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寧寧(化名)今年6歲,三年前,剛上幼兒園的她被診斷患上一種惡性兒科腫瘤——神經母細胞瘤。在當地醫院化療9個月後,醫院宣布「治療失敗」。幾番輾轉,父母帶著小寧寧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10月15日,記者從該院了解到,該院兒科血液腫瘤專科專家團隊採用了新方案來治療這種難治復發性神經母細胞瘤,成功為寧寧進行了臍帶血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後一個半月,寧寧順利出院,目前病情穩定。該專家團隊表示,採用異基因臍帶血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患者康復快、排斥反應少,免疫功能重建良好,有望為克服神經母細胞瘤目前的治療困境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相當多的病人來我們血液腫瘤科診斷時已是腫瘤晚期,因為神經母細胞瘤有個非常大的特點——遊走性,即轉移速度快,通常兩周到四周的時間一轉眼就從II期變為IV期。」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主任、兒科血液專科主任方建培教授介紹,神經母細胞瘤在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中佔第四位,死亡率卻是第一位。據估計,我國每年新發病例約3000人,1歲以上患者惡性程度高,診斷時多數病例到了腫瘤晚期,預後極差,70%晚期病人在常規化療後復發。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IV期患者3年無病生存率約為30%,是兒童惡性腫瘤的「癌中之王」。
2016年1月,寧寧因反覆腹痛一個多月住院,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IV期」,經過9個療程的化療後,她的腹部仍有一個250px×125px大小的腫瘤。寧寧的父母不甘心就這麼放棄,帶著她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腫瘤專科,由專科主任黎陽教授團隊進一步治療。
「在進行大量的前期實驗研究和全國多中心協作臨床研究後,我們採用在原有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三氧化二砷聯合化療方案。」黎陽教授介紹,由他們牽頭的「三氧化二砷聯合化療治療4/M期神經母細胞瘤」的全國多中心協作組的初步結果顯示,接受含砷劑化療方案治療的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在誘導治療結束後的客觀緩解率較傳統化療顯著提高約20%。
果然,寧寧經過上述方案的治療有效控制了病情進展。經過多種綜合的手段治療後,由於腫瘤包繞血管和重要臟器,寧寧腹部仍有部分無法切除的殘留腫瘤及多處腫大的淋巴結,但檢查顯示腫瘤活性已被抑制,腫瘤標記物也轉為正常。
不過,醫生們始終沒有放鬆警惕,因為寧寧體內殘留的病灶仍是個將來復發的隱患。面對剛滿6歲的患兒,面對家屬的殷切希望,下一步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呢?擺在醫生和家屬的面前的,還有一種治療手段還未嘗試,就是造血幹細胞移植。
方建培教授告訴記者,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當前國際上治療惡性血液腫瘤病的重要方法,自體移植的移植相關併發症少、移植風險低,但移植後復發機率高;而異基因移植後復發率低,兩種移植方式的總體生存率大致相近。「考慮到寧寧腹部仍有無法切除的殘餘腫瘤及多處腫大的淋巴結,病程中存在骨髓轉移,以及經過多次化療後大概率存在自體骨髓幹細胞造血重建功能衰竭,容易導致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及復發。反覆討論後,我們決定選用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為寧寧進行鞏固治療。」
通過移植前HLA配型,寧寧很幸運地在廣東省臍血庫找到了非血緣無關供體的10/10HLA全相合的臍帶血。方教授告訴記者,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相對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具有移植後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低的優勢,且其移植後免疫重建比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具有更強的移植物抗腫瘤效應,對進一步清除小寧寧體內的殘留腫瘤更有益處,成本也較低。「寧寧體重較輕,一份臍血提供的幹細胞就夠了,成本大約兩萬塊。」
但是,目前國外常用於神經母細胞瘤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預處理藥物「馬法蘭」在國內尚未批准上市而無法獲得,如何制定在國內具有可行性、能有效殺滅腫瘤細胞且毒副作用小的移植預處理方案成為又一大難題。
經查閱大量文獻及多位專家反覆討論,結合20餘年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經驗,團隊創新地制定了「氟達拉濱+環磷醯胺+白舒非+拓撲替康」預處理方案。2019年3月8日,他們成功為小寧寧實施了異基因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並克服了移植過程中出現的感染、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等一系列併發症。
移植後20天無關供體的臍帶血幹細胞完全植入,轉出層流倉,移植後一個半月,寧寧順利出院。移植後半年多,寧寧目前複查多項指標均顯示無關供體造血幹細胞及免疫細胞完全植入,病情穩定。
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內僅少數頂尖醫院開展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神經母細胞瘤。「此例患兒移植成功,為國內無法獲得『馬法蘭』以及患兒本身不適宜實施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限制下進行兒童高危難治性神經母細胞瘤的移植鞏固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案。」黎陽教授說道。(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雷愛俠、通訊員汪源)
[ 責編:李伯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