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遵醫附院完成省內最小地貧患兒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2021-01-17 天眼新聞

「醫術精湛,華佗在世;醫德高尚,恩重如山。」

1月14日,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收到了這樣一面錦旗。當天,3歲的「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出院了,這是我省成功施行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年齡最小患兒,也是遵醫附院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零的突破,標誌著該院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患兒及家屬為醫護團隊送上錦旗表達謝意。

患兒來自鳳岡縣農村,屬於精準貧困戶。出生3個月就發現慢性溶血性貧血,到遵醫附院進行地貧基因檢查,確診為「重型地中海貧血」。彼時由於年齡太小,只能反覆輸血以延續生命。

「患兒每半月必須到醫院輸一次血,不然孩子就會出現乏力、頭昏、面色蒼白等症狀。」貴州省兒童醫院副院長、遵醫附院小兒內二科主任陳豔教授說,但是因為長期輸血,患兒鐵蛋白過高,又得去鐵治療。要想完全「脫貧」,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方法。

輸血及去鐵治療期間,考慮到患兒家庭經濟等,醫院特意為患兒減免了許多項目費用,並開通綠色通道,患兒隨時到醫院便可隨時輸血。

幸運的是,去年下半年,已滿3歲的患兒與其親姐姐配型成功,並且是全相合。患兒接受各項檢查,均符合手術指徵,於去年12月4日接受了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

「該移植術就是將患兒以前體內的免疫細胞全部打掉,再把姐姐的造血幹細胞輸進患兒體內,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陳豔教授說,由於患兒年齡太小,有些事不配合,加之器官發育不全,對藥的耐受能力有限,整個治療期間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慶幸的是,植入患兒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在9天後「發芽」了,17天長好了,21天後就順利出倉了,轉到了普通病房。

「通過檢測,嵌合率達到99.97%,只要超過95%,就說明造血幹細胞基本全部存活了。」遵醫附院小兒內二科主治醫師張相梅說,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難度大,在做移植前就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以保證該手術的順利進行。並且術後管理複雜,尤其對於14周歲以下的兒童來說,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需要全科醫護人員、多學科及家長的通力合作,以保障患兒手術及術後的順利恢復。

術後,患兒也沒有明顯的排異反應,並達到出院標準。為防止排異反應,患兒只需服用一年左右的抗排異藥物,就能正常生活學習了。

出院前,陳豔教授(右)看望患兒並送上玩具。

「我都是朝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一直在堅持,3年多的辛苦煎熬,現在終於緩過來了。」患兒母親熊女士說,非常感謝醫院醫護人員的付出和幫助,在得到最好治療的同時還減免了很多費用,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陳豔教授說,地中海貧血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屬於高發疾病,而且重型地中海貧血在我省發生率也不低,僅遵醫附院就有約150名重型地貧患者長期輸血治療。此次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成功施行,為貴州省重型地貧、難治復發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及實體瘤等疾病的患者開啟了生命的新的希望之門。

據了解,貴州省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團隊以何志旭教授為學科帶頭人,遵醫附院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貴州省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團隊在共同努力下,對幹細胞的研究,從填補貴州空白到與東部地區同步發展,不斷深入到國際幹細胞研究的分工與協作中。其「間充質幹細胞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利用」項目獲得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該團隊重點開展了圍產期間充質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了體外規模化分離、培養、儲存間充質幹細胞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得國家首批幹細胞臨床試驗基地資質,使我省幹細胞研究與應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遵醫附院兒童血液腫瘤科有十間移植倉,是全省最大的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

未來,該院將重點構建「立足貴州,輻射西南」的省級兒童醫學中心,全力推進貴州省兒童醫院建設,著力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提升醫院在全國兒科醫療系統中的先進地位,聚力打造「國內一流、省內領先」的現代化兒童醫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楊國軍

編輯高飛

編審陳玉祥

相關焦點

  • 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完成改造
    10月3日,經過6個月的改造建設,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交付使用。移植病區擴建完成後,該院的百級移植倉由2個增至5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條件和環境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與優化。投入使用後,預計每年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將由20例增至50多例,更多血液病患者,特別是重型地貧患兒能夠就近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並節約了醫療費用,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是目前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及難治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方法之一。血液內科於2005年啟動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工作,儘管當時條件十分艱難,血液內科仍克服困難,完成了相關技術準備、技術規範制定、質量控制體系建設。
  • 省內最小WAS症候群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17日上午9時40分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遼寧省造血幹細胞移植醫學中心淨化倉門口,時隔26天,薛先生和愛人終於可以擁抱兒子茁茁了。出倉,意味著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這名5個月大的嬰兒,終於擺脫了罕見的家族遺傳病。
  • 東莞14歲重型地貧患者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
    14歲的曉燕是一名重型地貧患者,就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她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並順利出倉。這一刻,曉燕自己和家人都苦等了13年。曉燕移植的成功,對李春富教授團隊救治的近4000名地貧患者裡可能是一小步,但對於因配型困難而遲遲得不到移植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次生與死的大進步。
  • 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區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首批骨髓移植患者順利出倉
    9月23日下午,2名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順利出院,該院醫護人員為患者送上鮮花,患者感激不已。據了解,這2位出院患者也是該院象湖院區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的首批幹細胞移植患者。「2名患者都是男性,分別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需要進行異基因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讓病情更好地得到控制。」
  • 中國最小再障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順利出倉
    &nbsp&nbsp&nbsp&nbsp中國最小再障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順利出倉&nbsp&nbsp&nbsp&nbsp6月16日,父親節即將來臨之際,重慶一名1歲3個月大的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接受其父親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順利出倉
  • 甘肅省年齡最小神經母細胞瘤患兒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成功
    原標題:我省年齡最小神經母細胞瘤患兒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成功  中國甘肅網8月31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 劉曉芳)  近日,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成功救治一名年僅3歲的神經母細胞瘤患兒。
  • 中國幹細胞集團海南博鰲附屬幹細胞醫院血液科迎來首批地貧患兒
    7月8日,中國幹細胞集團海南博鰲附屬幹細胞醫院暨海南省紅十字幹細胞醫院聯手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開設的兒童血液科正式開診,七名來自瓊海市的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在家長的陪護下,通過預約得到了國內知名血液病專家的精心診斷。
  • 第27屆世界地貧日:國內TCRαβ-T細胞清除移植治療地貧首獲成功
    眾多拿著錦旗表達感謝的患兒家屬中,曉燕的母親格外引人關注,曉燕五一假期前夕剛剛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並順利出倉。14歲的曉燕,靠輸血祛鐵維持生活已有13年了,她做夢都想有一天能夠擺脫每兩周的往返醫院的輸血,她的母親更加感慨十多年來家裡在孩子治病與輸血祛鐵方面花費了近百萬,卻得不到治癒的痛苦。
  • ...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
    遺傳性疾病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提到「造血幹細胞移植」,人們往往想起的是白血病等,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適應證已經擴大到一些因遺傳問題發生的先天性罕見病
  • 直播|最安全的移植——TCRαβ⁺T細胞清除造血幹細胞移植
    南方春富血液病研究所李春富教授於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完成了一場造血幹細胞移植術,這是國內TCRαβ⁺T細胞清除移植治療地貧首次成功。TCRαβ⁺T細胞清除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指:通過有選擇的剔除不利細胞,保留有益細胞,提升移植效果。這項開拓性研究表明,TCRαβ⁺T細胞清除移植安全性好,GVHD和感染導致死亡少,這尤其適合良性病(如地貧,再生障礙性貧血,免疫缺陷病等)。
  • 方建培:大膽進行臍帶血移植破除患兒死亡魔咒
    擅長兒童血液病、腫瘤、骨髓移植的診治。曾作為主要技術骨幹成功完成國內首例臍帶血移植治療兒童地中海貧血(以下簡稱「地貧」),國際首例無關供體臍帶血移植治療地貧,國內首例新生兒未「動員」外周血混合臍帶血移植等等,更有不少白血病兒童在他手中重獲新生。
  • 皖北地區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院
    9月23日上午,皖北地區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順利出院。出院患者樊女士:「我在移植過程中一切順利,我再次向蚌埠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醫生和其他的醫護人員表示感謝。」正在說話的這位就是皖北地區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她告訴記者, 2019年7月份,她突然感到身體有些不適。
  • 協和醫院新造血幹細胞移植倉迎來首位出院患兒
    (湖北日報通訊員 陳有為 攝)湖北日報訊(通訊員聶文聞、陳有為、彭錦弦)8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兒科醫護人員為白血病患兒瑞瑞舉辦了一場出院儀式。經過50餘天的治療,瑞瑞目前造血功能恢復良好,符合出院標準。5月7日,協和醫院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病區(移植倉)正式投入使用。瑞瑞成為該移植倉首位出院的患兒。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1996年有別的科研團隊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合併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時發現,其對白血病產生治療作用的同時,明顯改善了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症狀,從而開啟了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IBD的一個新方法。造血幹細胞(HSCs)移植治療IBD的機制主要是幹細胞移植可以起到免疫調節作用,幹細胞移植可以清除胸腺中同種異體和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清除外周性自體、異基因反應性T淋巴細胞;誘導調節性T淋巴細胞的一個免疫耐受;調節自身以及異體反應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耐受;同時大劑量免疫製劑有對原有免疫系統的一個清除作用。
  • 一年完成100例骨髓移植手術
    本報記者羅歡 攝影報導    近日,記者從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獲悉,貴州省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醫院血液科)2017年成功完成了親緣、非親緣、半相合等造血幹細胞移植突破100例,移植成功率達到了98%以上,移植患者3年生存率及移植成功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 渡過重重難關,湖北最小造血幹細胞移植寶寶迎來生機
    為幫9個月大的小女娃贏取生機,武漢專家果斷選擇做造血幹細胞移植。5日,孩子度過生死關卡,平安出院回家。這是目前湖北省最小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案例。小女嬰患罕見病骨髓「罷工」,得移植幹細胞女娃名叫貝貝,家住漢口。
  • 新方案治療神經母細胞瘤,助6歲患兒重獲生機
    面對剛滿6歲的患兒,面對家屬的殷切希望,下一步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呢?擺在醫生和家屬的面前的,還有一種治療手段還未嘗試,就是造血幹細胞移植。方建培教授告訴記者,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當前國際上治療惡性血液腫瘤病的重要方法,自體移植的移植相關併發症少、移植風險低,但移植後復發機率高;而異基因移植後復發率低,兩種移植方式的總體生存率大致相近。
  • 首兒所完成首例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
    今天,在首都兒科研究所血液內科的無菌層流倉內,3歲的小女孩琪琪(化名)在媽媽的陪護下,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她正在靜靜等待著新移植的造血幹細胞重新「生長」。這也是首兒所完成的首例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為儘量減少琪琪的輸血次數、減少等待時間,得知供者同意捐獻的消息後,為琪琪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工作就緊鑼密鼓地進行了。首兒所血液內科主任劉嶸組織移植醫師多次討論,制定了適合琪琪的無關供者預處理方案,計劃在10月12日為她進行造血幹細胞回輸。國慶節前夕,琪琪住進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倉,開始移植前預處理。
  • 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地貧」發病率最高 貧困患兒可申請地貧...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防治地貧,認知先行」,旨在倡導全社會行動起來,聚焦地貧防治。南方省份歷來為我國地貧高發地,其中尤以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發病率最高。國家衛健委於今日(8日)在福建等10個省(區、市)開展「世界地貧日」主題宣傳活動,並在福建、廣西、海南、貴州4省(區)組織實施地貧救助項目,為0—14歲(含)貧困患兒提供3000—10000元醫療費用補助,減輕患病家庭就醫負擔。
  • 她出生就帶著使命,中信湘雅醫院用創新移植技術助她救親哥
    科普:造血幹細胞移植可分為骨髓移植、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和臍血幹細胞移植。其中,臍帶血是指胎兒娩出斷臍後最短時間從臍靜脈中採集的血液,有免疫原性低、對配型要求低、取用方便等優勢。通過輔助生殖與植入前診斷技術選擇生育HLA基因型匹配的健康孩子,採集其臍帶血為患者提供造血幹細胞治療,為這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行方案。而此次移植的最終成功,也為這一方案提供了最有力的現實依據。「通過β地貧病例,我們搭建了輔助生殖與臍血幹細胞製備、幹細胞移植治療等多學科合作平臺,為尋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家庭提供了一個更有效和可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