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科最常見的外周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在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中佔第四位,1歲以上患者惡性程度高,診斷時多數病例到了腫瘤晚期,預後極差,七成晚期病人在常規化療後復發。
治療神經母細胞瘤,有沒有新方法?
這個6歲患兒給你答案!
今年6歲的小寧寧(化名),在2016年1月,因為反覆腹痛1月多到廣西的當地醫院住院,後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IV期」,經過9個療程的化療後,小寧寧的腹部仍有一個10cm×5cm大小的腫瘤。2016年10月小寧寧一家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腫瘤專科就診。
「砒霜」治療後仍有復發隱患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腫瘤專科的專家團隊為小寧寧制定了新型治療方案:俗稱「砒霜」的三氧化二砷聯合化療。
化療後,小寧寧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小寧寧腹部仍有部分無法切除的殘留腫瘤及多處腫大的淋巴結,這些病灶均是病情復發的隱患,危機還在小寧寧身邊潛伏。
治療新思路,臍帶血力挽狂瀾
考慮到小寧寧腹部仍有病灶,專家團隊認為可以嘗試利用造血幹細胞移植進行治療。
但因小寧寧病程中存在骨髓轉移,並且經過多次化療後,其身體大概率存在自體骨髓幹細胞造血重建功能衰竭,容易導致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及復發。經過兒科血液腫瘤與造血幹細胞移植專科團隊的討論,決定選用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為小寧寧進行鞏固治療。
今年3月,專家團隊為小寧寧進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後一個半月,小寧寧順利出院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血液專科副主任黃科介紹,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小寧寧康復快、排斥反應少,免疫功能也夠良好重建,目前複查多項指標均顯示病情穩定。
(移植後20天,患兒從移植倉轉至普通病房。院方提供)
臍帶血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的原理?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紮並離斷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臨床應用已有30年的歷史。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主任方建培介紹,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相對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具有移植後排斥反應發生率低的優勢,並且比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具有更強的移植物抗腫瘤效應,對進一步清除小寧寧體內的殘留腫瘤更有益處。
臍帶血的用處還有什麼?
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範》(2017年版)》,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治療技術現已應用於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多發性骨髓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等11大類疾病的治療。
除了惡性腫瘤和惡性血液疾病,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也是治癒許多非惡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臍帶血的臨床應用更是從傳統的移植領域拓展到了再生醫學領域,涉及腦癱、自閉症、缺血性腦卒中、腦損傷、糖尿病等病種。未來,臍帶血的應用前景將會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