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極微體恆常住不壞是物質不滅?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八地以上無功用行何意?未那識所識法塵是內塵還是外塵?

2021-01-19 佛法正義

 

摘錄自正覺電子報般若信箱

歡迎上華嚴妙智網查閱原文更多內容

問、弟子昨天看完了蕭恩師的《真實如來藏》,對於說每個有情是各有各的如來藏,非同一個,似覺不妥。弟子私下想,比如海水起波浪,每一個波浪不同,大浪小浪微浪浪花,各各不同,但每個波都是海水,又是一體。不知弟子的想法,老師以為如何?

答:您的看法會落入「大家共有一個如來藏」的邪見當中,經中所說海與波浪的譬喻,乃是指真心如來藏與七轉識之間的關係,而非如您所說的「大家共有同一個海水,波浪是不同的各人」的意思,因為這樣的看法過失甚多,《成唯識論》中玄奘菩薩已經廣破之,勸請您能夠再仔細的思惟清楚,並且能夠請閱平實導師的《楞伽經詳解》,其中解釋甚詳。

 

問、《真假開悟》第六章中有一段:【二乘法中所謂之意識心有此三名:「現在名識,過去名心,未來名意。」】而所查得的資料為:《翻譯名義集》卷六:【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攝大乘論章》卷第一:【過去名意,意是根義故。未來名心,心體成就故。現在名識,能了現境故。】《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小乘通依三世眼等,未來名心,積集義故。入現名識,能了別故。過去名意,開導依故。】請問《真假開悟》書中是否是筆誤?

答:心、意、識,這三個字在二乘法中都是指意識心。您提到的部分,在二乘法中多處提到意識心有「心、意、識」三名的差別,我們查閱大藏經有兩種說法,相關的文獻如下:

其中有講「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的論文有十三部,下列是這十三部論著的作者、譯者與論名:

由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菩薩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二、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卷三十八、尊者法救造玄奘菩薩譯《五事毘婆沙論》卷二、窺基菩薩撰《成唯識論述記》卷五(兩處)、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撰《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十二、沙門釋光述《俱舍論記》卷二及卷四、唐毘陵沙門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姑蘇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六、古逸部的《攝大乘論章》卷一、古逸部的《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卷一、新羅國沙門元曉述《金剛三昧經論》卷二、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一。
  但是另一種說法,也就是:阿羅漢屍陀盤尼撰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鞞婆沙論》卷五,是講「心者過去、意者當來、識者現在」,所以在《鞞婆沙論》卷五的說法是與《真假開悟》p.395、《識蘊真義》p.251及p.262的說法一致;但是和其它多部論著的說法不一致。雖是如此,但不影響平實導師在書中所示法義;而且應該說,平實導師在書中所說的法義,才是比較正確的。
  意識心的三世,其中的「現在名識」,是所有人都無異議的說法,不必再加以解釋或說明。但從實證法義上來說明,可能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平實導師的意思,可以免除大家落入聲聞羅漢的錯解中。我們曾請問過平實導師,平實導師的看法如下:
  若說過去是意,未來名心,將會出現問題。心可以是指過去的意識心,因為祂在過去出現過;但不可以指未來的意識心,因為未來還沒有意識心的存在或出現,若說未來是心,就會有過失。而且意識心的過去是已經過去的,說已經過去的意識曾經存在而名為心,永遠都是可以講得通的;若說還沒有出現的未來意識是心,恐怕會有語病,遭人質疑。但是「意」卻可以說是未來的意識心,因為意識心一直都不願自己滅失,這個願望總是存在於意識心的意志中,所以說「未來名意」是比較符合現觀與實證的。

 

問、《楞伽經詳解》第二輯260頁:【「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者,謂菩薩三地滿心者,能得自在而未究竟;唯至佛地究竟:離於作意,任運而行,一切行皆於自身無有功用,所應斷者皆已斷盡、所應證者皆已證盡故。】請問:1.離於作意指離五遍行的作意心所嗎?那豈不是佛地只有四遍行心所了嗎?是指第七識思心所的作意嗎?2.無功用行,不是從八地就開始了嗎?

答:1.作意心所有法既然攝屬於遍行心所,所以乃是遍一切識、遍一切地;八識心王皆有遍行心所有法,平實導師此處的開示乃是延續此段之前所開示的「隨入如如」的法義。佛地無垢識不只和五遍行心所有法相應,還與五別境、善十一心所法相應,所以無垢識可以獨自運作,直接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直接相應利益眾生;不必如等覺菩薩以下的第八識需要靠七轉識和合運作,另起作意才能利益眾生,這樣究竟隨緣任運的利益眾生,就是佛地見分相大的無量無邊功德,不同於因地七轉識相大的功德;這段詳解文句講的是說,佛地的無垢識不必再藉六、七識的作意,就能直接運作。這個部分的法義,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當中有非常詳細的開示,這裡因為篇幅有限,請提問者自行請閱《起信論講記》。

2.八地以上的無功用行,乃是指於自身解脫道無功用行;但是於佛菩提道的進修尚未完成,對於自己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尚有少分未完全淨除,也需要斷除所知障所攝無始無明隨眠,還要燻修親證上地的無生法忍,以及等覺菩薩百劫修相好的成佛福德;在淨除二障隨眠無餘以後,才能說究竟清淨、究竟無功用行、究竟圓滿,所以此處說「唯至佛地究竟」。

 

問、《楞伽經詳解》第二輯256頁:【意根末那唯入法塵一法……不入色等五塵相分……譬如末那雖能觸內五塵相及法塵,而不能細膩了別……。】請問:1.「末那唯入法塵一法」,此法塵僅指內塵?還是內外法塵皆指?法塵唯內?還是內外皆有?

2.末那能不通過法塵而直接觸內五塵嗎?內法塵和內五塵是同時而起的嗎?還是「因內相分五塵與意根末那相觸,轉生法塵」(《楞伽經詳解》第三輯26頁末行)。

3.眠而無夢等位無意識,然依然有內六塵為末那所觸嗎?(《楞伽經詳解》第六輯99頁:「藏識恆與外五塵俱在,恒生六塵內相分」)

4.末那一觸內塵時即能了別,還是要到五遍行的「想」心所才分別?或一直到五別境的「慧」心所才分別?意識呢?

答:1.法塵是如來藏所現相分,是如來藏變現似外五塵境之內相分五塵境上所顯示的法塵。雖然依所對境來分,有色法塵(如見分對五塵相分境上,依其境而生起之法塵),及心法塵(見分不對五塵境,純由見分之所轉生相應之法塵,詳請參閱本電子報第10期正香居士著〈略說法塵〉一文)。但不論色法塵或心法塵,都是唯內無外。

2.因末那隻緣法塵,就是只能在五塵境是否有重大變動上作了別;而法塵又在內相分五塵境上顯現,所以說末那觸內相分五塵境,而在五塵境上的法塵作了別。然因末那慧劣,於了別法塵而知五塵境有重大變動時,即喚起前六識進一步詳細分別。所以平實導師在《楞伽經詳解》第三輯第26頁末行所說:【阿賴耶依色陰及不壞命根之六根,能變生內相分五塵,因內相分五塵與意根末那相觸,轉生法塵,故六識俱起;六識俱起故十八界具足,萬法生焉。】即在說明此一過程。蓋六識既起,必因末那已就法塵加以極粗的了別,而作意令六識現起故。

3.五無心位中之眠熟、悶絕、無想定、滅盡定四位,如來藏仍藉五扶塵根攝受外五塵,仍在五勝義根處生起內相分六塵境,末那識亦仍不斷對法塵境作了別,故能於後時醒覺或出定。但在正死位,因為五根(尤其是五勝義根)已壞,如來藏不能再藉五根變現內相分五塵境,亦無法塵現起供末那了別,此時末那必作意令阿賴耶識出生中陰身,末那再與阿賴耶識捨身駐到中陰。

4.雖然五遍行的「想」心所就是了知,但祂的了知僅在境界上,就是在末那觸內相分法塵境的境界上;猶需依賴祂自己很粗糙的五別境「慧」心所運作,才能就所緣法塵境所代表之五塵境是否有重大變動而生起分別,才能作下決定:要或不要喚起意識覺知心來了別。末那如是,意識亦然;但意識的想心所,主要是在剛觸知法塵或六塵境界時的心所法,只是對六塵極粗的了知,都屬於境界受的部分,但已是比末那的了別詳細多了。至於意識的別境慧,那已是詳細了別六塵境以後的事了。

 

問、《楞伽經詳解》曾提到:【既有「名」意根為第七識,復因五色根未成故無六識,復有能緣名色之識,則此能緣名色之識非第八識而何?】《楞伽經詳解》第七輯第77~78頁:【故說還滅門中所言之名色緣識之識者,乃是第八識也,絕非印順等人所說之前六識也。阿含中,尚有餘經專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者,亦謂第八識也。】同頁:【十二因緣流轉門中識緣名色之識者,乃謂六識。】第79頁:【此說十二因緣之流轉門──識緣名色之識謂六識身。】第84頁:【佛說流轉門之十二因緣,所說十二支中識緣名色之識謂六識身,還滅門之十二因緣支中識緣名色之識亦謂六識身,而逆推至無明支時所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互相增長廣大之識謂第八識。】請問:

1.以前一直講名中已有第七識,名即七識,故緣名色者只能是第八識;若說逆推至無明時,無明亦依第八識而有,乃至每一支皆依第八識而有,也能理解;然說順逆皆是六識身,那麼,名色中的六識與此不成了自緣自了嗎?而且,置第七識於何處?第八識怎麼辦?

2.識緣名色即識去投胎,與名色結合。受精卵位名色,名中唯第七識、六識已斷,已斷之六識怎可投胎?

3.六識身即前六識嗎?

答:同問四與問六所回復,其實在您所舉出的《楞伽經詳解》第七輯已經說明得很清楚,平實導師有從流轉門與還滅門的智慧來演述,在後面的論文有舉佛在經典的開示:「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者,謂此識也。」並加以演述正義,點出了名色「之根、之因、之本」的要點,也舉出經上所說十因緣法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等義理,若您還不了解,請等待平實導師即將出版的《阿含正義》中之開示。但是在您讀過問四的詳細說明以後,應該已經釋疑了才對。

 

問、《楞伽經詳解》第八輯第302頁:【四大極微悉是圓相,四大極微體恆常住不壞】,請問:1.常住不壞者,唯第八識,怎麼四大極微也常住不壞呢?是隨第八識而說嗎?2.此是物理學上所說之物質不滅定律?

3.四大極微即物理化學上之基本粒子嗎?或即佛教所說之鄰虛塵?

答:1.其實平實導師已經在前面的開示有提到:「然而有情身中四大元素自身,及與創造色身之自心如來所蘊含之『大種性自性』,皆是依自心如來而具有常住不壞性,四大及大種性自性不在異與不異二邊之中故。」所以是您誤解平實導師論文之意,如同有人誤解《楞嚴經》中所說能見之性、能聞之性,乃至能知之性為「見性」時所見的佛性,此皆不解諸佛菩薩開示的前提所致,因此建議能夠如法修行親證實相以後,再來探討器世間與有情色身的形成原因,如此才不會因思惟情解的誤會而落入《成唯識論》所斥的四大極微外道見中。

2.物理學上「物質不滅定律」的觀點乃是依據物質色法的立論,而去觀察的結論,但是對於「心法」的部分就無法解釋與了知,在佛法中得要親證實相以後,再親從大善知識薰習地上菩薩的種智正理,才能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總持下,一分一分的了知親證一切萬法的所成因緣果報與色心關係,唯至佛地能夠究竟了知此中的道理,證悟的菩薩少分多分了知,凡愚無法了知。物理學上所說的物質不滅定律也是可以說得通的,因為宇宙中所有物質都是由常住不滅的眾生如來藏共同變現出來的,當眾生的如來藏常而不滅時,所變現出來的四大極微也就一定是常住不滅的,所以增上慧學的法中說四大極微常住不滅,因此可以不斷的被無量劫中流轉的眾生所攝取,所以就不斷有色身與世界的存在。

3.佛法中說的鄰虛塵與現代物理化學所說的基本粒子不盡相同,但某些立論是正確的。基本粒子的立論並無錯誤,只是實證上來說,何時可以證得最微細的基本粒子,是誰都沒有把握的,將來可能繼續會有更新、更細的粒子被發現,直到已經確認是最細粒子而證實不可能再有更微細的物質粒子被發現了,那就是四大極微了!但是這個可能性是極微小的。現代物理化學所說的基本粒子乃是同第二點所說,是基於物質色法的基礎來立論,而佛法所說的鄰虛塵乃牽涉虛空與四大極微邊際的法義,也牽涉到本識心與物質互相間的關係,牽涉到本識心與物質間的大種性自性及融通妄想,不是只有單純的物質色法,是故不可以此來模擬等同。平實導師在《燈影》書中曾略微說到,在增上班的課程有比較深入開示此一法義,然也只有證悟的菩薩才能夠少分的了知其中的真旨,未悟者更無法了知此中法義,故勸請欲明此中真旨者,應該先親證實相以後再來探討,如此才能如實勝解而現觀驗證之,若不證實相永遠無法了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這裡所說的這一切心啊!全都不是世間人都理解的那個心,只是現在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所以者何?之所以這樣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因為世間人所理解成的那個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得的。
  • 道教內丹養生學「識神」的概念和表現形態
    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也。」[1]三國時代的康僧會編譯《六度集經》云:「深睹人原始,自本無生。元氣,強者為地,軟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四者和焉,識神生焉。」[2]認為識神是由地、水、火、風四者和合而生的。及至北宋,內丹家張伯端提出「欲神」概念,是內丹養生學中較早使用類似術語的。其《青華秘文》云:「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生命、心念、普朗克時間、生與滅(宜收藏)
    P46【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此外道邪計一切眾生皆是自在天所造。(類似西方上帝觀。)「毘羅胝(zhī)子」:為外道六師之第三位,姓毗羅胝子,名為奢夜。此外道邪計苦、樂等報,計無因果(現在無因,未來無果);此二外道以斷見為主。
  • 卞和曾為不識和氏璧的君王哭,一切皆虛幻唯不生不滅的自性是真我
    由於行動很不方便,滿腔的忠君抱負無法實現,就懷抱玉璞,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聞訊後,就派人去問卞和:「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人很多,為什麼你悲傷到如此地步呢?」卞和回道:「我並非為我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這塊無人能識的寶玉而哭。以前君王把我的忠心看成欺君,顛倒是非,我是為君王哭啊!」
  •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那我們的「心」該放哪?
    有世界的動力造就了萬有世界的種種,如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等,這個動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形成了眾生的共業,這一面其實就是我們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針對這三心,《金剛經》裡曾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經裡要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金剛經裡這句話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 宏圓法師:生滅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清淨本性不生不滅
    因為我們眾生的妄執太深,本來所具足的五眼,《金剛經》中說的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人眼(就是我們的肉眼),我們本來所具有的五眼圓明,現在只有肉眼。肉眼只能視物質的幻滅,幻生幻滅,因此堅持可見的物體生與毀滅,這個才有毀滅的觀念和意識。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前面的五蘊皆空是講人無我。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
  • 佛說無我,那又是「誰」在輪迴?
    當時印度的其他部派雖然嘴上反對補特伽羅,但暗地裡還是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這個概念的影響,安立了符合各自見解的輪迴主體。化地部主張諸行(蘊)有兩種運行方式, 一是「一念蘊」,即剎那滅的;一是「一生蘊」,即一期生死相續,還能來世結生,直到最終解脫才能消散,故名之為「窮生死蘊」。
  • 淨空法師: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
    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講過,他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他知道同時存在,他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也沒有辦法走入未來,他沒有法子。理論上知道,用什麼方法能夠把時光隧道突破,現在還想不出辦法。在佛法裡面早就突破了,所以他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未來,才能夠「遍遊一切佛土」。
  • 淨空法師:「如來常住」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生滅無常
    《大涅盤經.如來性品》說:「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這個常住是講如來,講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一部《大涅盤經》所宣演。《大涅盤經》是佛最後遺囑。八年說《法華經》,一天一夜講《大涅盤經》,《大涅盤經》是佛的遺教。
  • 從「心」觀時空:人心認知時空,時空觀念的主觀特點
    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依一念生滅,假說過(去)、現(在)、未(來),而實無有時分可得。何分位建立方?……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法相宗把時間看作是事物因果聯繫和轉化的序列,這種說法,在大的方面無可非議。
  • 《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第一百六十五段)【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燻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盤。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 古代識人中的「八觀六驗」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識人技巧,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孔子的那句話:「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先用言語判斷一個人,再用行動去考察一個人。言語只是參考,行動才是重點。孔子這樣一個聖人,也無法從言語完全判斷人,需要從行動中真正認識人。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背會三條識人術,看人不走眼!
    他教導出四大弟子龐涓、孫臏、張儀、蘇秦,出世驗證其謀略,皆封將拜相,富貴顯達,使謀略之術登上大雅之堂。謀略至深處,識人不過小術,洞察入微,直指人心。可以通過別人的言行而知其心思,雖不能萬無一失,卻也八九不離十,這才是謀略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