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又叫數珠、咒珠、佛珠,是一種修行的法器。如今念珠已經商業化,我們在市面上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念珠。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念珠是佛教的專屬用品,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念珠作為一種修行的重要法器,在許多宗教之中都用到了念珠。
譬如道教的念珠以81顆為主,代表太上老君的81種變化;佛教的念珠通常是108顆,代表消除108種眾生煩惱;伊斯蘭教的念珠是33顆,轉3圈就是數字99,用來幫助信徒念真主安拉的99個名字;東正教的念珠是59顆,用以念誦《聖母玫瑰經典》。
本文中,只對念珠在佛教之中的起源及作用進行探討。念珠在佛家之中,稱為佛珠。關於佛珠的起源,我們一般參照《木槵子經》中的記載:「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這段佛經中的「王」,是指波流離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君。波流離王聽從佛陀的建議後,便開始用木槵子製造佛珠,以輔助念誦佛法僧三寶之名,從而消除煩惱業障。由此可見,佛教用念珠,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念珠的最初發明者,並非佛教人士(本文不作探討)。
佛珠一般分為3類,即是持珠、佩珠、掛珠。持珠就是用手掐捻以輔助念佛持咒的佛珠。佩珠是戴在手腕或者手臂上的佛珠。而掛珠,乃是掛在脖頸上的佛珠。當今市面上最多的就是佩珠,俗稱「手串」,以18顆珠子的佩珠居多。佛珠一般以珍貴且顏色亮麗的木材製造,看起來端莊而雅致。例如在印度流傳的闢邪佛珠,就是由罕見的闢邪木加工而成的。
漢傳佛教中最早使用佛珠的人,有明確記載的是唐代淨土宗的道綽和尚。據《續高僧傳》中記載,道綽和尚修行十分精進,每日念佛號七萬遍。並勸勉弟子及信眾修行,他們以麻豆來計數,每念一聲佛號就下一粒麻豆。年深日久,念佛多者有集聚八九十石麻豆的,少的也有二三十石。其後,道綽和尚又教信眾穿木槵子作數珠計數,漢傳佛教使用念珠由此開始。
念珠在佛教之中,主要用以誦經、持咒、念佛時計數,起到收攝身心,消除妄念的輔助作用。佛弟子選用念珠,首先要考察是否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是持珠,還是佩珠,或者是掛珠,以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為好。
且據佛經記載,不同質料的佛珠所獲的功德不同。鐵為五倍功德,赤銅為十倍,珊瑚瑪瑙為百倍,木槵子為千倍……金剛子千萬倍,最高的是菩提子,為無量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