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來說,除了配合治療、控制病情以外,侵襲性真菌病(IFD)也是相當具有威脅性的挑戰。血液科腫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化療以及幹細胞移植的過程中,患者的免疫功能會遭受很大的打擊,導致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風險,因為該類患者的免疫功能較差,一旦發生IFD,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六版將於近日發布,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吳德沛教授表示,此次修訂第六版,源於實踐中的新發現,指南也應隨著臨床實際的變化而有變化;另外,國內醫學診斷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GM試驗、G試驗、PCR檢測,包括二代測序都在進步,給了臨床上很多提示;還有真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藥物濃度的監測,有些藥物相互作用,但由於個體代謝的差異、免疫學上的差異,所以做治療藥物濃度的監測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修訂的第六版指南非常好的反映了國內外最新的臨床治療的進展,把一些新的治療的背景下侵襲性真菌感染高危人群進行了重新定義。隨著治療水平的提高,應用新的靶向治療藥治療好了一個疾病,但是帶來的某些副作用增加了這部分患者真菌感染的風險,所以此次修訂就把這部分病人納入到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和治療標準的高危人群中。同時,結合中國實際的情況,與國際上最新的指南以及它們的診斷方式做了匹配,適當調整診斷的標準,根據中國的數據和實際情況,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亞太血液聯盟委員會主任黃曉軍教授表示,此次新版《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的發布主要有一下兩點意義:
第一,規範診療行為,使得診療水平能夠達到一定的同質化。簡單來說,因為指南是一個專家共識,讓普通的醫生或者基層的醫院在最快的速度達到和大部分專家接近的水平,提高診療水平。
第二,指南或者是共識裡面定義的一些概念,如同普通話的推廣一樣,有利於在全國的範圍內的研究工作,也有利於世界的交流。此次的第六版實際上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延續,是為了跟上時代的變化。任何一個學術領域都會有很多新的東西出現,及時更新是至關重要的。
減少因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死亡,提升免疫力至關重要
侵襲性真菌病(IFD)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根據全國多中心流調的數據,中國一般的化療患者確診真菌感染的比例為2%,化療患者因為併發症死亡的機率很低,只有1.5%。但如果確診為真菌感染,死亡率就高達11%。移植手術完成後因各種各樣的並病症死亡的患者總體比率佔15%左右,但一旦確定侵襲性真菌感染,病死率為30%,直接翻倍。從這幾個數字就可以感受到真菌感染的可怕之處。看似侵襲性真菌病的發生率不高,但它卻是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關於侵襲性真菌病的治療管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醫師,北京市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青年委員孫于謙教授表示,從預防到治療,是一個全鏈條的管理過程,因為一旦發生IFD以後,治療的費用代價還是非常大的。真正能夠確診的患者比例其實不高,能夠到確診層級的時候,治療目標就是讓IFD能夠得到徹底的治癒,儘量減少IFD相關的死亡。但是在實際臨床當中,大部分病人達不到確診的級別,從預防到有一定的IFD的證據,比如說低燒發熱的時候有經驗性治療到有一定力度會到診斷驅動治療,治療其實是進行了前移,希望儘可能減少IFD相關的死亡。
專家提醒,除了IFD還要警惕巨細胞病毒的感染
除了侵襲性真菌的感染問題,巨細胞病毒(CMV)的感染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巨細胞病毒也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非常常見的一個病毒性感染的併發症。一旦移植後感染巨細胞病毒,可導致嚴重的肺炎、呼吸衰竭,甚至要插管上呼吸機。除此之外,還可能引起巨細胞病毒的視網膜炎,導致一些病人會失明,視網膜脫離、出血;CMV巨細胞腦炎,腸炎等併發症都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致死率以及相當高的治療負擔。
目前,國內也已經有非常好的診療規範,區別於IFD,CMV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很好的預防性藥物。國際上,對高危人群,從開始階段就可以進行預防性用藥,降低CMV的激活,可以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及減輕藥物間互相作用產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