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就有個想法,自己雙眼就是一個攝像機的鏡頭,外面看到的一切,只不過是一種相。而這樣思索,越思索越感到一切都空掉了,看到一個不斷動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和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到最後感到這個世界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自己,這一刻是害怕的。
每個人在不斷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時候,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但這個世界觀是不斷變動的。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不斷變換著,或者有人開始逃避,不去思索。
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呢?
在《心經》種給出一個詞:「諸法空相。」
《心經》的開頭就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講:「五蘊」是一個假相,「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在《楞嚴經》中指出,都是不同程度的妄想所形成的。
看來,這個」諸法空相「,是五蘊的一種描述,因為五蘊是假的。
但這個五蘊,太厲害了,一般人,都認為這個是:」我「,不知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才是自己。
如果剎那滅了,後一刻生了的是什麼,還是我嗎?
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 ,都在每分每秒的走向死亡,前一秒和後一秒,剎那變化,可見是沒有」我「的。
《心經》中講到了「空」,接著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講到「有」,最後還有個「非空非有」。
如果只是個「空」,這就容易落入「頑空」,是起不了作用的。
如果是「有」,人和人都是執著這個「有」,產生煩惱。
所以是「非空非有」,但怎麼是個平衡呢?
這就要找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指的什麼了。
都說要悟,而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怎麼說呢?
經中講了很多佛陀的境界,但我們達不到,就無法理解。
不理解,佛陀還是有辦法引導我們達到彼岸,那就是「受持」,經過段時間的「悟」,就可以明白道理,開啟自己的般若智慧,照破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