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584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古代的道士,有很大一部分要觀星象、知天文,漸漸地他們就掌握了一些天氣方面的知識。那麼道教究竟和天文的關係是什麼呢?且看李崇高的——
從漢代開始,道教建立之初,道教就致力於「關雲望氣」,以佔晴雨風霜,並和人事之吉兇聯繫在一起。
馬王堆出土的《五星佔》中就有許多「佔雲氣的內容」,與當時的氣象有關。隨著道教興盛,宋元時期出現了一派專門研究「雷法」的道士,他們往往有祈雨之術。每當久旱不雨,影響農作物生長時,總要請一些道士布壇做法,祈求上天普降甘露。歷史上曾有許多道士因「祈雨有驗」而獲得皇帝的賞賜。如宋徽宗時道士林靈素,「惟稍識五雷法,召喚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以至於「帝獨喜其事,賜號通真達靈先生,賞奎無算」。
古代道士有祈雨的職責
由於道士要祈雨,必須有「運雷霆於掌上,呼風雨於目前」的本領,不懂得一定的氣象知識不行。
所以鑽研「五雷天心正法」的道士,大都要觀雲望氣,了解氣象的變化規律,否則祈雨不驗,弄不好會招致殺身之禍。古代的一部分道士對天氣的變化進行了長期觀察,總結了一定的經驗,掌握了一定的氣象知識。
《雨陽氣候親機》,就是一本記載了道教的氣象知識的專著,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它與氣象變化有關,而且「親機」是說這些都是來自親自觀察的記錄。其主要內容是根據云氣在日月星辰等處出現的時間、位置、顏色、形體和移動的方向等因索,觀測氣象的變化,尤其是風雨雷霆何時出現,其大小強度等,類似於今天的「天氣預報」。《雨陽氣候親機》認為要預測天氣,首先必須觀察雲的大小、位置、顏色等。如「太陽」篇是關於太陽周圍的雲氣的觀察:
日未出,先拂晨於東方日出處驗之,黑雲如雞卵、如旗山、陣鳥、龍頭、蛇魚、靈芝、牡丹,並應當日未申時有雷雨;或紫黑雲穿貫日,及在日上下並應當日;若黑雲如魚鱗,主有風,三日後方應雷雨。」
早晨東方雲氣的變化,確能反映當天的天氣。
這裡描述的大約是夏季陣雨多發時的天氣預報。東方出現黑雲,一般都會下雨。《雨陽氣候親機》最後系統地總結了預報天氣的各種方法。
其中有些內容完全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也是較為符合氣象變化規律的。如:
天旱之年看雨師,雨師立腳重如山,頃刻之間雷雨作,黑雲未雨密虹生。」這是說要想準確預報,必須找到下雨的徵兆,即所謂「雨師」,實際上就是黑雲。
「重如山」的黑雲壓境頃刻之間就會雷雨大作。如果不下雨,就一定會有彩虹出現。《雨陽氣候親機》對於氣象變化還是有一定的科學態度的。由此看來,祈雨的道士中有些也是講科學的,至少他們認識到天氣變化是客觀的,所謂祈雨之術,必須在出現下雨的徵兆時實行才能有驗。
祈雨儀式
氣象學是一門經驗性較強的科學,只要長期細緻地對天氣現象進行觀察,就能找到規律,從而能夠較準確地預報天氣。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氣象知識,而道教對天氣的研究及其預報方法,當然也不應該因為他們從事祈雨等宗教活動而被排斥在外,而是應該給予較高的評價。
道教自身修煉的宗教實踐活動也要求道教徒通曉天文地理。
《丹房須知》云:「修煉之士,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達陰陽,窮卦象,並節氣。」道士煉丹時,掌握了天文地理知識,就可以「休旺日時,升降火候,進退鼎爐」。所以,要達到延年益壽乃至羽化為天仙或蛻變為地仙之目的,天文地理的觀測是不可或缺的。
這是因為在道教看來,天地人一體,個體生命的長短天壽與外界自然環境休戚相關。
《太平經》就指出:
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無病,即天無病;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好天悉病之矣。」
道教煉養以「道法自然」為圭木,強調順天應時,因此《太平經》嚴厲批評了那種「內則不能究於天心,出則不能解天文明地理」之人。「仰觀俯察可以賾其機,一始一終度數籌算可以得其理」。換句話說,只有注重對天象、地理、物候的觀測,才能探賾索隱,掌握天地運行之機理,做到「體天法象」,達到最佳煉養效果。
星象是道士預測天氣的主要依據
從這一修道思想出發,道教的許多煉養方術如上清派所傳的各種存思北鬥七星法、存五方神法以及吞食日氣月耥星光之類的服氣法,都是結合一定的天象地恥方位知識構建的。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多層次、全方位梯級神仙譜系的構造,齋醮祭壇的設置,以及步罡踏鬥之類的科儀編排,也離不開相應的天文宇宙和地理知識。
上述種種因素,無疑會促使道教重視對天文地理現象的觀測與研究,從而孕育了深刻的科學觀察思想。
(編輯趙晉波)
讀好文章,就像一覽大好河山,精彩不容錯過哦~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