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六版...

2020-12-04 醫師報

對於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來說,除了配合治療、控制病情以外,侵襲性真菌病(IFD)也是相當具有威脅性的挑戰。血液科腫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化療以及幹細胞移植的過程中,患者的免疫功能會遭受很大的打擊,導致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風險,因為該類患者的免疫功能較差,一旦發生IFD,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六版將於近日發布,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吳德沛教授表示,此次修訂第六版,源於實踐中的新發現,指南也應隨著臨床實際的變化而有變化;另外,國內醫學診斷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GM試驗、G試驗、PCR檢測,包括二代測序都在進步,給了臨床上很多提示;還有真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藥物濃度的監測,有些藥物相互作用,但由於個體代謝的差異、免疫學上的差異,所以做治療藥物濃度的監測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修訂的第六版指南非常好的反映了國內外最新的臨床治療的進展,把一些新的治療的背景下侵襲性真菌感染高危人群進行了重新定義。隨著治療水平的提高,應用新的靶向治療藥治療好了一個疾病,但是帶來的某些副作用增加了這部分患者真菌感染的風險,所以此次修訂就把這部分病人納入到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和治療標準的高危人群中。同時,結合中國實際的情況,與國際上最新的指南以及它們的診斷方式做了匹配,適當調整診斷的標準,根據中國的數據和實際情況,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亞太血液聯盟委員會主任黃曉軍教授表示,此次新版《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的發布主要有一下兩點意義:

第一,規範診療行為,使得診療水平能夠達到一定的同質化。簡單來說,因為指南是一個專家共識,讓普通的醫生或者基層的醫院在最快的速度達到和大部分專家接近的水平,提高診療水平。

第二,指南或者是共識裡面定義的一些概念,如同普通話的推廣一樣,有利於在全國的範圍內的研究工作,也有利於世界的交流。此次的第六版實際上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延續,是為了跟上時代的變化。任何一個學術領域都會有很多新的東西出現,及時更新是至關重要的。

減少因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死亡,提升免疫力至關重要

侵襲性真菌病(IFD)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根據全國多中心流調的數據,中國一般的化療患者確診真菌感染的比例為2%,化療患者因為併發症死亡的機率很低,只有1.5%。但如果確診為真菌感染,死亡率就高達11%。移植手術完成後因各種各樣的並病症死亡的患者總體比率佔15%左右,但一旦確定侵襲性真菌感染,病死率為30%,直接翻倍。從這幾個數字就可以感受到真菌感染的可怕之處。看似侵襲性真菌病的發生率不高,但它卻是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關於侵襲性真菌病的治療管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醫師,北京市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青年委員孫于謙教授表示,從預防到治療,是一個全鏈條的管理過程,因為一旦發生IFD以後,治療的費用代價還是非常大的。真正能夠確診的患者比例其實不高,能夠到確診層級的時候,治療目標就是讓IFD能夠得到徹底的治癒,儘量減少IFD相關的死亡。但是在實際臨床當中,大部分病人達不到確診的級別,從預防到有一定的IFD的證據,比如說低燒發熱的時候有經驗性治療到有一定力度會到診斷驅動治療,治療其實是進行了前移,希望儘可能減少IFD相關的死亡。

專家提醒,除了IFD還要警惕巨細胞病毒的感染

除了侵襲性真菌的感染問題,巨細胞病毒(CMV)的感染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巨細胞病毒也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非常常見的一個病毒性感染的併發症。一旦移植後感染巨細胞病毒,可導致嚴重的肺炎、呼吸衰竭,甚至要插管上呼吸機。除此之外,還可能引起巨細胞病毒的視網膜炎,導致一些病人會失明,視網膜脫離、出血;CMV巨細胞腦炎,腸炎等併發症都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致死率以及相當高的治療負擔。

目前,國內也已經有非常好的診療規範,區別於IFD,CMV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很好的預防性藥物。國際上,對高危人群,從開始階段就可以進行預防性用藥,降低CMV的激活,可以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及減輕藥物間互相作用產生的副作用。

相關焦點

  •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解讀
  • 承匠心·啟新章|血液病/惡性腫瘤侵襲性真菌病最新診療指南發布!
    惡性腫瘤+真菌感染=難上加難,最新指南教您解決!承匠心·啟新章 | 血液病/惡性腫瘤侵襲性真菌病最新診療指南發布!近年來,惡性腫瘤的患病率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難題。在如此難題的基礎上,侵襲性真菌病讓腫瘤患者面臨著更大的威脅。侵襲性真菌病是指真菌侵入人體,在組織、器官或血液中生長、繁殖,並導致炎症反應及組織損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由於惡性腫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能力差,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概率更高。近年來,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廣泛應用也增加了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風險。
  •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預防及治療
    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經反覆討論,參照國外的一些標準和指南,對我國2013年版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進行了再次修訂,以下為修訂後的侵襲性真菌病的治療部分內容。,推薦用於IFD高危患者;對於低危患者,則推薦在具有臨床影像學異常或血清GM/G試驗陽性等IFD診斷依據時進行治療,即診斷驅動治療。
  • 侵襲性真菌病致化療患者死亡率上升 分級預防和診療是關鍵
    【環球網報導】近年來,惡性腫瘤的患病率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難題。在如此難題的基礎上,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廣泛應用增加了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風險,而侵襲性真菌病讓腫瘤患者面臨著高致死率的風險。
  • 中國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治指南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四次修訂版)》、美國感染學會(IDSA)2016年《念珠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0年《隱球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08年《麴黴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4年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中侵襲性真菌感染》、2008年歐洲癌症研究和治療組織侵襲性真菌感染協作組/美國國立變態反應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組(EORTC/MSG
  • G試驗和GM試驗:肺真菌病早診斷的「有力武器」
    隨著檢測及診斷技術較前明顯提高,且因器官移植、血液病、惡性腫瘤、慢阻肺、支氣管擴張等疾病,以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多種因素影響,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患病率、發病率和病死率較前明顯增加。
  • 張曉輝教授:HSCT患者的IFD全程管理丨2020骨髓瘤最新診療進展論壇
    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曉輝教授以「血液病患者侵襲性真菌病診療策略——HSCT患者的IFD全程管理」為題進行了分享,醫脈通匯總其精華,分享如下。、大劑量鞏固化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HSCT)的開展,血液病患者侵襲性真菌病(IFD)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 2張表格,肺真菌病治療藥物注意事項與選用!│臨床「藥」點
    近年來,肺部真菌感染呈持續增多趨勢,尤其隨著社會老齡化、糖尿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廣譜抗生素不恰當地使用及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均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是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本文為您介紹常見肺真菌病治療藥物的選用與使用注意!文末附抗真菌藥物的選用。
  • ...構築民族品牌 成為全球真菌病早期、快速精準診斷行業的領先者
    丹娜生物公司以「技術即生命」的宗旨,力求不斷提高IFD的診斷技術,早日建立國家及行業標準,降低IF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成為全球真菌病早期精準診斷行業的領先者!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球每年有10億人受真菌感染性疾病影響,3.1億人受真菌感染;超過3000萬人受致死性真菌感染,而僅有2~3%的侵襲性真菌病患者能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http://www.gaffi.org)。
  • 接受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侵襲性真菌病的管理_騰訊新聞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發生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感染性併發症的風險較高,為患者帶來嚴重痛苦,延長治療時間。感染是血液系統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發生感染時常需中止化療。本文以近年來發布的指南為依據,總結接受化療或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患兒的侵襲性真菌感染(infectious mold infection, IMI)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 提高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能力建設,提升我國真菌病檢測能力
    我國進行新冠防控的同時,需要從醫療機構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覆蓋、微生物實驗室能力建設、普及和提高真菌檢測方法、加強臨床醫生與微生物實驗室檢測科室的合作對話機制等多維度攜手攻克我國目前面對的真菌感染檢測難題、以切實提高我國真菌感染檢測和治療水平,讓患者得到最及時的治療,拯救患者生命。
  • 侵襲性葡萄胎是什麼?一般有哪些症狀?此病的治療措施有哪些?
    侵襲性葡萄胎主要是由於營養不良,病毒感染導致的。2、侵襲性葡萄胎是怎麼引起的?卵巢功能障礙和卵子異常。此外,染色體出現異常也會引起,其他的因素也有多,例如種族,地理以及氣候環境等。免疫系統出現異常,也可能會導致患上此類疾病。侵襲性葡萄胎,又稱惡性葡萄胎,屬於惡性腫瘤的範疇。一般來說,良性包蟲病完全局限於子宮,病變細胞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
  • 血液病科普小知識
    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諸如: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遺傳、免疫、汙染等,都可以成為血液病發病的誘因或直接原因,由於這些原因很多是近幾十年現代工業的產物,從而使血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可以說,血液病是一種現代病。 3、什麼是貧血? 貧血不是病名,是症狀,是許多疾病的共同表現。
  • 五部門:逐步將更多兒童惡性腫瘤治療藥物納入醫保
    五部門:逐步將更多兒童惡性腫瘤治療藥物納入醫保 2019-08-02、惡性腫瘤醫療救治及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再生障礙性貧血、神經母細胞瘤等10個病種作為首批救治管理病種,同時要逐步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兒童血液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治療藥物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 1 6年版)
    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 1 6年版)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中國抗淋巴瘤聯盟一、定義LPL/WM是由小B淋巴細胞、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
  •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研究熱點_血液惡性腫瘤_治療_研究_醫脈通
    近年來,"發掘靶點——精準治療"的總體策略貫穿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新方法的研究,促成分子靶向治療
  • 黃曉軍:抗爭血液病,患者在心擔當在肩—新聞—科學網
    他翻閱書籍文獻,大膽鑽研嘗試,讓本已宣布無法治療的病人脫離了危險,直到現在,病人已經活了十多年。後來,黃曉軍的這種方法成了常規,改變了原本的治療觀念,將移植後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存率由30%提升到70%多。 「這可以說是小創新,那大創新呢?如果這個問題全中國或者是全世界都解決不了,而我把它做出來了,那我就創新了,這是大創新。」黃曉軍說。
  • 侵襲性小葉癌:症狀,亞型,診斷和治療
    侵襲性小葉癌(ILC)也可稱為「浸潤性小葉癌」。它影響了約 10 例診斷為浸潤性乳腺癌的人群中的 1 例。顧名思義,ILC 經常從其形成的乳腺(小葉)中擴散出來,並可侵犯和感染其他淋巴結。ILC 類似於其他侵入性乳腺癌,因為它可以容易地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