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2020-11-28 健康一線視頻網

在抗真菌藥物中,唑類藥物是一個大家族。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咪康唑問世以來,唑類藥物便成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主要藥物。隨著耐藥的出現,需要不斷研製新型抗真菌藥,其中唑類便是一大研究熱點。

盧立康唑(Luliconazole)

盧立康唑是日本Nihon Nohyaku公司於1995年研製的一種咪唑類抗真菌新藥,2005年在日本上市。盧立康唑通過抑制麥角固醇合成途徑中14-甲基羊毛甾醇的14α-去甲基階段,進而阻斷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發揮抗真菌作用。目前盧立康唑作為外用藥物在日本治療淺表真菌病,如皮膚癬菌病,念珠菌病,花斑糠疹的治療,具有短期應用的優點,其劑型有1%乳膏,1%溶液。

其合成工藝主要以間二氯苯為原料,與氯乙醯氯經傅克醯基化反應後,並在(s)-2-甲基-CBS-惡唑硼烷催化下對羰基進行手性還原,再進行酯化反應,最後與二硫化碳和咪唑乙腈反應得到盧立康唑,其總產率為30%。

拉諾康唑(Lanoconazole)

拉諾康唑由日本Tsumura株式會社開發的新型咪唑類抗真菌劑,1994年首先在日本上市,其商品名為Astat®。它通過抑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活性,阻斷麥角固醇的生成而發揮抗菌作用。臨床研究表明其較現已上市的克黴唑、咪康唑等咪唑類抗真菌劑具有抗真菌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特點。拉諾康唑的成功開發填補我國新型咪唑類抗真菌劑的空白。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目前該藥劑型為1%乳膏,主要用於治療體癬、足癬及皮膚念珠菌病等,因其在角質中滯留較久,可每天1次外用,連用2-4周。另外該藥與其他唑類藥物無交叉致敏,故該藥對於外用其他唑類藥物致敏的患者尤其適用。

其合成工藝主要以1-咪唑基乙氰為起始原料,與二硫化碳縮合後再與2-(1,2-二氯乙基)氯苯環合,純化後得拉諾康唑,工藝總收率34%。關鍵中間體2-(1,2-二氯乙基)氯苯以鄰氯苯乙烯為原料,經氯氣加成得到,拉諾康唑異構體的轉化可在強酸下進行。

氟曲馬唑(Flutrimazole)

氟曲馬唑屬於咪唑類藥物,由西班牙Uriach公司在1990年研製合成並於1995年在該國上市。它不僅抑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還可以通過與膜脂質的相互作用來產生膜通透性的紊亂,進而達到抗菌的效果。目前,氟曲馬唑常用劑型有:1%乳膏、溶液、香波、散劑、2%靶位釋放的陰道乳膏及500 mg陰道片劑。其優點在於劑型多樣,可替代聯苯苄唑和酮康唑應用於臨床。

其合成工藝主要以鄰氟苯甲酸為原料,首先製得鄰氟苯甲醯氯,再製備2-氟二苯甲酮,隨後經格氏反應、氯化、縮合獲得目標產物。

雷夫康唑(Ravuconazole)

雷夫康唑是由美國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研製的一種新型三唑類抗真菌藥。其抗菌機制與其他唑類藥物相同,即通過抑制麥角同醇的合成來發揮抗菌作用。雷夫康唑對許多致病菌都具有較高活性,對念珠菌的活性高於氟康唑、伊曲康唑、兩性黴素B 及氟胞嘧啶,對侵入性麴黴菌活性高且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其合成工藝主要一方面以2-溴丙腈為原料進行格式反應,另一方面以間二氟苯為原料進行傅克反應,隨後將兩片段對接後與咪唑進行取代反應,並將異構轉換後中間體溶解於二硫代磷酸二乙酯中,反應完全後再與α-溴-4-氰基乙醯苯反應得雷夫康唑。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伏立康唑是一種廣譜的三唑類抗真菌藥,可用於治療侵襲性麴黴病、對氟康唑耐藥的念珠菌引起的嚴重侵襲性感染(包括克柔念珠菌)、由足放線病菌屬和鐮刀菌屬引起的嚴重感染。伏立康唑應主要用於治療免疫缺陷患者中進行性的、可能威脅生命的感染。

其合成路線主要以氟代乙酸乙酯為原料,經縮合、溴代、加氫、拆分等反應合成具有光學活性的抗真菌藥物伏立康唑。首先是氟代乙酸乙酯與丙醯氯反應生成氟代丙醯基乙酸乙酯,然後與甲醚縮合獲得關鍵的中間體4-氯-5-氟-6-乙基嘧啶,並在POCl3和NBS的作用下對其進行氯代和溴代,隨後在Zn和PbI2的作用下進行親核加成,再進一步加氫還原和拆分即可得到最終產物伏立康唑。

唑類抗真菌藥物是在後期發展起來的一類合成抗真菌藥。於60年代末問世,克黴唑和咪康唑為這類藥物的先驅。克黴唑本是廣譜口服抗真菌藥物,1971年Bodey回顧克黴唑的藥理作用和體內活性,指出其不適合全身給藥,僅局部應用於治療皮膚黏膜真菌感染效果好。在此基礎上,1978年研究組報導了另一個唑類抗真菌藥—酮康唑,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醫藥科技的不斷進步,酮康唑也進行了不斷改進和提升,最終以伏立康唑獲準用於臨床。回顧抗真菌藥物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抗真菌藥物已經經歷了近70年的發展歷史,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隨著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抗真菌藥物的弊端也日益凸顯,那就是它的耐藥性。雖然說目前臨床感染依然以細菌感染為主,但是真菌感染檢出率也在不斷上升,為真菌藥物開發發起嚴峻挑戰。

相關焦點

  • 新型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研究進展
    作者:劉sir近年來,由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新藥研發卻十分緩慢,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品種也不多,主要是唑類、多烯類以及棘白菌素類三種。現有的藥物種類明顯不足,並且受到真菌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需求越來越迫切。
  • 抗真菌藥物有何新突破?看看這4家生物公司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抗真菌藥物的發展情況,共同討論抗真菌藥物的限制與挑戰,並介紹 4 家研發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① 抗真菌藥物開發有效無毒的抗真菌藥物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它比細菌等其他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更密切。目前市場上只有三類抗真菌藥物:多烯類、唑類和棘白菌素類。
  • 預防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就對了!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五」抗真菌的「彈藥庫」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因為其資源豐富,代謝產物結構的多樣化及潛在的成藥能力,且許多真菌天然產物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抗菌、免疫抑制等活性,使得其成為抗真菌藥物研究和應用的重要突破方向。要研製新穎的抗真菌藥物,那必然要明白藥物是如何「解決」致病真菌的。一般來說,抗真菌藥物有兩種作用方式:直接殺死真菌細胞或阻止真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但是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 新型冠狀病毒的「幫兇」——病原真菌到底是什麼鬼?
    實際上,病原真菌除了能導致人的淺表感染之外,也能導致更深度更嚴重的感染,甚至死亡。按照真菌感染的病灶來分,可以將病原真菌分為淺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兩大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分離出的病原真菌就是屬於深部感染真菌中的機會致病性真菌。
  • 科研 | 頂級期刊高級編輯 Katie Kingwell:海洋微生物組孕育了新的抗真菌藥物
    在抗菌素耐藥性危機中,真菌病原體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威脅,迫切需要新的抗真菌藥物類別。在《Science》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目光轉向了佛羅裡達群島的海洋微生物群,以尋找潛在的候選者。    為了研究turbinmicin的體內療效,本研究使用了一個Candida注入血液的小鼠模型,並評估腎臟中的真菌侵染率。小鼠注射泛抗性C. auris 隨後24小時內增加5個劑量的turbinmicin (0.25-4 mg/kg)。治療引起了劑量依賴的反應,與藥物治療小鼠相比,病原體負擔減少了3.6 log。
  • 抗微生物藥物相關性腹瀉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梁雪茵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最後1天了,上周我們發表的《有種藥隨便用危害大,很多人還經常吃》引起很大關注,今天我們接著聊聊——抗生物藥物引起腹瀉那些事兒。
  • 抗心衰藥物的相互作用一覽表
    與強效CYP3A4抑制劑如大環內酯類(如克拉黴素、口服紅黴素、交沙黴素、泰利黴素)、唑類抗真菌藥(酮康唑、伊曲康唑)、HIV蛋白酶抑制劑(奈非那韋、利託那韋)等聯用,可增加伊伐布雷定的血漿藥物濃度,增加心動過緩的風險,禁止合用。與排鉀利尿劑如噻嗪類和袢利尿劑合用,可能致低鉀血症,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風險。
  • 2張表格,肺真菌病治療藥物注意事項與選用!│臨床「藥」點
    抗真菌藥物可分為兩性黴素B及其含脂製劑、吡咯類、棘白菌素類、嘧啶類抗真菌藥物。 1. 兩性黴素及其含脂製劑 兩性黴素B 現有品種為兩性黴素B 去氧膽酸鹽和3種含脂製劑:兩性黴素B 脂質複合體(ABLC)、兩性黴素B 膽固醇複合體(ABCD)和兩性黴素B脂質體(L-AmB)。
  • 新型抗真菌藥!Scynexis三萜化合物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III期...
    ibrexafungerp是一種實驗性抗真菌藥,也是結構獨特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類抗菌藥三萜(triterpenoids)中的首個代表。ibrexafungerp結合了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的良好活性以及口服和靜脈注射給藥的潛在靈活性。目前,該藥正開發用於治療假絲酵母(Candida)和麴黴屬引起的真菌感染。
  • 侵襲性真菌病原體出現了耐藥性,你注意到嗎?|MDPI JoF
    抗真菌藥物的類型 根據抗真菌藥物不同的作用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即唑類 (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艾沙康唑、泊沙康唑等)、多烯類 (兩性黴素B (AMB))、棘白菌素類 (卡泊芬淨、米卡芬淨、阿尼芬淨)。
  • 合成藥業重磅1.1類抗感染新藥HCP002獲得臨床批件
    合成藥業重磅1.1類抗感染新藥HCP002獲得臨床批件 來源:新藥匯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10   今日/總瀏覽:1/5264
  • 細數五大類腎移植抗排斥藥物
    腎移植的抗排異治療就是免疫抑制治療。適用於除同卵孿生者外的任何腎移植病人;常見藥物有:   (1)、硫唑嘌呤  是應用最廣的抑制器官移植排異反應的藥物。用法為:術前晚口服200mg,術日晨繼服100mg,術後1—2天禁食,故不用硫唑嘌呤,術後第三日起每日口服50mg,維持直至停用環孢黴素A,然後逐步改為每天每千克體重2mg。肝功能減退或移植腎功能減退時應減量,最低維持劑量為每天每千克體重0.5—1.0mg。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常用強的松。一般主張在移植當天開始給藥。
  • 常見的抗癲癇藥物及作用機理
    應用抗癲癇藥物( antiepileptic drugs,ADEs)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一旦癲癇診斷成立,又無針對病因治療的指徵,除非發作稀疏,均需藥物治療控制發作。 20世紀80年代之前共有7種主要的抗癲癇藥物應用於臨床,習慣上稱為傳統的抗癲癇藥,包括苯妥英鈉(phenytoin,PHT)、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CBZ)、丙戊酸鈉(valproate,VPA)、苯巴比妥(phenobarbitone,PB)、撲米酮(primidone,PRM)、乙琥胺(ethosuximide,ESM)、氯硝西泮(clonazepam
  • 抗腫瘤藥物已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類別
    根據作用機理和藥物來源等的不同,臨床上一般將傳統抗腫瘤藥物分為烷化劑、抗代謝、植物鹼、激素和抗生素5個主要類別。近年來,單抗類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藥物推動了抗腫瘤藥物市場的發展,而且新型藥物的增速遠高於傳統藥物。但目前我國市場上新型藥物佔抗腫瘤藥物的份額依舊較低,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依然是傳統藥物。
  • 孩子真菌感染時,你知道怎麼用藥嗎?
    原創 志玲姐的童藥圈 抗真菌藥物寶爸寶媽們常常面對藥房裡形形色色的藥物,卻不了解它們的功效如何。當孩子出現真菌感染等情況時,只有乾等著急,卻不知道該怎麼選擇藥物來解決孩子的這些問題。接下來,就為大家講一講有關抗真菌藥物的知識。
  • 「氏」說新語,大咖解惑|聽王曉稼教授聊聊新型SERD類藥物
    近日,醫脈通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王曉稼教授,就「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進展——新型SERD類藥物「進行分享。•  SERMs以他莫昔芬為代表,可競爭性與ER結合,具有拮抗雌激素的作用,但同時有部分雌激素激動作用;其他SERM類藥物有託瑞米芬、雷洛昔芬,臨床應用並不廣泛。
  • 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版)出爐!
    為規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提高腫瘤合理用藥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維護腫瘤患者健康權益
  • GM-CSFR拮抗劑——新型抗風溼病藥物
    GM-CSFR拮抗劑——新型抗風溼病藥物 來源:LLL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0-14   今日/總瀏覽:4/5741
  • 精神藥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的使用建議
    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苯二氮類藥物時需要關注用藥後出現的肌力減低、共濟失調和短暫性的興奮作用;患者可能出現敵對狀態、攻擊行為和行為脫抑制,臨床上需密切觀察或者聯合小劑量鎮靜性抗精神病藥治療;急性創傷經歷的患者使用苯二氮類藥物可導致夢魘增加。建議選用具有抗組胺作用的抗抑鬱藥(如多塞平6~12 mg)或抗精神病藥(如喹硫平6~12 mg)鎮靜催眠[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