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對人類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全球數據估計,真菌導致了17億人的良性淺層感染,並且侵襲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每年會造成150萬患者死亡。其中主要的致病菌屬於念珠菌屬、隱球菌屬和麴黴菌屬。在發達國家,由於高危人群如免疫缺陷、血液惡性疾病、器官移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持續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加,致命的侵襲性真菌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
圖片來源:Pixabay
雖然目前用於真菌治療的藥物數量不多,但是它對降低由IFIs造成的疾病死亡率和發病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於治療IFIs系統性的藥物數量有限,所以近期出現的抗藥性致病真菌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雖然對大多數真菌病原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針對臨床上幾種重要的多重耐藥性 (Multidrug-Resistant, MDR) 真菌病原菌,人們對它們在耐藥性中屬性的研究才剛開始。而且不同種類真菌的耐藥性機制有明顯的差異,可能是一或者多個機制導致了耐藥性,這將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近期,來自美國Hackensack Meridian Health Center for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的David S. Perlin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侵襲性真菌病原體的耐藥性展開了討論。作者選取了幾種非白色念珠菌和臨床上重要的麴黴菌,結合它們在系統進化樹上的位置,試圖總結出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的難點。同時,作者強調了抗真菌藥物耐受性和耐藥性的不同分子機制,並從物種層面上全面地討論了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的分子機制,最後將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Fungi上。
抗真菌藥物的類型
根據抗真菌藥物不同的作用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即唑類 (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艾沙康唑、泊沙康唑等)、多烯類 (兩性黴素B (AMB))、棘白菌素類 (卡泊芬淨、米卡芬淨、阿尼芬淨)。藥物的作用模式和真菌細胞的命運取決於細胞上的靶位點、真菌的種類和使用的抗真菌藥物。需要強調的是抗真菌藥物耐受性和耐藥性是不同的,前者快速完成細胞變化使其對抗真菌藥物有短暫的 (表型) 耐受性。而後者涉及到遺傳基因的變化,包括點突變、染色體總體變化,從而導致永久抗真菌藥物耐藥性。
抗真菌耐受性的分子機制
抗真菌藥物耐受性涉及到細胞對應激源的急性反應,例如威脅真菌細胞完整性的抗真菌藥物。真菌細胞會不斷地受到外界應激源的挑戰,因此,細胞壁和細胞膜是維持細胞穩態的兩個最重要物理屏障。真菌細胞的生存能力和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應激源的感知能力、整合細胞內反應的能力以及隨後協調適當反應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抗真菌耐受性的主成分也在毒力和生物膜形成中發揮作用。這些代償機制協調著對應激源快速且適當的反應,允許細胞「爭取時間」來獲得關鍵基因突變和/或進行染色體總體變化,從而導致永久抗藥性。
抗真菌藥物耐受性機制。這些機制包括眾多信號轉導途徑的快速協調,這些途逕取決於所使用的抗真菌藥物。
抗真菌藥物耐藥性概述
抗真菌藥物耐藥性可以是後天獲得的,也可以是先天的。前者涉及在抗真菌治療過程中進化的永久耐藥性,而後者被定義為一種真菌本質上表現出對某種藥物有較高的最低抑菌濃度值。在本文中,作者重點討論了兩種獲得性抗真菌耐藥機制,一種由點突變引起的抗真菌藥物耐藥性;另一種是由染色體總體變化導致的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總的來說,各種與宿主、病原體以及抗真菌藥物相關的因素共同促進了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的出現。
未來的展望
作者詳細地分析了幾種非白色念珠菌和麴黴菌的流行病學特徵和耐藥機制,最後提出了對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的展望。應該在全世界範圍內,將流行病學研究和抗真菌藥物耐藥性問題的持續監測結合起來,共同優化在環境和臨床方面的抗真菌管理協議。此外,拓寬我們對真菌耐藥機制的認識,不僅需要設計更高效的分子技術來快速診斷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由於真菌與人類有著很高的遺傳相似性,我們需要研發出更有效的新型特異性抗真菌藥物。因此,在這一背景下,綜合的、具有物種特異性的多組學研究和高解析度的結構分析方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作者也希望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創造出更多先進技術,這是應對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的緊迫挑戰所必需的。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Fungi (ISSN 2309-608X) 是MDPI出版的國際型開放獲取期刊,創刊於2015年。期刊旨在為病原真菌、真菌生物學以及與真菌學相關的各方面研究提供前沿的學術交流平臺,我們歡迎包括綜述、研究型論文和通訊文章在內的各種類型投稿。目前期刊已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等資料庫收錄。2020年6月,JoF收穫第一個影響因子 (IF 4.621),JCR學科排名5/29,位於Mycology學科類別一區。JoF採用嚴格且科學的同行評審流程,一審周期約為14.1天,文章從接收到發表僅需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