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內丹養生學「識神」的概念和表現形態

2021-01-15 遵生養命

【摘要】 內丹養生學中的「識神」是相對於「元神」而言的,是指後天慾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從本體論上看,識神有氣質說和胞胎說兩種,即識神由氣質之性產生,嬰兒出生時識神入竅。識神的表現形態為妄念和魔境。識神藏於心。去識神的方法為虛靜、去除妄念。

在道教內丹養生學看來,「識神」是和「元神」相對的一個概念。在內丹修煉中要極力摒除識神,讓元神顯現,如此才能招攝先天之氣。一旦識神發生作用,神意就處於雜亂狀態,妄念紛生,內丹修煉也就無從展開。

1 什麼是識神

「識神」作為一個獨立的術語,大概最早由佛教使用,指心識、心靈,後被道教內丹養生學借鑑引入。《魏書·釋老志》稱:「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雲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也。」[1]三國時代的康僧會編譯《六度集經》云:「深睹人原始,自本無生。元氣,強者為地,軟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四者和焉,識神生焉。」[2]認為識神是由地、水、火、風四者和合而生的。

及至北宋,內丹家張伯端提出「欲神」概念,是內丹養生學中較早使用類似術語的。其《青華秘文》云:「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3]以「欲神」與「元神」相對。南宋白玉蟾對「意」和「識」作了討論,認為意多貪慾、識多愛求。其《修道真言》說:「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鍊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4]

至明代,丹經《性命圭旨》出現了「識神」概念,與「欲神」同義。《性命圭旨》之「八識歸元說」明確指稱:「蓋造化間有個萬古不移之真宰,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真宰與氣運合,是謂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氣質之性者,識神也。故儒家有變化氣質之言,禪宗有返識為智之法。」[5]認為發現識神容易,去除識神困難,但無論如何,必須摒除識神,否則修煉難有長進。

在內丹養生學中,「識神」是指後天欲望、慾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這種所謂的紛亂狀態是相對於內丹修煉的具體程序而言的,合於當下的內丹修煉狀態的,處于澄靜無為、無思無慮的身心態,即是元神;否則就是妄念,就是識神在發生作用。

識神在內丹修煉狀態下外化為妄念、雜念;在平時表現為慾念,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低層次的感官欲望,還包括抽象思維等高層次的意識。《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6]五色、五音、五味、田獵、貨財等所引發的慾念即屬於識神。

2 識神的本體論

本質上,內丹養生學是一門有關人體健康的學問,是古人探索生命奧秘的成果,在不斷實踐的同時,歷代內丹養生者也試圖結合當時的哲學理論,給內丹養生學尋找本體論的支持,對於識神也作了同樣的努力。大體而言,識神在本體論上有氣質說和胞胎說兩種。

有宋一代,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的觀念廣泛流行。北宋哲學家張載認為人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太虛之氣的本性,是純粹至善、沒有汙染的;氣質之性則是人有了形質之後才有的,是有善有惡、善惡相混的,要將氣質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即所謂「變化氣質」。丹經也借鑑此說,引入內丹理論,以天地之性與元神相應,以氣質之性與欲神相對,認為欲神即是氣質之性、氣稟之性。張伯端的《青華秘文》云:欲神者,氣稟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自為氣質之性所蔽之後,如雲掩月。氣質之性雖定,先天之性則無有。然元性微而質性彰,如君臣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國也。且父母媾形而氣質具於我矣,將生之際而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之性每寓物而生情焉。今則徐徐剷除。主於氣質盡而本元始見,本元見,而後可以用事。無他,百姓日用,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以氣質之性而用之,則氣亦後天之氣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乃先天之氣也。氣質之性本微,自生以來,日長日盛,則日用常行,無非氣質。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氣本微,吾勿忘勿助長,則日長日盛,至乎純熟,日月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而為用[3]。

這裡的欲神即為識神,稱為氣質之性。認為氣質之性是後天之物,必須要返回先天,返回元性、本元,元神才能出現。也就是說,人自出生後,元神、天地之性被識神、氣質之性所掩蔽,要剷除氣質之性,方可使元神發揮功用。這個過程也可以稱為丹家的「變化氣質」。

清代丹經《梅華問答編》也有論述,認為儒家和佛家所談性宗,與道家所謂性命雙修不相違悖。佛家所言之性,謂之本來真性,即性命之本源,也就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即《太極圖說》所謂無極之真。但到了後天,「一落知識,則性體光明掩蔽,若明鏡之被塵,澄源之泥渾。將機就機,無非是識神用事,是真性之混而為氣質也。」[7]清代託名呂洞賓的扶乩書《醫道還元》也稱:「在人稟天地之靈氣以生,當其未有形質之先,五行未判,已有一點真靈,渾然居中立極,此性命合一之初也。一自形質既成,五行判然,而性與命遂分為兩途。所以然者,五行判後,則分鎮各宮,水潤下而不復與火合,火炎上而不與水交,先天之水火合一,變而為後天判然兩途之水火。後天之火,是人之識神,凡一切識是識非、防危慮患等神明是也。後天之水,則精津血液是也。識神儘是氣質之性,精津血液,已屬陰濁之命,皆非本然性命之真。」[8]借用五行、先後天之說來闡述識神,認為識神是氣質之性,是後天的,要通過逆修而返歸於先天元始。

識神尚有胞胎之說。丹經認為識神是嬰兒出胞脫胎的時候,入於嬰兒孔竅,與元神相合,混而為一,此即識神之來因。

清代劉一明的《修真辯難》云:「後天之神,思慮之神。……男女交媾,精血融和,結為胚胎。……及其十月胎完,脫出其胞,落地之時,……後天之神亦於此而生,此神乃歷劫輪迴之識神。」並稱,當嬰兒落地「哇」的一聲時,即是識神入竅之時,所以嬰兒落地,不「哇」者不能講話,就因為沒有識神入竅的緣故[9]。清代黃元吉《道德經講義》亦云:「到得血肉之軀既成,十月胎圓,呱地一聲,嬰兒落生,此時識神始具。」認為識神「乃人身精靈之鬼,萬劫輪迴種子,必要五官具備,百骸育成,將降生落地時,然後精靈之魂魄方有依附。古人謂『後天識神因有形魄而生』者也。」[10]清代李西月《道竅談》說:「夫人在胞胎時,只有一點元氣,並無呼吸之氣。及至十月胎全,脫離母腹,遂假口鼻之竅,外納天地之和,此呼吸氣之所以由來也。於是而思慮之神,亦緣此氣而進。借家為寓,奪舍而居。此神乃歷劫輪迴種子,生時先來,死時先去,棄舊圖新,毫無休息者。赤子下地而先哭,蓋亦默著其輪迴之苦也。迨其撫養漸成,識神用事,情慾纏擾,元氣日亡,並使呼吸之氣刻無停息,亦何慘也!」[11]

丹經認為識神是後天陰神,歷萬劫而不壞,在輪迴而不息。認為「當人生之初,識神原與元神相合。及至二八,純陽之體一破,分而為二:先天氣散,後天氣發,識神用事,元神遁藏,久而純是識神當權,元神滅跡。其不死能生者誰乎?」[12]丹經認為修煉識神雖然可能產生一些神通,修出一些超出常人的功能,卻無法跳出三界外,不能超越生死輪迴。

氣質說和胞胎說大概都是為識神尋找形而上的理論依據,是否真如其言,難以考察。

3 識神的表現形態

在內丹修煉過程中,識神是以妄念和魔境的形態表現出來的。在一般情況下,有思慮、念頭的身心態就是識神,即凡有不合於內丹修煉的當下身心和氣機狀態的意念產生,均屬妄念生,此時就是識神在起作用。

在修煉之初,如果煉己沒煉好,就是修養自己沒到位,有慾念、有思慮,即使合於社會流行的一般道德規範,也不足取。就會被識神所左右,當身中氣機充足時,就會像世間通常做的那樣去交媾將精氣洩出,或者即使不交媾也因慾念而耗散。清代柳華陽《金仙證論》說:「凡思慮有心,總是識神用事也。世人每遇身中燕機之生時,不知修煉,而行世法,則生人矣。亦有不交媾者,此暴而亦耗散。何故?燕既發動,不得其法,留歸本處,焉有不順化者耶?」[13]這是說一開始入手修煉,就是先修養,消減慾念,不讓識神起作用。

《梅華問答編》說:夫心者,非身中肉團之心,乃虛靈不昧之心也。為一身之主宰,故天君泰然則百體從令矣。……若忽起、忽滅,忽善、忽惡,一刻之間,無數念慮,雜亂紛紛,此妄念乃人心也。人心即人慾,是輪迴之種子。若起滅之時,能察其善惡,審其是非,而有把握在動靜事物之間,辨其義利。在義者,即為天理;在利者,是為人慾。此天理乃道心也。……又有所謂天心者,乃天地之心,人心、道心之根本耳!夫心,一心也,何有天、人、道之別耶?蓋庶人心中所發,無非利慾之私,是以謂之人心。賢人君子所發,儘是正理道義,故謂之道心。若能心無其心,發無所發,但覺天理流行,惺惺寂寂,與天地之心渾為一體,以天地萬物之心為心,所以謂之天心。……修道之士將聲色貨利,一切障礙,掃除廓清,養得此中空空洞洞如明鏡然,至一陽來復之際,生機發動。蓋所動者,即天心之發見也[7]。

此處雖說有人心、道心與天心之分,實際上就是有念、無念的區別。不管人心還是道心都屬於念慮之心,務必要忘掉人心、道心,遣去一切思慮,空虛其心,才能去掉輪迴種子,斷除識神用事。說到底,在實際修煉用功的時刻,有念慮的人心、道心都屬於識神,無念的天心才是元神。

當內丹修煉到較高階段時,如果各種貪念、欲望未除,就可能以種種魔境表現出來。如果心中有貪財的念想,就可以被富魔誘惑;如果貪戀女色,就可以入於色魔。對此《鍾呂傳道集》中有詳論,計有六賊魔、富魔、貴魔、六情魔、恩愛魔、患難魔、聖賢魔、刀兵魔、樂魔、女色魔十種魔境[14]。這是一般人可能會有的貪念,日常生活中會擾動心神,在夢中也會出現,而當修煉到較高層次、入靜較深時,這些魔境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

丹經認為即使修到了出「陽神」的境界,如果還有識神慾念,也會顯化為天魔。明代《丹道九篇》說陽神在未壯健時,「如嬰兒幼小,必憑乳哺,……或有天魔來試,亂我心君,故須出入謹慎,……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但天魔來試道行,抑且識神變現使然,總要保扶心君為上。」[13]如果識神依然存在,就不能貿然將陽神放出去,否則,慾念未淨,陽神出去之後,見到可動心之處還會動念,容易入於魔道。黃元吉說:「神未養老,出之太早,不免見物而遷,墮入魔道而散。……有為而為者,識神也;無為而為者,元神也。識神用事,元神退聽;元神作主,識神悉化為元神。此理欲之關,不容並立者也。若識神未化,猶難割斷塵情,一念不謹,即墮入於生死輪迴也而不自知,所謂『無量劫來生死種,痴人喚作本來人』是也。」[10]

丹經認為在入靜中所產生的各種景象、魔境都是由識神化現的,由於安靜了而變化種種形象,擾亂心神。元代王志謹《盤山語錄》明確地說:「修行之人靜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識神所化,因靜而現,誘引心君。……心欲遣識,識神尚在,便化形象,神頭鬼面,惑亂心主。」[15]清代《唱道真言》也說:「初學的人日日在動中顛倒,才上蒲團,六根俱寂,識神閒而無用,彼不耐靜,自然作孽起來,神頭鬼面,種種現前。」[16]

因此,丹經認為識神的摒除要貫穿於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否則,就會以妄念、魔境的形式不斷顯現。

4 識神藏於心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主張「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17]認為心是生之本、神之變。《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18]而儒家孟子也說:「心之官則思。」[19]

道教內丹養生學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元神並不藏於心,而是居於頭部泥丸宮;居於血肉之心的是識神,即識神藏於下部的血肉心臟之中。

約出於魏晉的《太上老君內觀經》云:「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20]宋代曾慥編集的《道樞》云:「天谷者,泥丸之宮也。……斯元神之府也,穀神真一之至靈者也。」[21]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其稱:「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天,所以能溫中,治頭面目鼻九竅之病。」[22]李時珍曾作《奇經八脈考》,這裡「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有可能來自道教內丹養生學,而非西洋醫學。

清代丹經《太乙金華宗旨》則明確指稱識神居於心的部位。其言:「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致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何嘗微微些兒動。……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孤立,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23]這裡的「方寸」指頭頂泥丸宮,認為識神居於胸內心臟處,而各種慾念、情緒都與下面的心臟有關,即與識神有關。而中醫也認為心主情志,故識神與情感大有關聯。

近代中醫學家張錫純受道教內丹理論影響頗深,他本人也借鑑內丹修煉方法,練習小周天,認同元神在腦、識神在心的觀點。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自古養生之家,皆以腦中之神為元神,心中之神為識神,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然其所注重者在腦中元神,不在心中識神。」[24]他還將這種理論應用到臨床實踐中,並借用西方生理學來說明心腦之間有通路,認為心有四支血管通於腦,神明可以往來於心腦,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

5 去識神的方法

在內丹養生學看來,元神是神的本體狀態、平靜狀態、本然狀態,就像平靜的大海一樣。識神是神的紛亂狀態。去識神的方法主要是虛靜、去除妄念,在打坐的時候無欲無念。道家一直強調虛靜,《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6]《莊子》也說:「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25]都強調虛靜無為,《莊子》還提出「心齋」、「坐忘」等摒除慾念的方法。

後世的道教內丹養生學承繼道家的傳統,認為若求長生,必須找到元神。《金丹四百字·序》即有明言:「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26]

要得元神,必去識神的塵封遮蔽。同時,認為這個過程不是一蹴即就的,會有一個練習的過程。由於元神被識神所遮蔽,就像明鏡為塵垢久封,所以要勤加磨洗。在找尋元神的時候,要平心靜氣,以平常心等待元神出現,不可急躁;否則,一急躁,雜念就起來了,就屬於識神了。黃元吉認為不能安靜打坐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打坐之前沒有將應該處理應酬的事情想清楚,打坐的時候就被這些事情牽掛著,這些都是識神,因此,他說:「由於未坐之時,未曾將日間所當應酬之事,如何區處,如何分付後人,一一想透,故上榻時,此心即為塵情牽掛,坐不終局也。非惟不能終局,且一段真機反為思慮識神牽引而去者多矣。諸子打坐之初,務於當行之事,一一想過,安頓妥貼,然後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於中攪擾焉。」[10-19]

最關鍵的是修煉之時須要無念,無惡念亦無善念,無憂慮也無思想,如此,才可能使識神退位、元神出現。張錫純對此也有闡述,他說:「愚生平訪道,幸遇良師益友指示法門,而生平得力之處,不敢自秘,……夫靜坐之功,當凝神入氣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謂神者,實有元神、識神之別。……靜坐者,當其凝神入氣穴時,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蓋用識神則工夫落於後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用元神則工夫純置先天,有光明下濟、無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腦中無念之正覺也」。[24]他特別強調識神是從心中發出來的,凝神修煉時要用腦中元神,不用心中識神。

值得一提的是,百歲老人大多數都樂觀開朗,萬事想得開,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整天心平氣和,對生死看得開,也不刻意追求長壽,大概暗合去識神、無思無慮的身心態,所謂心境靜時身亦靜,從而起到了非常好的養生養身的功效。

相關焦點

  • 外丹、內丹、雷法、和術數的聯繫
    《金華衝碧丹經要旨》說,神室上面安置有一種銀制的「水海」,用以降溫。《修煉大丹要旨》中另有一種「水火鼎」,可能是鼎本身具有盛水的部分。具有濃厚的宗教特色。隨著道教的發展,服仙藥的概念已然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兩晉時期,文人名士就很熱衷於煉丹服藥,如著名的竹林七賢和五石散。
  • 道教內丹修煉的五個層次,修到最高層次可以粉碎虛空
    內丹術被道教認為是最正宗的修仙功法。東漢魏伯陽在其所著作的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中,即已經用隱語來描述內丹修煉。到了唐末五代,道教內丹術開始成熟。特別是八仙中的鐘離權和呂洞賓傳下來的內丹功法,被全真教和其他內丹修習各派所沿襲,成為流傳最廣的內丹修煉法門,即鍾呂丹道。
  • 海蟾子及其內丹煉養思想
    劉操為道教全真道五祖之一,是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著名道士。在鍾呂內丹派學術體系中,劉操曾得到鍾離權、呂洞賓的點化,又受業於陳摶,並經道教南宗祖師張伯端的導師,故在道教內丹學術的傳承、南北內丹理法的溝通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強調內丹學術,主張性命雙修,是一位傑出的氣功內丹學家。
  • 你知道什麼是道教哲學嗎?
    宗教在本質上是種信仰,宗教信仰具體表現為教義,要使這些教義讓人相信,就必須有思辨的哲學論證,即成系統的哲學理論。宗教信仰展示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深層面,追求的是某種神聖的體驗,這種體驗的升華與結晶就是宗教哲學。道教哲學的個性是由其特徵體現的,它有何特點?它的特點是在與道家、儒家和佛教哲學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通過比較,可以更加看清道教與道家的同異,認識什麼是道教哲學。
  • 你所不知道的道家內丹派系
    陳楠《羅浮翠虛吟》說:「吾將脫形歸玉闕,遂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使之深識造化骨。」又得陳楠「紫霄嘯命風霆之文」,兼通大洞法籙,齋醮科儀,尤以神霄雷法著稱。曾賦詩自贊:「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
  • 道學丨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鍊氣習定的工具。  《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云:「凡出神,先當鍊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 道教中的神仙不一樣,「神」和「仙」誰的地位更高?
    很多人提到「神仙」這個詞的時候,會不經意間將神和仙視為一個概念,但是,在道教中,神和仙之間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並且,基於神和仙概念的不同,還嚴重影響到了外來文化在中文語境中的翻譯情況。那麼,「神」和「仙」之間的概念有什麼不同,並且,這二者誰的地位更高?這一切,還要各位看官聽小編慢慢道來。
  • 道教最高法術之雷法
    道士修行方術稱為道術,道教的道術有很多,而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變化之術,《西遊記》中二郎真君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之術,憑此才將孫悟空擒拿。此外,道教法術還有雷法、符籙、咒術、禁術等,各有不同的作用。道教聲稱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金、元。創始者為神霄派之王文卿、林靈素等,為神霄、清微及道教南宋等派所傳習,東華、天心、正一派也兼習之。其法主要載於《道法會元》、《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書中。
  • 《心印妙經》——道教早晚課你知道嗎
    《心印妙經》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了道教的修煉方法,如果照著它的方法去做,對身體就大有益處。《心印妙經》概說《心印妙經》的全名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心印經》,一卷, 託言為無上玄穹主金闕大道君所述;全文僅二百字, 四字一句,共五十句。
  • 道教所說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什麼意思?看完長知識了
    另外在神話電影《哪吒.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為了救下哪吒和敖丙,導致自己的「三花」被打散,損失了幾百年的道行。那麼「三花聚頂」既然這麼厲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道教內丹修行的一種術語。我們都知道,道教作為本土的教派,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
  • 道教法術:虛無的神秘力量,暗含與四維空間的聯繫,當中是何玄機
    但在道家的觀念裡,元神並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衍生於修道者本身的一種形態。與靈魂概念相似的是,元神與靈魂都與肉體互相分離,且二者都能操控肉體,比肉胎凡體更為高級。
  • 道家老莊、黃老學說對中醫氣功養生學的影響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老子最卓越的成就在於對宇宙本體論的建樹。《道德經》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揭秘道教:盤點道教那些被別人誤解二三事
    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張道陵祖天師沿襲,老子道家理秘所創。主張無為逍遙、清心寡欲。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是漢民族文化繁榮的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對於道教會有一些誤解,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容易誤解的道教常識。
  • 道教神話誰才是最高神,玉帝能排第幾?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提及道教神仙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十個,但你知道誰才是道教最高神嗎,玉皇大帝、鴻鈞祖師,還是東皇太一?「天帝」只能排第四在外國神話中最高神「天帝」只有一個。但在中國「天帝」卻有很多個,他們隨著時代的變化輪番登場。
  • 身心合一,形神兼養,性命雙修,深度長文!
    「心」在中國養生學上的理解是不同於現代生理學的理論的。在中國養生學上,「心」的主要涵義是指人的思維器官和人的意識。如《孟子·告子上》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裡明確指出感覺器官只是人和外物相接觸的媒介,只起引導作用,而不能思考;思維器官則是專門思考的,這個思維器官便是「心」。
  • 要區分這些道教神和俗事神
    關於我國的神仙信仰,拋去佛教而言,剩下的應該就是道教神和俗事神。雖然道教神和俗事神有著一些重合,如民間稱灶王爺或灶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的全稱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而從眾多神靈具體來看的話,道教神與俗事神還是有著極大的區別。民間的神仙信仰其實也只有「俗事神」而已。
  • 內丹術之路:從陳攖寧的外丹煉製到浙江大學的內丹製作
    02他們的研究如果要看內丹術和外丹術到底靠不靠譜,依靠古書中的故事是沒有辦法分辨了,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和實驗,古代的實驗我們就不提了,因為實在是過於久遠,而且資料大多都是殘缺的,那麼在近代真的有人對道家丹術進行過實驗嗎?還真的有,這個人叫做陳攖寧。
  • 揭密道教中神秘驅邪解厄的法術「步鬥,雷法和抉乩」
    所謂內行則可以修養治身,外用則可以安民濟國,祈雨祈晴,消災卻禍,救生靈困重之厄,超群識幽暗之魂,伐廟除邪,誅妖療病,運雷霆於掌上,致風雨在目前。雷法,道教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金、元時期。創始者為神霄派的王文卿、林靈素等,為神霄、清微等派所傳習,東華、天心、正一派亦兼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