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二字是印度語
華文譯為. 智慧、
般若有三
一、文字般若' 屬於《用》
妙觀察智' 和成所作智
即自性化身佛也、
二、觀照般若' 屬於《相》
平等性智
即自性報身佛也、
三、實相般若' 屬於《體》
大圓鏡智
即自性法身佛也、
要具超凡入聖的智慧
才稱之為般若智慧、
【波羅密】譯為. 到彼岸、
【多】譯為「定」
煩惱無儘是為多
定心生起煩惱滅
回歸為「定」
所以古德將「多」譯為「定」 、
【心】譯為「無」
體內心臟是肉團心
動念之思維是妄想心
或說假心
所以譯為「無」、
【經】字譯為「詮」
你將心經悟明白了
心無掛礙了' 所以譯為「詮」
才能達到究竟涅槃 、
【觀自在菩薩】
即觀世音菩薩也、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就是觀音菩薩進入「三昧」大定之『時』也 、
【照見五蘊皆空】
就是在定中發現
原本五蘊是妄執的幻影
並非真實、
【度一切苦厄】
你明白了五蘊皆空
就不被五蘊而束縛才能解脫
再也不受六道輪迴之苦厄了、
【舍利子!】
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說
舍利子呀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不要分別
色與空有什麼不同 、
【色即是空】
色為緣起性本空 、
【空即是色】
空非真無' 方便受用不離色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受想行識
這些自身感受與行為
與空與色' 是一樣的道理 、
【舍利子!】
舍利子呀 、
【是諸法空相】
所有的凡聖之法本空相
你要「應無所住」
你就進入【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的解脫境界了、
【是故空中無色】
宇宙的空中是無色的 、
【無眼耳鼻舌身意】
法身之本性無此六根 、
【無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清靜了就息止六塵了、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對六識皆空
總十八界皆空也 、
【無無明】
十八界空了
無明煩惱就沒啦 、
【亦無無明盡】
連無明煩惱沒啦
亦不可執著
就算斷盡了執著 、
【乃至無老死】
無明煩惱斷盡了
就永遠沒有老沒有死 、
【亦無老死盡】
連沒有老死
亦不可執著
就算斷盡了執著 、
【無苦集滅道】
此四諦是小乘法
無集可斷' 無苦可舍
無道可修' 無滅可證
故四諦一一無之 、
『原「心經」是大乘法
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無智亦無得】
慧命無相曰無智
智者無形曰無得 、
【以無所得故】
諸法空相名為悟
悟時亦無所得
曰無所得故 、
【菩提薩埵】
諸佛菩薩
以及諸等眾生
都是【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
『「注' 整部心經
就這句子才出現
心無掛礙……的' 「心」 字
當知心經
就是息滅「心」執
息滅心執萬法具休
才能達到' 心無掛礙』
【無有恐怖】
超脫生死輪迴
就「無有恐怖」了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就是要息滅
每時每刻的胡思亂想
你才能了脫生死輪迴 、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已成了佛的佛
現在正在修行的佛
未來迷惑未醒悟的佛
此三世諸佛
都是依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門
證得圓滿涅槃之佛果 、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要知道這部心經 、
【是大神咒】
所謂「大」
功德大到不可思議、
所謂「神」
神妙不可測度、
所謂「咒」
能隨願而成就
驅煩惱入菩提涅槃
故稱大神咒 、
【是大明咒】
般若智光
能破生死長夜痴暗
故稱大明咒 、
【是無上咒】
能成就究竟解脫之道
故稱無上咒 、
【是無等等咒】
般若稱為佛母
出生一切諸佛
諸佛依此' 而得究竟極果
故稱無等等咒 、
【能除一切苦】
能悟到心經的核心要點
五蘊皆空' 六根' 六識' 六塵亦空
繼而我執亦空' 心執亦空
但不可執著空相
才能達到
心無掛礙……究竟涅槃
名曰' 能除一切苦
所以接著言
【真實不虛】也 、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秘密章句' 即秘密般若
密咒
即五不翻中' 秘密不翻 、
又但翻字' 不翻音
字是華文' 音仍梵語、
以音既未翻
所以莫領其義
不能解說 、
何以故?
眾生各自的根器不同
悟性淺深不同
持咒功夫淺深不同
效果的殊勝非同非異
道在自心悟' 豈能代其言 、
憨山大師雲
此咒為密說般若
不可解也' 但直默誦
其收功之速' 正在忘情絕解
不思議之力耳……、
默誦它個山窮水盡
只顧當下默誦' 不管結果
保你今生定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