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術精湛,華佗在世;醫德高尚,恩重如山。」
1月14日,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收到了這樣一面錦旗。當天,3歲的「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出院了,這是我省成功施行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年齡最小患兒,也是遵醫附院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零的突破,標誌著該院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患兒及家屬為醫護團隊送上錦旗表達謝意。
患兒來自鳳岡縣農村,屬於精準貧困戶。出生3個月就發現慢性溶血性貧血,到遵醫附院進行地貧基因檢查,確診為「重型地中海貧血」。彼時由於年齡太小,只能反覆輸血以延續生命。
「患兒每半月必須到醫院輸一次血,不然孩子就會出現乏力、頭昏、面色蒼白等症狀。」貴州省兒童醫院副院長、遵醫附院小兒內二科主任陳豔教授說,但是因為長期輸血,患兒鐵蛋白過高,又得去鐵治療。要想完全「脫貧」,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方法。
輸血及去鐵治療期間,考慮到患兒家庭經濟等,醫院特意為患兒減免了許多項目費用,並開通綠色通道,患兒隨時到醫院便可隨時輸血。
幸運的是,去年下半年,已滿3歲的患兒與其親姐姐配型成功,並且是全相合。患兒接受各項檢查,均符合手術指徵,於去年12月4日接受了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
「該移植術就是將患兒以前體內的免疫細胞全部打掉,再把姐姐的造血幹細胞輸進患兒體內,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陳豔教授說,由於患兒年齡太小,有些事不配合,加之器官發育不全,對藥的耐受能力有限,整個治療期間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慶幸的是,植入患兒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在9天後「發芽」了,17天長好了,21天後就順利出倉了,轉到了普通病房。
「通過檢測,嵌合率達到99.97%,只要超過95%,就說明造血幹細胞基本全部存活了。」遵醫附院小兒內二科主治醫師張相梅說,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難度大,在做移植前就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以保證該手術的順利進行。並且術後管理複雜,尤其對於14周歲以下的兒童來說,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需要全科醫護人員、多學科及家長的通力合作,以保障患兒手術及術後的順利恢復。
術後,患兒也沒有明顯的排異反應,並達到出院標準。為防止排異反應,患兒只需服用一年左右的抗排異藥物,就能正常生活學習了。
出院前,陳豔教授(右)看望患兒並送上玩具。
「我都是朝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一直在堅持,3年多的辛苦煎熬,現在終於緩過來了。」患兒母親熊女士說,非常感謝醫院醫護人員的付出和幫助,在得到最好治療的同時還減免了很多費用,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陳豔教授說,地中海貧血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屬於高發疾病,而且重型地中海貧血在我省發生率也不低,僅遵醫附院就有約150名重型地貧患者長期輸血治療。此次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成功施行,為貴州省重型地貧、難治復發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及實體瘤等疾病的患者開啟了生命的新的希望之門。
據了解,貴州省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團隊以何志旭教授為學科帶頭人,遵醫附院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貴州省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團隊在共同努力下,對幹細胞的研究,從填補貴州空白到與東部地區同步發展,不斷深入到國際幹細胞研究的分工與協作中。其「間充質幹細胞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利用」項目獲得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該團隊重點開展了圍產期間充質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了體外規模化分離、培養、儲存間充質幹細胞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得國家首批幹細胞臨床試驗基地資質,使我省幹細胞研究與應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遵醫附院兒童血液腫瘤科有十間移植倉,是全省最大的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
未來,該院將重點構建「立足貴州,輻射西南」的省級兒童醫學中心,全力推進貴州省兒童醫院建設,著力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提升醫院在全國兒科醫療系統中的先進地位,聚力打造「國內一流、省內領先」的現代化兒童醫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楊國軍
編輯高飛
編審陳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