「無量法門誓願學」啊!憨山大師不僅精通禪法,而且也非常精通佛教教理,大師對諸如《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等經論都有專著的疏論文章。甚至憨山大師還為道家經典《道德經》做過專門的註疏。有興趣的可以去請一本拜讀一下,讓我們也了解一個大師為什麼能稱之為是大師。
  •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佛曰:只有內心的平靜才能讓靈魂得以附體,讓真正的生命之花得以綻放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穆尼,曾受盡人間折磨苦難,從不退縮,一心苦行六年,致力尋找解脫人生痛苦的辦法,但卻無果,後以思考代替苦行,靜坐菩提樹下四十九天,終於在靜思中頓悟,創建了歷史文明的佛教並發揚光大,這就是心靜的力量。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佛教「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有何深層含義?看完漲學問了
    其實不必如此,四大天王雖然其貌偉岸,長相瘮人,但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又稱護世四天尊王,分別護持著四個洲,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東方的叫東勝神洲,南方的叫南瞻部洲,西方的叫西牛賀洲,北方的叫北俱盧洲,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將,鎮守一方。
  • 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三觀|是什麼-知識百科-川北...
    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時間:2015-04-21 10:27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 - 請問網絡上的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三觀盡毀、三觀不正是什麼意思?
  • 佛教:「大慧禪師」一行和尚
    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玄宗賜其諡號為「大慧禪師」,還親自為一行撰寫碑文並書於石上,還建塔葬一行於銅人之原。第二年,玄宗遊幸溫泉,過行塔前,又駐足徘徊,久不忍去,為之哀悼。一行還是中國密宗教理的組織者,是傳承胎藏、金剛兩部密法的大阿奢黎。以外,更重要的是弘揚大乘佛教世出世間不二的積極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而一行,正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前文提到,阿難受女眾叨擾影響最多,一度耽擱了他開悟證果。為了提攜將承接衣缽的繼承人,佛把阿難調到自己身邊做侍者(行政秘書)。佛陀成道的第22年,阿難成為佛的侍者。此前,這個崗位沒有固定,初期是舍利佛和目犍連擔任,後來其他大弟子也輪流侍奉過。這一次,佛以競聘的形式,要找一個常隨侍者。
  • 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
    所以宋代大慧宗杲禪師就提倡以「忠義之心」入世,欲激勵人們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很多士大夫因此與之交遊。明末黃端伯是崇禎年進士,平素精修禪學,在清兵破南京城後面對威逼利誘不降被殺,他曾作偈曰:「覿面絕商量,獨露金剛王。若問安生處,刀山是道場。」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有深厚佛學修養,他的《仁學》一書,正體現出以佛法求世法、經世致用,積極入世的佛學思想。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大乘與小乘佛教發心的區別小乘佛教的發心就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淨,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解脫,我要走,我不要再來啦,娑婆世界不好。《楞嚴經》第三卷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弟子與佛陀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佛陀問他:「你現在這麼修,是為了什麼呢?」 他說「為了解脫。」 「那解脫之後呢?」
  • 佛教:雙手合十,合掌的含義,很多學佛人不懂
    在佛教文化中,合掌的禮儀,是天天要用的,如在佛菩薩聖像前就要雙手合十,合掌恭敬。佛教信徒與人見面也合掌。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含有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意,一句話乃至一個字,都有無量的含義境界。宇宙是個大世界,人體是個小世界,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也是從人身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