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大眾開悟身心泰然,此身當從滅盡,如何證知不生滅地呢?

2021-01-21 東開學經

東開背經23:會眾意請,匿王別請,如來徵顯不滅,顯身有遷變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 。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 。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注音:時波斯匿nì王,諸佛誨huì敕chì,見迦jiā旃zhān延,毗pí羅胝zhī子,名為涅niè槃pán,漸漸銷xiāo殞yǔn。

腦袋又蒙了。糊裡糊塗地過了半天,心不在道上,障深而念雜,一盤腿就疼,所謂剛強眾生大概體現在腿腳上就是不柔軟吧。

打算提高自己的背誦效率,畢竟已經20多天了,不能還是像剛開始的時候一樣,佔用很多的時間。我的計劃是讓這件事穩定地進行下去,像早晚功課一樣,變成一個日常習慣。但看來無論是專注力上,還是經文熟練度,或者我盤腿時的痛感,我都駕馭不了。我很羨慕那些可以很快就背誦很多經文的人,也羨慕定力深厚心不放逸的人。我呢,每次背誦之後,總是感覺在自我檢討,檢討得多了仿佛也不起啥效果,不往心裡進。還得繼續熬下去!

我關注了一個點評國家時事的帳號,已經好幾天沒看了,感覺心裡就很癢。這只是粗重的欲望啊,還有更多微細的障礙擋著呢,各種各樣的習氣總是冒出來,讓人不能專注,心裡總起波瀾。何止是心裡起波瀾,甚至身體都不能安靜地呆在這,腦袋脹,胳膊也癢,有一種要把這一層皮給撓下來的衝動。想一想,這不就是剝皮地獄嘛,真是可憐啊!我也是沒吃幾年素,從小都是吃肉長大的。有些習氣養成了,是會持續造業的,念念增長。不修時沒有感覺,一發心修行,這些障礙就出來了,很難受。

現在社會並不深入研究人死後的問題,除非這個人死了,會對社會造成顯而易見的影響和後果,那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我猜想,現在大部分人都沒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智慧,如佛經中所說,可以覺察到各種輪迴的因緣,明了前生甚至更久的事情,這些都屬神通範疇,現代社會也不提倡。但這段經文中提到了死後斷滅的觀點:「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不清楚現代人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我的猜想是大部分人並不關心這個問題,單純當作自然現象了,反正都是要死的,這個是不可避免的。非常堅持這種斷見的肯定也是有,但是如果死亡這件事攤到自己身上,我想或多或少都會感嘆無常吧!就會不自覺地回憶起這一輩子的點點滴滴,思考一些類似死後還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色身肯定是生滅的,那麼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不生滅的呢?「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生滅的是無常,是虛妄,不生滅的方可稱為真實。我們已經知道前文所說「顯見是心」和「顯見不動」了,尤其是「顯見不動」和「客塵煩惱」已經點醒了許多人,「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那麼能不能把之前的「顯見不動」的道理類比今天的「證知此身,不生滅性」呢?

隨著波斯匿王的回答來分析,「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人是念念遷謝的,由A狀態變成B狀態,再變成C狀態……如果去類比「佛手開合」和「左右動頭」的話,那是不是就變成了佛手不只是開合,而是八萬四千手印;也不光是左右動頭,而是諸菩薩萬行。那麼念念遷謝時,見性還動嗎?見性不動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說不生滅呢?

相關焦點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生命、心念、普朗克時間、生與滅(宜收藏)
    P45【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P46【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盤,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說法只是運用音聲,撥弄文字,不應當得到大開悟,富樓那所以得大開悟,成阿羅漢,是因為他歷劫修成無礙辯才,今世因緣會合,所以如此。說法只是名言句義,都是有為法,並不是開漏勝業,怎能依之而獲得圓通呢?  【正文】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阿難尊者向佛陀頂禮後對佛說:「世尊在往日說法前與說法後,都有大威德光明顯現,今有無數大眾聚會一處,為什麼沒有見到一點點光明呢?這當中必定是有什麼緣由的,我們願意聽聞這其中的意義。」佛陀仍舊沉默,不作回答。阿難尊者象這樣請問了三次,佛陀才對阿難及大眾說:「我入涅槃後,佛法將要滅亡的時候,在這造五逆業的濁惡世間,魔道興盛。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所謂「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這個說法或許便是源自於此。倘若未讀《法華經》,我們便無法了知佛陀救度眾生的苦心,若不讀《楞嚴經》,則不知修行成就的關鍵。許多大德認為,《楞嚴經》含攝了從凡夫道直至佛地之間所有的修行竅訣,應有盡有。往昔大德曾說,一旦《楞嚴經》在世間隱沒,便意味著佛法即將入滅。反之,若《楞嚴經》廣弘於世,則如來的教法與證法也將欣欣向榮。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耳根、舌根、意根、功德圓滿,眼根、鼻根、身根,功德缺少,始知選擇依那一種法去修。聖凡法界依六根為本。從圓滿根修圓通行,與依不圓滿根,一日一劫相抵。欲從六根覓最圓通者去修,乃選出耳根。即從四大、五濁中見不生滅性,依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是為第一根本。次明一切生死煩惱根本都在六根,欲得修行入手之處,選出耳根為修行圓通門。十方如來,依一門深入,證無生忍,得大解脫。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斯是此;聲分別心 是能緣聲音的分別心;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這樣說起來,不只是能分別我聲音的分別心,離開了外面的聲音,沒有分別性,就是你分別我三十二相容貌的心,也同樣是你的第六意識妄想心,是相有則生,相無則滅,離開了所分別的色相,也是無有能分別的體性。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楞嚴經素解》卷十:識陰第二種邪見:認為我可以生出萬事萬物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解釋】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識陰的第二種邪見:執著於認為我可以生出萬事萬物。
  • 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部經是《楞嚴經》,《楞嚴經》完整的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題很長,簡稱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或者就稱之為《楞嚴經》。這個地方的解釋,確實是略釋。「楞嚴者,一切事究竟堅固也,乃大部之總名」,這一句是解釋經題。
  • 楞嚴經·卷四|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14)
    因為殺盜淫業三緣斷故,所以三因不生。阿難覺得這是很明顯的「因緣說」。而世人也都是這麼認為的。那麼,佛陀是怎麼認為的呢?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這時候,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對佛陀說:「世尊剛才說殺、盜、淫三種業緣斷除的緣故,三因就不生,則心中演若達多的狂性自然停歇,停歇即證菩提,不從他人證得。這些話裡的因緣皎然明白,為什麼如來要頓棄因緣之說呢?」【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 《楞嚴經》邪師說如恆河沙
    如果將歷代佛法的施行,分為教「教義」、行「實踐」、證「開悟」三個方面,則正法時期是指「教、行、證」具現的時期;像法時期雖無得證者,但仍存「教、行」的時期;至於末法時期則是僅存教法而缺乏「行、證」的佛教衰微期。經過此三期之後,即進入「教、行、證」均無的法滅時代。關於三期佛法的時限,諸經論多採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佛教末法時期。阿難對佛說:世尊!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在《首楞嚴經懸鏡》中所說:「而此經者,蓋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以此一心建立三觀,修此三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流。」因此,準確地理解此經中所闡述的如來藏思想,是打開此經思想寶庫的鑰匙。
  • 淨空法師:「如來常住」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生滅無常
    《大涅盤經.如來性品》說:「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這個常住是講如來,講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一部《大涅盤經》所宣演。《大涅盤經》是佛最後遺囑。八年說《法華經》,一天一夜講《大涅盤經》,《大涅盤經》是佛的遺教。
  • 四大極微體恆常住不壞是物質不滅?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八地以上無功用行何意?未那識所識法塵是內塵還是外塵?
    問、《楞伽經詳解》第二輯260頁:【「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者,謂菩薩三地滿心者,能得自在而未究竟;唯至佛地究竟:離於作意,任運而行,一切行皆於自身無有功用,所應斷者皆已斷盡、所應證者皆已證盡故。】請問:1.離於作意指離五遍行的作意心所嗎?那豈不是佛地只有四遍行心所了嗎?是指第七識思心所的作意嗎?2.無功用行,不是從八地就開始了嗎?
  • 《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商代開國相國伊尹輔佐成湯,他是廚神,著有《湯液經》,可以說這是張仲景《傷寒論》的前身。伊尹有一篇原味,從烹飪講到治國,論道。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藥王和藥上又說道:「八萬四千種藥,和合以後如何產生變異反應,如何變化。藥性是冷是熱,有毒或者沒有毒,也全部都知曉。」什麼是和呢?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這就是這部經書跟其它大乘經典最大的不同,據說大乘經典大多是講給阿羅漢果位以上的人聽的,但是《楞嚴經》則不一樣,它是講給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聽的,儘管此經書的很多論點也同其它經典一樣認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經中談到的事物卻都是我們熟悉的事物,使用的邏輯也是我們世間的眾生能夠接受的邏輯。
  • 《楞嚴經》P209-214禪觀?數息?坐禪?禪修?通明禪告訴你方法!
    我最初攝心諦觀,經三七二十一日,見到鼻中出入的氣息像煙一樣,身心內部漸漸明徹,終至圓滿洞穿十方世界,都成為虛淨無染之相猶如琉璃一般,出入氣息煙相漸銷,鼻息轉成白淨之色。我的心地由此豁然開朗,諸漏滅盡,所有出入息都化為光明之相,照徹十方世界,得阿羅漢果。世尊授記我將來會證得無上菩提。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般所謂「觸塵」,是說身根與外面的物質接觸了,就叫做觸塵,唯有《楞嚴經》才把觸塵說得這麼詳細。 三、無所從來就是這樣!阿難!應當知道這觸覺,不是從離合來,不是從違順而有,不是從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而生的。這是總標無所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