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14)

2020-12-06 經典悅讀

因為殺盜淫業三緣斷故,所以三因不生。阿難覺得這是很明顯的「因緣說」。而世人也都是這麼認為的。那麼,佛陀是怎麼認為的呢?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時候,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對佛陀說:「世尊剛才說殺、盜、淫三種業緣斷除的緣故,三因就不生,則心中演若達多的狂性自然停歇,停歇即證菩提,不從他人證得。這些話裡的因緣皎然明白,為什麼如來要頓棄因緣之說呢?」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我從因緣法而心得開悟的。世尊,此因緣法又何單單只是我等年少之有學聲聞受益?現在此法會中的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等,皆先師從老梵志學自然法,後因為聽聞佛之因緣法,啟發覺心而得開悟,證得無漏之果。如今說菩提不從因緣而得,則王舍城的拘舍梨等外道所說的自然法就成了第一義諦。惟願如來垂大悲心,開啟我等的覺悟,使我等遠離迷悶。」

在阿難看來,要麼無上菩提因緣而得,要麼無上菩提自然而得,沒有第三種說法。對此佛陀是怎麼開示的呢?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如城中的演若達多,其狂性的因緣若能得到滅除,則不狂性就自然會顯出。因緣、自然,其理窮盡於此。」

佛陀說,狂性因緣若是消除,則不狂性自然出現。因緣法、自然法說到這裡,就已經窮途末路,再也說不下去了。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是自然而有,本就自然有頭,若不是自然而有頭,就不是自己的頭,有什麼因緣而恐怖頭的消失而狂走的呢?如果自然有頭,只是因為怖頭消失的因緣而使他發狂,那為何不會因這種頭本來沒失的因緣而使他不狂?本有的頭不會消失,狂怖是虛妄而生出幻象,頭本身並不曾變易,為什麼還要籍由因緣呢?」

從因緣來說,無論演若達多發不發狂,他的頭都沒有消失,哪裡需要藉助因緣才出現呢?故而因緣說不成立。這裡的頭,也可喻指為真心。真心本來就有,無論有沒有妄心,它都一直存在,根本不需要藉助妄心消失的因緣才出現。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如果本狂是自然的,本有的狂怖在沒有狂的時候,是潛藏在哪裡的呢?如果不狂是自然的,頭本就不是虛妄的,那為何會狂奔呢?如果能領悟到頭為本有,是識知錯覺而令其狂走,則因緣、自然解釋戲論。因此我說,三緣斷除的緣故,即有菩提心現。」

從自然來說,如果狂性是自然的,未狂之際,狂藏在哪裡?如果不狂是自然的,頭本來就有,為什麼會出現狂奔這種不自然相呢?可見自然說也不成立。這裡的狂性,可喻指為妄心。妄心若是自然的,沒有妄心時,妄心藏在哪裡?如果無妄心是自然的,真心本來就有,為什麼會有不自然的妄心妄動呢?

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

依照因緣說:「因為頭消失,所以演若達多發狂。」但實際上,頭並沒有消失。以不實的「頭失相」作為「發狂相」的原因,顯然是一種戲論。

依照自然說:「演若達多是自然發狂的。」但實際上,在沒有出現頭消失的錯覺前,演若達多並沒有發狂,故而發狂是自然的說法,也是一種戲論。

佛陀認為:「演若達多的頭本來就有,是識心錯覺令其狂奔。」這個知見,如實如理,最為圓滿。

由此可見,佛陀前面所說的「三緣斷故,即菩提心」是從這種性相的角度講的。菩提心是性,三緣斷是相,滅三緣相而見妙空真性。但阿難卻從相相的角度誤解了佛陀的意思,他以為「因為三緣斷故,所以菩提心現」。但實際上,三緣都是生滅妄相,無論三緣斷不斷,菩提心一直都在。

相關焦點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楞嚴經》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凸現眾生身心之中的這一常住真心。《楞嚴經》卷二云:「幻妄真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為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六章:「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人生難得)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中國難生)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 【佛教經典】佛說梵網經卷上·菩薩心地品上(1)白話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全身放如如智慧光,逼照天王宮乃至蓮華臺藏世界。此間,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見此往未曾有之光,皆歡喜快樂,然不知此光依何因何緣而放,故皆生疑念。不僅地上眾生如此,就是有身光之無量天人,因心昏蒙亦不知佛光之因緣。  那時候,聚此聽法的無量菩薩中,有位大菩薩,名玄通華光主菩薩,從大莊嚴光明正定中起定,隨承佛之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遍照一切世界。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楞嚴經》是佛以阿難的墮落為因緣,開始說,神咒破魔;到結尾,說了五十種陰魔,教導楞嚴行者發覺魔事、如何破魔;在中間,種種破立,都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線發展。可以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也可以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 楞嚴經·卷五|發揚音聲輪,富樓那因法音而獲圓通(22)
    在講經說法、辨析法理中,有分別的舌識漸漸而成無分別的師子吼,從而消滅諸漏,獲得圓通。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大乘即佛說有根據如下:先以大乘小乘之共同推崇的基礎經典《增壹阿含經》為依據,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一》的序品中,有多處提及大乘,這就是說,大乘於早期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出來,絕非是後期的產物,這是息爭的第一要素。
  • 我佛慈悲,卻還有十八層地獄,豈不矛盾?如來佛祖如是說
    >第四,無緣不能度:與佛無緣之人,縱使口燦蓮花也不會聽信半句。也就是說,以業為因,眾生得了苦樂染淨的果報;業與果之間又不休不止,因果業報亦無窮無止。正如《楞嚴經》中聖教開示:【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假若說離開相對的由外而見的道理,不相對的事物也能夠相互看到的理論成立,閉著眼睛見到的黑暗,就是身體的內部,那麼睜開眼看見外景時,為什麼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呢?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那麼不相對的事物也能夠相互看到的理論就不能成立!這個道理很深,這一部《楞嚴經》的經文體裁很特殊,每一句話都是四個字。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你曾聽如微塵一樣多的佛〈注一〉,一切秘密法門〈注二〉,欲漏不先除〈注三〉,雖然畜積多聞〈注四〉,仍是循塵流轉,不知道旋流復聞,故終成過誤。與其畜積多聞,以持諸佛佛法,何不以耳聞,反觀自己聞性呢?  【注一】 據法華經所記「佛云: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我常勤精進,阿難常樂多聞。」可知阿難從空王佛以來,所遇之佛,數等微塵。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四、結妄歸真所以你應該明白,耳朵和聲音為基本條件,產生耳識界,這三處都無所得,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耳朵和聲音,以及耳根界、聲塵界、耳識界等三界,既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的體性。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佛教:誰說水火不能相容?《楞嚴經》解讀其中的奧妙
    《楞嚴經·卷四》講解28富樓那說,假如以太陽為例子,以日為例子。因為不是地水火風都是世間的有為法,我們這裡只是從這個太陽而言,作為一個例子而言,下面的所有的這些現象都可以明了了。他講到,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這段經文又是像我們之前所說的例破。富樓那,太陽照的時候,你說這是個明相,這個明相是從日生的呢?就是以太陽為緣所生,你就不必借虛空了,還是從這個虛空中而生?
  • 11-24~12-15 六盤水靈山寺首屆《諷誦華嚴、千燈納福》法會通啟
    靈山寺資料圖值此盛世,法雨惠施,法筵將起,普潤眾生。為了滿足廣大佛教信眾的需求,靈山寺將於11月24日至12月15日(農曆十月二十五至十一月十七),啟建《大方廣佛華嚴經》,法會二十一日。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為世尊成道後,三七日間所說。世尊入滅之後,此經由文殊菩薩與阿難於鐵圍山結集,義理太高,非一般小智所能接受。以此之故,娑婆世界眾生,聽而不聞,聞而不明,大龍菩薩於是將這部經藏於龍宮,待因緣成熟時再流通。於600年後,龍樹菩薩入龍宮,得見此經,把他請回人間,華嚴經才重現於世。可見華嚴經實是難遭難遇! 《大方廣佛華嚴經》涵蓋一切經法內容。
  • 《楞嚴經》P209-214禪觀?數息?坐禪?禪修?通明禪告訴你方法!
    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略解】舍利弗從座起,頂禮佛說:「由眼識清靜透徹一切,此智光到了極處便會通達佛之知見,所以此眼識圓通是第一法門。」
  • 《楞嚴經》邪師說如恆河沙
    如果將歷代佛法的施行,分為教「教義」、行「實踐」、證「開悟」三個方面,則正法時期是指「教、行、證」具現的時期;像法時期雖無得證者,但仍存「教、行」的時期;至於末法時期則是僅存教法而缺乏「行、證」的佛教衰微期。經過此三期之後,即進入「教、行、證」均無的法滅時代。關於三期佛法的時限,諸經論多採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佛教末法時期。阿難對佛說:世尊!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
    然佛義為能見之性本有,若根境相接,內外四緣和合之時,便能成見。而阿難理解為 「見性為四緣所生」,這是錯解了佛理。「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空」,空間距離,太近太遠都看不到;「明」,即光明,光源,要有足夠的光才能見;「心」,阿賴耶識;「眼」,即眼根。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圖片來源:資料圖)《楞嚴經》上說:「食肉之人,死墮惡道,受無量苦。」惡道指的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此,我們知道一個吃肉的人,總有一天會無法轉生為人的。我們再看看八指頭陀的話──「池魚忽泣作人語,曰客曰客吾語汝,我亦曾作富家子,汝曾為魚登我俎,今我為魚填汝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