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有了家喻戶曉的《西遊記》。
其實,早在玄奘西行前200多年,東晉高僧法顯就已踏上前往印度取經的道路。
玄奘向印度出發時,年方29歲,而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從長安出發時,他已經62歲,年歲走過花甲,正在邁向古稀。
在經歷14個寒暑之後,法顯途經30餘國,行程約5萬裡,終於在76歲時攜經回國。
而他帶回來的,並非只有佛經,還有一個千古謎題……
公元413,東晉義熙九年,作為第一個到印度去「拿」佛教的人,高僧法顯歸國。
隨後,他匯總記述西遊歷程,寫成《佛國記》一書,這不但是我國古代第一本,系統介紹西域諸國風情的旅行記,更是後人西行求法指南。
根據《佛國記》推算,62歲的法顯,先是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然後翻過帕米爾高原,最終到達印度古國犍馱羅。從這裡開始,法顯遊歷印度,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法顯西行走的是陸路,回國時走的是海路,他順著恆河南下,搭乘過往商船渡過孟加拉灣,到達獅子國。
1600多年前,法顯記載的獅子國,就是今天的斯裡蘭卡。
他原計劃從斯裡蘭卡登船,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亞,然後北上廣州回到中國。
然後,法顯隨著商船啟航後,在茫茫大海中不幸遭到風浪。
根據《佛國記》記述,船隻整整在海上漂流了100多天,在淡水和給養幾乎耗光的情況下,到達了一個叫做「耶提婆國」的地方。他在那裡停泊羈旅長達5個月,才得以脫身。
不過,這個「耶提婆國」到底在哪裡?
從19世紀末期開始,圍繞法顯到達的「耶提婆國」是什麼地方,中外學術界提出了幾十種假設,其中,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法顯達到了美洲大陸,他是西半球的發現者。
在這個觀點的啟發下,「耶婆提國」即美洲大陸、「法顯到達的是美洲」、「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等等推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話題。
如果從現代世界海圖分析,斯裡蘭卡到廣州航程為3070海裡,法顯所處時代的海航船舶,每日可行駛100海裡左右。也就是說,從斯裡蘭卡到廣州,坐船快的話要走30天,如果遇到風暴影響,最多50天,也可到達廣州。
而法顯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00多天,只能說明他所乘船隻嚴重偏航。按照對當時氣候模擬演算的結果來看,船隻在風暴和自西向東的海峽洋流作用下,很可能偏離巴林塘海峽一線,順風漂入太平洋。
另外,法顯《佛國記》中的所見所聞,也可以作為參照。
他說,那100多天的漂流,始終在「海深無地,又無下石柱處」航行,「當夜暗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這正是太平洋深海大浪相搏,互相激發出的一種發光現象。
在船隻靠近陸地時,可以看到「黿鼉怪異之屬」,其中包括鯨、鯊、海豚、玳瑁等異類海洋生物。結合太平洋洋流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法顯所乘商船最終的抵達地,只能是美洲大陸。
法顯在《佛國記》中記錄的遊歷和記敘,皆有實事可考。
就拿之前說的「獅子國」斯裡蘭卡來說,至今還把法顯視作為登上海島的中國第一人,也是今天已知的有名有姓的東方第一人。
同時,《佛國記》還被斯裡蘭卡視為國家最早的史書之一,是全斯裡蘭卡人的驕傲,因為人們通過這本書,了解到1600年國家是什麼模樣。
相應而言,如果法顯漂泊「耶婆提國」記述無誤的話,那麼,這位中國高僧登上美洲大陸的時間,比義大利人哥倫布早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