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

2021-01-09 叨客豐

一個兩歲的孩子來門診反覆看病,症狀就是煩躁和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經過多個專科的會診才發現孩子患了神經母細胞瘤。

什麼是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為交感神經系統由不成熟的細胞生成的惡性腫瘤,為五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神經母細胞瘤的部位為腎上腺(腎臟頂部的一個三角形的結構)。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其他部位如腹腔、胸腔、頸部或脊柱周圍。

神經母細胞瘤的症狀

神經母細胞瘤的症狀在每個患兒身上都有所不同,取決於它發生的部位。

腹腔:肚子疼、肚子摸著有個不疼的包塊、便秘或腹瀉。

胸腔:喘息、胸疼、眼皮下垂、瞳孔不一樣大。

其他部位:皮下腫物、眼球凸出、眼周圍瘀斑、背疼、發燒、體重下降、骨頭疼等等。

五歲以下的孩子如有以上症狀要馬上就醫。

目前該病的病因不明,但有一定的家族性。會出現相關的合併症,如向遠處轉移,壓迫脊髓等等。

診斷及預後

對於該病的診斷,病史及醫生的查體很重要。其他檢查包括尿和血的檢查,如查兒茶酚胺的水平。影像檢查如X光、超聲、CT、間碘苄胺掃描、核磁及取組織活檢等等。

診斷了神經母細胞瘤還要進行分期,分期越高預後越不好。治療依腫瘤的部位及分期等因素進行手術治療、化療、放療或結合治療。

預後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分期、年齡及對治療的反應等等。低危孩子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95%,高危的為40-50%。

相關焦點

  • 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最惡性!
    <br>   療效最佳—— 腎母細胞瘤  天天今年5歲。在一次洗澡中,奶奶無意中發現孩子的腹部鼓起來一小塊。爸爸忙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天天患的是腎母細胞瘤。不過,醫生還說,腎母細胞瘤的治療效果是所有兒童惡性腫瘤中最好的。
  • 兒童腫瘤之「五最」 神經母細胞瘤罪惡性
    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主任 閆傑   療效最佳—— 腎母細胞瘤  天天今年5歲。在一次洗澡中,奶奶無意中發現孩子的腹部鼓起來一小塊。爸爸忙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天天患的是腎母細胞瘤。不過,醫生還說,腎母細胞瘤的治療效果是所有兒童惡性腫瘤中最好的。  腎母細胞瘤是最常見兒童腹部腫瘤。腫瘤生長快,常見症狀為快速增大的向一側肋部突出的腹部包塊,有的患兒有血尿、高血壓等症狀。大部分患兒可首先進行手術治療,病理分型、分期和手術後的化療方案的選擇對治療和預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晚期腎母細胞瘤治癒率也可以達到90%。
  • 神經母細胞瘤的表現有哪些
    顧名思義,這種瘤是長在神經系統的,不過,成年人不用擔心,因為這種疾病只發生在兒童身上,而且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更容易發生,一般在2歲以下就要注意這種疾病的預防。那神經母細胞瘤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好像身邊得這樣疾病得孩子不是很多,但是,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些知識,認識一下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屬於神經內分泌性腫瘤,可以起源於交感神經系統的任意神經脊部位。而最容易出現的部位就是腎上腺,當然但也可以發生在頸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神經組織。而且這種瘤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這種細胞瘤可自發性地從未分化的惡性腫瘤退變為完全良性腫瘤。
  • 水滴籌幫助身患神經母細胞瘤兒童家庭,愛心接力重燃生的希望
    很多人對於神經母細胞瘤不是很了解,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腫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腫瘤。公開信息顯示,有將近一半的神經母細胞瘤發生在2歲以內的嬰幼兒。兒童腫瘤中,約6%-10%為神經母細胞瘤,其死亡率佔到兒童腫瘤的15%。也正是因此,神經母細胞瘤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神經母細胞瘤以胚胎性腫瘤為主,多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來自河南的小禹(化名)就是其中一個。
  •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唐鎖勤教授:高危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實體瘤,佔所有兒童腫瘤的8-10%,大概8000個活產嬰兒中有1例。神經母細胞瘤的發病率,在我國尚沒有明確的調查。據美國統計,15歲以下每年發病率為100萬兒童中有9.8個,根據這個發病率估算,我國每年有3000例神經母細胞瘤患兒。
  • 兒童惡性腫瘤 3歲5歲是高發期 建議每年做一次體檢
    早期治癒率可達七成 最好每年都帶孩子做體檢新華社圖  記者 黎靜  3歲的男孩鑫鑫(化名)肚子鼓得如皮球大,父母帶他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竟然患了神經母細胞瘤,腫瘤有
  • 自體臍帶血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等疾病優勢顯著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惡性腫瘤的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14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中,惡性腫瘤已排名第二。在所有兒童腫瘤中,白血病患者最為多見,佔總數的40%,除此之外,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的神經母細胞瘤,以及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偏高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時刻威脅著孩子們的生命健康。
  • 「兒童癌王」神經母細胞瘤新藥獲批,無進展生存期達2年
    近日,美國FDA加速批准Naxitamab(商品名:Danyelza),聯合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用於治療1歲及以上的、復發性或難治性高危骨/骨髓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和成年患者,這些患者在之前的治療中表現出部分緩解、輕微緩解或疾病穩定。
  • 3歲男童確診兩種癌症頑強求生,患神經母細胞瘤還有救嗎?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此病多侵犯幼童,超過九成診斷於 5 歲之前,很少於 10 歲後發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也是兒童特有的腫瘤。 神經母細胞瘤的癌細胞由胚胎時期的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s)癌化而成。然而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癌化過程?
  • 神經母細胞瘤:您需要了解的事|母細胞瘤|兒童癌症|神經|症狀|因素|...
    什麼是神經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實體癌性腫瘤,始於交感神經系統的早期神經細胞。這種類型的腫瘤通常見於腹部,但也可能位於頸部、胸部和/或骨盆。大多數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是在5歲之前被診斷出來的。 神經母細胞瘤的症狀是什麼?
  • 智能MRI掃描,識別兒童高危神經母細胞瘤又快又準
    現在,倫敦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已證明,這種非侵入性掃描技術有望識別出患有高危型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兒童腫瘤之一,大多數患兒不到5歲。然而,它的存活率也是最低的,尤其是高危型,是最難治癒的兒童癌症之一。」 對於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更有效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相信T1映射掃描可改善精準醫學在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及潛在癌症患者中的應用。
  • 三歲半確診惡性腫瘤,5歲孩子想實現50個願望,還來得及嗎?
    一、三歲半確診神經母細胞瘤 5歲的牟熠,有著一雙清澈、愛笑的眼睛,與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他也喜歡圍繞在父母身邊,安靜地玩著奧特曼,再吃上一顆甜甜的糖果,笑臉盈盈地叫著「爸爸」「媽媽」。 然而,這些簡單的幸福卻成了他生命裡最「奢求」的時光。
  • 惡性腫瘤成兒童死亡第二大原因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高麗 發自天津 惡性腫瘤,很多人以為只與成人有關係,然而「它」已經成為導致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意外死亡。近日,2019年中國兒童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協作組研討會在天津召開。
  • 7歲遺腹女與奶奶相依為命 被查出神經母細胞瘤
    可這個月,醫院一紙診斷重新將這個家推向深淵:媛媛得了神經母細胞瘤。媛媛想活下去,張金英不能再失去任何親人。而至少30萬元的費用對於月收入2千元的張金英而言,是天文數字。4月10日左右,張金英帶孫女到泉州市第一醫院看病,不久,醫院確診,媛媛得的是神經母細胞瘤,而且肚子裡的腫瘤已經有十多釐米。
  • 神經母細胞瘤能治嗎?
    核心提示:神經母細胞瘤能治嗎?這是一個兒童身上常見的腫瘤,主要的起源是來自腎上腺,也可能會來自腎上腺以外的交感神經的其他部分。神經母細胞瘤能治嗎?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神經母細胞瘤能治嗎?
  • 這些兒童惡性腫瘤,都能用臍帶血治療
    中新網山東濟南10月29日電(徐秀婷)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各種惡性腫瘤頻發,兒童的生命更是受到巨大的威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惡性腫瘤已成為15歲以下兒童的第二大殺手,死亡人數僅次於意外事故。   近年來,我國兒童腫瘤發病率以每年2。
  • 六安3歲娃患神經母細胞瘤 發病率僅十萬分之一
    12月18日,在市區天盈星城小區裡,記者見到了三歲的小馨怡和她的家人。今年5月份,小馨怡被確診患上神經母細胞瘤,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前期的手術醫療費用已經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很多錢。下一步,只能打算把家裡的房子給賣了。」小馨怡的母親鮑忠娟看起來非常憔悴,她告訴記者,再過一段時間,小馨怡就要去做幹細胞移植手術,費用高達30萬元。
  • 王源「源基金」啟動新項目 救助神經母細胞瘤兒童
    2017年12月1日,由王源和陳礪志共同發起的源公益專項基金(以下簡稱「源基金」)宣布第二個救助項目「救助神經母細胞瘤兒童項目」正式確定,公益救助對象為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兩周歲以下兒童。據悉,該項目目前已經實行第一例「三胞胎」的救助。
  • 排名前五的兒童惡性腫瘤 都能用臍帶血治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惡性腫瘤已成為15歲以下兒童的第二大殺手,死亡人數僅次於意外事故。近年來,我國兒童腫瘤發病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其中血液及免疫系統惡性腫瘤更是成為嚴重威脅兒童生命健康的首要因素。
  • 發病率排第四的神經母細胞瘤,被臍帶血「絕殺」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科最常見的外周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在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中佔第四位,1歲以上患者惡性程度高,診斷時多數病例到了腫瘤晚期,預後極差,七成晚期病人在常規化療後復發。 治療神經母細胞瘤,有沒有新方法? 這個6歲患兒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