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傳承,念珠已經由參禪悟道的工具演變為眾生大智慧的象徵,讓人們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尤不擾、不驕不躁,並能夠祈求平安、長保喜樂。
帶你追尋念珠的源流......
我國上古先民,結繩記事。
漢末魏晉初期,太極葛仙公(葛洪)首先以念珠作為鍊氣習定的工具。
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記載,葛仙公「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開啟了道教念誦聖號法門的先河。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鍊氣習定的工具。
如陳泥丸真人《翠虛吟》云:「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數呼吸。」
《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云:「凡出神,先當鍊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此外,在《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大法》中,亦有祭煉念珠作為驅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由此,世界上最早開始製作和使用念珠的宗教當屬道教無疑。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主要是內煉和充當法信之用。
《太上三元流珠經》云:「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
《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鬥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由於道教固有的「天人相應」思想,流珠在人的身體當中也另有所指。
《上清黃庭內景經》云:「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
《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
一百零八顆念珠代表: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鬥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
頭珠則代表北極,《北鬥經》云:「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
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循環之意也。
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臺。
《玉樞經》中所謂:「北辰之上,上有三臺……疊為三級,以覆鬥魁」是也,三臺下有一個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鬥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鬥七星。
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
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
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
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念珠作為道教的法器,有其特殊的宗教意義,不論是念誦聖號,還是鍊氣習定,念珠都是非常殊勝的法器。
在道家的傳統中,個人隨身法器需要長期祭煉與內煉,才能達到人與法器合一之境,彼時,法器之能量隨人之意志而轉,心之所至,力之所及,無往而不利。
雷擊木上稟先天雷神信息,雷擊木所制念珠下承神霄派天乙門掌門開光煉化,故每於雷電之時,吸收雷天大化之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