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侵襲性真菌病的管理_騰訊新聞

2021-01-15 騰訊網

作者:藍鯨曉虎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發生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感染性併發症的風險較高,為患者帶來嚴重痛苦,延長治療時間。感染是血液系統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發生感染時常需中止化療。本文以近年來發布的指南為依據,總結接受化療或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患兒的侵襲性真菌感染(infectious mold infection, IMI)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IMI的發生率

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進行的兩項納入超過10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1978~1982年期間,IFD的患病率為2.2%,2001~2005年增加到10.4%。麴黴菌屬(Aspergillusspp)是主要病原體,患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患者患IFD的風險最高。

1978~2005年間每年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發生率(縱坐標:侵襲性真菌感染例數/屍檢數量×100%,橫坐標:年份)

基於系統綜述,可根據IFD風險對兒童癌症患者和HSCT接受者進行分層:

IFD高風險患者(> 10%)為AML患者、復發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和同種異體移植受者;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或自體HSCT受者發生IFD的風險

在實體瘤、腦腫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IFD的發生率很低。

IMI的危險因素

惡性腫瘤: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復發性白血病、取決於治療方案和其他風險因素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亞組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

年齡較大*

長期和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10天且≤500個中性粒細胞/ l)

高劑量類固醇暴露*

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尤其是接受免疫抑制化合物時)

*無明確的界限

IMI的診斷

IMI的體徵和症狀通常是非特異性的,尤其是在感染的早期階段。使用廣譜抗生素後仍存在發熱可能是長期和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侵襲性黴菌感染的唯一症狀[持續>10天;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500/μl]。

由於早期開始抗真菌治療可能改善結局,因此需儘早證實或排除IFD。

診斷程序包括細菌培養、鏡檢和組織學檢查,兒童和成人之間無差異。在過去幾年中,已經開發了其他類型的檢測方法,如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在早期診斷IMI前景良好,但多數現有證據限於成年人群。

上述檢測工具可用於篩查IFD高風險的無症狀患者,或作為有症狀患者的診斷試驗[如接受了充分廣譜抗生素治療後仍持續發熱伴中性粒細胞減少、計算機斷層掃描(CT)顯示肺部浸潤的患兒]。

在兒科患者中用於早期檢測侵襲性黴菌感染的生物標誌物

影像學檢查對於診斷IFD也十分重要。成人研究表明,CT顯示肺結節尤其是伴有暈輪徵、空氣新月徵或空洞形成的結節是真菌性肺炎的典型CT結果。雖然這些表現典型,但非肺部真菌感染的特異性表現。一項回顧性分析證明,在不到10%的肺麴黴病兒童中可發現暈輪徵和新月徵。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的一項納入近180000例白血病患者回顧性隊列研究指出,在兒童中行CT吸收約50 mGy的累積劑量可能使白血病風險增加三倍,約60 mGy的劑量可能使腦癌風險增加三倍。

對於沒有定位體徵或症狀的患者,有一定證據支持不常規行鼻竇CT,因為長期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兒童的鼻竇成像異常可能無助於區分患有和未患有鼻竇IFD的兒童。然而,在出現眼周腫脹、發紅或壓痛等症狀時,必須進行鼻竇成像以排除IFD,尤其是毛黴菌病。

所有肺麴黴病患兒均應考慮進中樞神經系統(CNS)MRI檢查,因為相當大比例的肺麴黴病患者發生CNS感染,後者影響抗真菌藥的選擇和劑量。

對於存在肺部浸潤患兒,必須考慮侵入性診斷,包括BAL或活檢。BAL和肺活檢的所有標本均應進行抗原檢測和PCR以儘可能確定病原體,有助於針對性治療。

提示侵襲性黴菌感染體徵和症狀的患兒的診斷流程

抗真菌治療

藥物預防適用於IFD的自然發生率≥10%的高風險患者。因此,建議AML、復發性白血病、骨髓衰竭症候群及長期粒缺的患兒預防性使用真菌藥物。還建議對某些ALL患者(如有其他風險因素的患者,如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對allo-HSCT前後的兒童進行預防。

經驗性抗真菌治療是許多機構的常規治療手段,適用於使用抗生素但仍反覆發熱的持續、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10天,ANC≤500/ l)的患者。

對於影像學檢查示肺部浸潤和/或GM試驗陽性的患兒,可搶先啟動抗真菌治療。

目前兒科指南推薦廣譜唑類藥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以及脂質體兩性黴素B和棘白菌素類卡泊芬淨、米卡芬淨作為真菌感染的預防和治療選擇。

兒科抗真菌藥物匯總

參考文獻

1. Lehrnbecher T.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invasive mold 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or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19 Jul;17(7):489-499.

2. Lehrnbecher T, Frank C, Engels K, et al. Trends in the postmortem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J Infect. 2010;61:259–265.

3. Science M, Robinson PD, MacDonald T, et al. Guideline for primary antifungal prophylaxis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ancer 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4;61:393–400.

4. Lehrnbecher T, Robinson P, Fisher B, et al.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and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2017 update. J Clin Oncol. 2017;35:2082–2094.

5. Lehrnbecher T, Becker K, Groll AH. Current algorithms in fungal diagnosis in the immunocompromised host. Methods Mol Biol. 2017;1508:67–84.

6. Broenen E, Mavinkurve-Groothuis A, Kamphuis-van Ulzen K, et al. Screening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children with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Med Mycol Case Rep. 2014;4:8–11.

7. 林玳. 唑類抗真菌藥物引起的代謝性相互作用. 中國藥業, 2003, 12(12):78-79.

相關焦點

  • 侵襲性真菌病致化療患者死亡率上升 分級預防和診療是關鍵
    在如此難題的基礎上,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廣泛應用增加了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風險,而侵襲性真菌病讓腫瘤患者面臨著高致死率的風險。9月5日,2020年最新中國《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六次修訂版)》發布,新版針對流行病學、診斷、治療等方面均做出了修訂,其中對靶向治療藥物引起的侵襲性真菌感染高危人群重新進行了定義,並且制定了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和治療標準。
  •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
    侵襲性真菌病(IFD)多發於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血液病/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較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伴隨較高病死率。隨著標準劑量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展,IFD發生率呈現增高趨勢。而真菌預防及治療進展也使IFD流行病學特點發生變遷。
  • 承匠心·啟新章|血液病/惡性腫瘤侵襲性真菌病最新診療指南發布!
    承匠心·啟新章 | 血液病/惡性腫瘤侵襲性真菌病最新診療指南發布!近年來,惡性腫瘤的患病率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難題。在如此難題的基礎上,侵襲性真菌病讓腫瘤患者面臨著更大的威脅。侵襲性真菌病是指真菌侵入人體,在組織、器官或血液中生長、繁殖,並導致炎症反應及組織損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
  •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六版...
    血液科腫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化療以及幹細胞移植的過程中,患者的免疫功能會遭受很大的打擊,導致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風險,因為該類患者的免疫功能較差,一旦發生IFD,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減少因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死亡,提升免疫力至關重要侵襲性真菌病(IFD)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根據全國多中心流調的數據,中國一般的化療患者確診真菌感染的比例為2%,化療患者因為併發症死亡的機率很低,只有1.5%。但如果確診為真菌感染,死亡率就高達11%。
  • 甘肅省年齡最小神經母細胞瘤患兒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成功
    原標題:我省年齡最小神經母細胞瘤患兒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成功  中國甘肅網8月31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 劉曉芳)  近日,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成功救治一名年僅3歲的神經母細胞瘤患兒。
  •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預防及治療
    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經反覆討論,參照國外的一些標準和指南,對我國2013年版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進行了再次修訂,以下為修訂後的侵襲性真菌病的治療部分內容。•次-1,2次/d靜脈序貫口服);(2)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治療患者:泊沙康唑(200 mg/次,3次/d)、米卡芬淨(50 mg/d)、氟康唑(200~400 mg/d口服或靜脈點滴)、伊曲康唑(200
  • 中國最小再障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順利出倉
    &nbsp&nbsp&nbsp&nbsp中國最小再障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順利出倉&nbsp&nbsp&nbsp&nbsp6月16日,父親節即將來臨之際,重慶一名1歲3個月大的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接受其父親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順利出倉
  • 海南實施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實體腫瘤
    記者從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兒科海南分院、海南省兒童醫院)了解到,她是我省第一例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實體瘤的患兒,這也意味著該院的兒童血液腫瘤性疾病多學科診療模式取得新突破,填補了我省兒童腫瘤治療技術上的一項空白。在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的病房裡,記者見到了小雪,她正在安靜的看著動畫片,狀態恢復得不錯。
  • 新突破,遵醫附院完成省內最小地貧患兒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1月14日,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收到了這樣一面錦旗。當天,3歲的「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出院了,這是我省成功施行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年齡最小患兒,也是遵醫附院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零的突破,標誌著該院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患兒及家屬為醫護團隊送上錦旗表達謝意。患兒來自鳳岡縣農村,屬於精準貧困戶。
  • 省內最小WAS症候群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17日上午9時40分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遼寧省造血幹細胞移植醫學中心淨化倉門口,時隔26天,薛先生和愛人終於可以擁抱兒子茁茁了。出倉,意味著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這名5個月大的嬰兒,終於擺脫了罕見的家族遺傳病。
  • 白血病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後,今天順利出倉
    醫生就是用這份與真真HLA配型全相合的臍帶血聯合姐姐的外周血,為真真進行了移植治療。今天,經醫生診斷,姐姐的造血幹細胞已在真真體內健康生長,真真終於可以順利出倉。今年2月,一歲的真真突然臉色發白並伴隨發燒症狀。當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考慮到安全性,曲濤選擇在家為孩子調養,但病情持續近一個月未見好轉。
  • 協和醫院新造血幹細胞移植倉迎來首位出院患兒
    (湖北日報通訊員 陳有為 攝)湖北日報訊(通訊員聶文聞、陳有為、彭錦弦)8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兒科醫護人員為白血病患兒瑞瑞舉辦了一場出院儀式。經過50餘天的治療,瑞瑞目前造血功能恢復良好,符合出院標準。5月7日,協和醫院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病區(移植倉)正式投入使用。瑞瑞成為該移植倉首位出院的患兒。
  •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實體腫瘤 3歲女童重獲新生
    去年底,王先生了解到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治療該腫瘤有很大優勢,於是決定讓孩子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兒童血液腫瘤年發病率為每年100/100萬—130/100萬,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是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
  • ...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
    遺傳性疾病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提到「造血幹細胞移植」,人們往往想起的是白血病等,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適應證已經擴大到一些因遺傳問題發生的先天性罕見病
  • 臨沂首例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楊淑惠 臨沂報導近日,臨沂市人民醫院兒內科三病區傳出喜訊,首例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出倉,其白血病得到有效治療,患兒重獲新生。臨沂市人民醫院成為臨沂市第一家、山東省第二家獨立開展兒童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醫院,填補了臨沂市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上的一項空白,兒童血液病治療水平又上新臺階。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七年前,八歲的樂樂(化名)在臨沂市人民醫院被檢查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高危),經過三年正規、系統的化療後完成療程,骨髓持續完全緩解,順利停藥。
  • 首例實施自體造血 幹細胞移植患兒出倉
    首例實施自體造血 幹細胞移植患兒出倉本報6月19日訊(記者趙汶)18日,在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經過30天的無菌隔離,海南第一例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實體瘤的瓊海女童小雪順利出倉,填補了我省兒童腫瘤治療技術上的一項空白。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因此,對於難治性的IBD患者,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促進黏膜癒合和避免潛在的侵襲性手術至關重要。以幹細胞為基礎的療法以幹細胞為基礎的療法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正處在研發和臨床實驗階段。幹細胞的來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胚胎幹細胞又叫E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又稱為iPS細胞,其它類型的幹細胞包括造血幹細胞、體幹細胞等等。
  • 渡過重重難關,湖北最小造血幹細胞移植寶寶迎來生機
    為幫9個月大的小女娃贏取生機,武漢專家果斷選擇做造血幹細胞移植。5日,孩子度過生死關卡,平安出院回家。這是目前湖北省最小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案例。小女嬰患罕見病骨髓「罷工」,得移植幹細胞女娃名叫貝貝,家住漢口。
  • 骨髓造血幹細胞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骨髓移植(BMT),它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中,最早用於臨床,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移植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後,HLA抗原的發現是骨髓移植第二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 中國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治指南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結合更新的國內外臨床證據,並參考2013年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的《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四次修訂版)》、美國感染學會(IDSA)2016年《念珠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0年《隱球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08年《麴黴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4年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