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念珠菌症的物種分布和抗真菌藥敏性:2016-2017年中國北京多中心監測研究

2021-02-23 Dove學術

德孚醫藥出版社在感染和抗藥性期刊發表了最新文章侵襲性念珠菌症的物種分布和抗真菌藥敏性:2016-2017年中國北京多中心監測研究,其內容摘要如下:

Invasive candidiasis (IC), a life-threatening fungal infection prevalent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has highly variable regional epidemiology. We conducted a multicenter surveillance study to investigate recent trends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among IC-associated Candida  spp. in Beijing, China, from 2016 to 2017.

A total of 1496 non-duplicate Candida  isolates, recovered from blood and other sterile body fluids of IC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using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sequencing. Broth microdilution-base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using six antifungal agents was also conducted.

Candida albicans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species (49.9%), followed by Candida tropicalis  (15.5%), Candida glabrata  (14.7%) and Candida parapsilosis  (14.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were observed when compared with a 2012– 2013 dataset. Overall, the rates of susceptibility to fluconazole and voriconazole were high among C. albicans  (98% and 97.2%, respectively) and C. parapsilosis  species complex (91.1% and 92%, respectively) isolates but low among C. tropicalis  (81.5% and 81.1%, respectively) isolates. In addition, the rate of azole resistance among C. tropicalis  isolat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8-fold, P < 0.05) compared with that observed in 2012– 2013, while micafungin resistance rates were < 5% for all tested Candida  spec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cies distribution has remained stable among IC-associated Candida  isolates in Beijing. Resistance to micafungin was rare, but increased azole resistance among C. tropicalis  isolates was noted. Our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local epidemiology that will be important for the selection of empirical antifungal agents and contributes to global assessments of antifungal resistanc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andida , species distribution, antifung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Beijing


相關焦點

  • 新型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研究進展
    作者:劉sir近年來,由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新藥研發卻十分緩慢,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品種也不多,主要是唑類、多烯類以及棘白菌素類三種。現有的藥物種類明顯不足,並且受到真菌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需求越來越迫切。
  •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預防及治療
    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經反覆討論,參照國外的一些標準和指南,對我國2013年版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進行了再次修訂,以下為修訂後的侵襲性真菌病的治療部分內容。念珠菌血症患者應考慮拔除中心靜脈置管,若保留靜脈導管,推薦棘白菌素類和脂質體兩性黴素B治療。念珠菌血症患者抗真菌治療應持續至臨床症狀和體徵恢復且確認血培養轉陰性後2周以上。
  • ICU內真菌感染4大鑑別要點!
    雖然抗真菌藥物的研發取得了顯著進展,但IFI已越來越成為ICU突出的臨床問題。而隨著時間的變化和臨床工作的深入,對於這類疾病的指南共識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 2008年,EORTC/MGS關於侵襲性真菌病的指南更新發表於CID雜誌。
  • │臨床「藥」點
    (1)適應證 兩性黴素B 去氧膽酸鹽適用於下列真菌所致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治療:隱球菌病、芽生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由毛黴屬、根黴屬、犁頭黴屬、內孢黴屬和蛙糞黴屬等所致的毛黴病,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孢子絲菌病,麴黴所致的麴黴病、暗色真菌病等
  • 新型抗真菌藥!脂質納米晶體配方MAT2203(口服兩性黴素B)獲美國FDA...
    2019年07月27日/生物谷BIOON/--Matinas BioPharma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發現和開發治療各種感染的抗真菌和抗細菌療法。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其專有的口服兩性黴素B產品MAT2203治療隱球菌性腦膜炎的合格傳染病產品資格(QIDP)和快速通道資格(FTD)。之前,FDA已授予MAT2203治療其他三種適應症的QIDP和FTD,包括:預防免疫抑制療法引起的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侵襲性念珠菌病、治療侵襲性麴黴菌病。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在IBD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微生態的組成不僅包括細菌,還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於細菌在腸道微生物中的數量異常龐大,既往的研究多認為細菌在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中起著主要、乃至唯一的作用。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腸道中真菌不僅與細菌共存,而且也與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就IBD發病過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做一綜述。
  • G試驗和GM試驗:肺真菌病早診斷的「有力武器」
    )陽性率低和檢出時間比較滯後;肺部真菌感染影像學(胸部高分辨 CT)方面有相對價值的「月暈徵」出現率只佔侵襲性真菌病的33%~60%,且這一特徵性改變僅在感染的最初5 天內出現,大多數在l 周內消失。因此,血液中檢測到(1-3)-β-D葡聚糖是診斷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據,對除了隱球菌和接合菌之外的所有侵襲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具有重大意義,即可用於念珠菌屬、鐮刀菌屬、麴黴屬、青黴/擬青黴、毛孢子菌等真菌所致侵襲性感染的診斷,能很好的指導臨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藥物,尤其是對於念珠菌血症,G試驗是首選檢驗。
  •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
    侵襲性真菌病(IFD)多發於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血液病/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較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伴隨較高病死率。隨著標準劑量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展,IFD發生率呈現增高趨勢。而真菌預防及治療進展也使IFD流行病學特點發生變遷。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2017 年 4 月 22 日,由青島市醫學會主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在青島市召開。他從侵襲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學、侵襲性念珠菌病的來源和危險因素,抗菌藥物應用於真菌定植、念珠菌病發病機制、定植與真菌感染關係等方面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這個熱門話題。念珠菌感染是 ICU 患者中最常見的真菌感染,由於侵襲性念珠菌感染診斷比較困難,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 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在抗真菌藥物中,唑類藥物是一個大家族。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咪康唑問世以來,唑類藥物便成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主要藥物。隨著耐藥的出現,需要不斷研製新型抗真菌藥,其中唑類便是一大研究熱點。
  • 抗真菌藥物有何新突破?看看這4家生物公司
    ① 抗真菌藥物開發有效無毒的抗真菌藥物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它比細菌等其他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更密切。目前市場上只有三類抗真菌藥物:多烯類、唑類和棘白菌素類。這使得侵襲性麴黴菌病或念珠菌病等全身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療選擇非常有限。在過去的 20 年中,人們對抗菌素耐藥性及其可能引起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然而這些信息大部分集中於抗細菌藥耐藥性,另一小部分則是關於抗病毒藥耐藥性。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五」抗真菌的「彈藥庫」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因為其資源豐富,代謝產物結構的多樣化及潛在的成藥能力,且許多真菌天然產物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抗菌、免疫抑制等活性,使得其成為抗真菌藥物研究和應用的重要突破方向。要研製新穎的抗真菌藥物,那必然要明白藥物是如何「解決」致病真菌的。一般來說,抗真菌藥物有兩種作用方式:直接殺死真菌細胞或阻止真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但是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 新型抗真菌藥!Scynexis三萜化合物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III期...
    2019年01月31日訊 /生物谷BIOON/ --Scynexis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生物技術公司,專注於開發創新療法,用於難治性和常常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近日,該公司公布了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的III期臨床研究FURI的首次中期分析的積極結果。
  • 侵襲性真菌病原體出現了耐藥性,你注意到嗎?|MDPI JoF
    根據全球數據估計,真菌導致了17億人的良性淺層感染,並且侵襲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每年會造成150萬患者死亡。其中主要的致病菌屬於念珠菌屬、隱球菌屬和麴黴菌屬。在發達國家,由於高危人群如免疫缺陷、血液惡性疾病、器官移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持續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加,致命的侵襲性真菌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
  • 接受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侵襲性真菌病的管理_騰訊新聞
    IMI的發生率 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進行的兩項納入超過10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1978~1982年期間,IFD的患病率為2.2%,2001~2005年增加到10.4%。
  • 神秘超級真菌在美爆發並席捲全球!一文了解耳念珠菌為何如此可怕?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真菌流行病學教授馬修·費舍爾說,他是最近一篇關於抗性真菌興起的科學評論的合著者,「我們依賴著能夠用抗真菌藥治療這些患者。」簡而言之,真菌就像細菌一樣,正在不斷進化防禦機制,以在現代藥物中生存下來。
  • 解讀真菌界的新星,讓人又愛又恨的籃狀菌
    由於真菌的多樣性和豐富度,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和人類相關活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促使科學家們仍孜孜不倦發掘更多的新物種,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其中一種「新星」——籃狀菌。在隨後的幾年裡,隨著真菌分類學的發展和研究範圍的擴展,籃狀菌屬中的物種數量迅速增長。我國學者也在籃狀菌屬的世界性研究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籃狀菌屬看起來和青黴屬長得差不多,專業的真菌學家才能從蛛絲馬跡中找到它們的差別。
  • 真菌物種的發現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真菌分布於各種生態系統中,在地球養分循環、多樣性維持和森林更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演化歷史中,真菌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複雜的協同進化關係。真菌物種豐富,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物種有150萬到600萬種,而目前已描述物種僅有12萬種,其比例低於已發現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比例。因此,對真菌物種的發現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分子系統演化(真菌生命樹)是目前真菌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 PNAS:抗真菌感染新策略:首次發現雷帕黴素靶蛋白TOR感知磷酸
    該研究表明,除胺基酸和葡萄糖之外,細胞還可以通過磷酸轉運蛋白感知磷酸濃度來調控TOR蛋白激酶的活性,以此來調控白念珠菌的細胞生長和形態發生,從而適應宿主環境的變化得以存活。因為發現於拉帕努伊島而得名的雷帕黴素,在被發現之後的26年後,Joseph Heitman教授終於第一次發現了雷帕黴素靶蛋白TOR,這是一種從酵母到哺乳動物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TOR是細胞感應外界營養水平進而調節生長和衰老的中心調控子。TOR被發現可以調控核糖體發生、翻譯起始、代謝、應激反應、自噬等等信號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