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也稱法華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名,得於實際創始人智顗(公元531-597年)常住浙江天台山。
天宗臺以印度高僧龍樹為祖師,在中土的流傳法系則是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合稱「天台九祖」。今天先為大家介紹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01慧文
慧文是北齊人,又稱慧聞,生卒不詳。唐慧仁健康報恩寺一文中記載他是渤海人,「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
成年之後,他在研習大智度論、中論等佛學著作時大受啟發,樹立了「一心三觀」的思想,開啟了天台宗的源頭,受到一時學者的尊敬,認為他的學問頂天立地,不知道有多高:「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如果以印度龍樹為初祖,慧文即為二祖,但也有人不計龍樹,以慧文為天台宗初祖。慧文在北齊已享盛名,「東魏、北齊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
但是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齊地禁佛,慧文只好率領徒眾南下,乘船來到南京,「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健康」。關於他到建康的過程,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在路上,他們遇到了風浪,船都沉了,「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
正在危急之時,水中突然出現了一隻巨大的鳥龜背負他們出水,遊向建康,一會兒就到了(「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陳宣帝聽說了這件事,非常高興,下令為慧文建了一座報恩寺,「香火祀之」。
這個報恩寺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報恩寺的前身南北朝時,南方以義學為尚,北方以禪觀為尚。慧文出於北朝,也擅長禪觀,但他的禪法取之諸家,綜合了當時北朝六家禪師明、最、嵩、就、鑑、慧的方法,是對北方禪法的一個總結。
也因為禪法來源不一,顯得慧文的師承不明。所以天台宗建立以後,智顗門人灌頂就提出了「金口所記」的說法,將慧文的學說直接上溯於龍樹,認為天台的宗法是從釋迦牟尼傳給一祖大迦葉,傳到第十三祖龍樹,龍樹之說再為慧文所傳承。
02慧思
慧思,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生於公元515年,寂於公元577年。他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
因為仰慕慧文的名聲,他前往歸依慧文,「從受正法」,在歸依慧文的第二年就獲慧思對慧文的思想繼續進行了拓展。他喜歡法華經,少年時常常讀誦,據說數年之間便滿千遍。
他又刻苦修習禪觀,跟隨慧文學習禪法時,白天隨眾僧事,夜間還專心修禪。他認為法華經的教義比般若更進一步,正如蓮花,一花而具眾果,花果同時,法華經所傳達的大乘頓覺法門,可以快速成道,具備智慧的利根菩薩,可以一時具足,完整而迅速地達到覺悟,也就是「圓頓」,而不用按次第逐步修行。
他將他對法華經的心得與禪觀結合起來,悟得了「法華三昧」,奠定了天台宗的法華信仰。他後來南下至陳朝時,也因此心得而提倡「教禪並重」、「定慧雙開」,白天談義理,夜間修禪行,將北方的禪觀與南方的義理追求合一,改變了南方只重視義理的傳統。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注意修持,奉持大戒,非常儉樸,據說「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慧思原來遊化於北方兗州、信州、郢州、光州等地。他在光州時間較長,有十四年,智顗也是在光州時期來拜他為師的。
到陳代陳伯宗光大二年,慧思才又帶了徒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住在南嶽衡山,後人也因此稱他南嶽慧思。南朝陳地的信眾都來歸附他,陳主尊他為大禪師,迎接慧思到陳都建業,住棲玄寺。慧思後來又回到南嶽居住。
慧思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智顫。智顫後來將慧文慧思的思想成果進一步發展,創立了天台宗。此外還有新羅人玄光,將天台思想傳入新羅,成為天台宗在朝鮮的先驅。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