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幫助身患神經母細胞瘤兒童家庭,愛心接力重燃生的希望

2020-11-30 手機鳳凰網

很多人對於神經母細胞瘤不是很了解,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腫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腫瘤。公開信息顯示,有將近一半的神經母細胞瘤發生在2歲以內的嬰幼兒。兒童腫瘤中,約6%-10%為神經母細胞瘤,其死亡率佔到兒童腫瘤的15%。也正是因此,神經母細胞瘤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

神經母細胞瘤以胚胎性腫瘤為主,多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來自河南的小禹(化名)就是其中一個。

小禹2018年出生於平頂山。外人看來,他的家庭並不是那麼「普通」,因為媽媽趙燕燕是一名小兒麻痺症患者,她左腿比右腿短5公分,不能長時間站著,也幾乎不能幹重活。幸運的是,燕燕遇到了真心相愛的伴侶宋曉冬,他們很快結婚,並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小禹就是他們的小兒子。

但幸運並沒有繼續眷顧他們。2019年,小禹身體出現異樣到醫院檢查,病理結果顯示,「孩子患上了縱隔惡性腫瘤,就是神經母細胞瘤。」

才一歲多的小禹自此開始了痛苦的治療。骨穿、腰穿、抽血、輸液……第一次化療結束後,小禹原本就不多的頭髮掉光了,因為不能吃飯,胖乎乎的孩子日漸消瘦,為了方便輸液,醫生還在他體內植入一根長效針。

小禹媽媽的朋友圈

懷抱著孩子能早日康復的希望,他們積極配合著治療。今年3月,醫生卻向他們宣布了一個有些沉重的結果:「第一次手術不徹底,需要再做一次手術。」因鄭州的醫院不具備手術條件,他們需要到北京就醫。

小禹的病情惡化很快,治療已是迫在眉睫,但醫生說,之後的手術加治療保守估計也要30萬,難倒了收入本就不高的夫妻倆。多年前,燕燕的小兒麻痺症本來有機會治癒,但因為手術錢意外丟了,沒辦法才放棄了治療。他們不願同樣的悲劇再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多方籌措資金未果,宋曉冬走投無路之下,通過水滴籌發起求助,籌集到數萬元時,因治療急需,宋曉冬提前結束了籌款。考慮到小禹手術還需要大量費用,在水滴籌平臺的協調下,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為小禹在水滴公益慈善募捐,並很快獲得一萬多位愛心人士的幫助,為他們籌集到超過19萬治療金,小禹有了到北京治療的希望。

500多公裡外的山西,思思(化名)一家也經歷著同樣的折磨。思思與小禹是同齡人,都出生在2018年的秋天,都生活在典型的農村家庭。

思思的父親叫王建強,和一家人租住在農房,平時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女兒呱呱墜地,新生命的到來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歡樂,可幸福的生活並未持續太久。

2019年5月,家人發現思思右脖頸突然長出一個硬硬的腫物,且高燒不止。聽聞消息,正在外打工的王建強馬不停蹄地趕回家,趕忙帶著孩子到當地市醫院檢查,拍片顯示孩子胸部有腫瘤。醫生建議他們再去省醫院做檢查。最終,在山西省兒童醫院,思思被確診為惡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4期。

為了讓孩子儘快得到救治,王建強當天就為女兒辦理了住院,並辭掉了工作和妻子日夜陪護在床邊。剛開始住院的幾天,妻子整日以淚洗面,王建強夜裡也難以入眠,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起來看一眼,怕孩子餓了要吃奶,怕孩子疼得忍不住哭……但最怕的還是,一覺醒來孩子沒了。

2019年6月,思思開始了第一期化療。化療副作用強烈,孩子幾乎每天都要吐十幾次,吃不下東西,還伴隨著高燒、拉稀等,原本圓潤的小臉日益消瘦。而隨著治療的推進,思思的病情逐漸穩定,醫生判斷「希望很大」。但是,孩子的病想要治好,保守估計需要50萬元……這讓王建強再次陷入絕望。

前期的檢查和治療已經把積蓄花得差不多了,王建強還需要照顧年老患病、孑然一身的大伯,錢每天只出不進。他把值錢的家當都賣了給孩子換藥費,家中的老人也把親戚借了個遍。思思病情稍好的時候,王建強就到醫院附近的倉庫幹體力活,稍微補貼點家用。他知道,靠自己湊出治療費無異是天方夜譚。在兩難的境地下,他想到了通過水滴籌求助。他在求助頁面上寫道:「面對這一切病痛我們的寶寶很堅強,看著她天真無邪的笑容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

思思的病情很快引起了眾多愛心網友的關注,源源不斷的幫助向她湧來。很快,9000多位好心人伸出援手,為思思籌集到超過20萬元醫療費。目前,這筆錢已經用於孩子的治療。

在水滴籌,因「兒童腫瘤之王」來尋求幫助、獲得幫助的家庭不是個例。他們每個人的故事不同,渴望拯救孩子的心情卻是相通的。

事實上,神經母細胞瘤雖然令家長們談之色變,但並非絕症,接受正規治療後,神經性母細胞瘤的患者不僅能平安健康地長大,結婚生子的也不少見。對於不少患兒家庭來說,病魔也許不是最大的障礙,巨額的治療費用才是。

為更好地幫助沒錢治療的大病患兒家庭,水滴籌啟動月度小善日,多次聚焦兒童大病救助,集中平臺資源,幫助最需要幫助的求助用戶;水滴公益發起1年為1000名大病患兒籌集1億元的「鯨魚寶貝計劃」,僅用6個月就完成了救助目標。公開數據顯示,水滴公益平臺已為0-18歲求助患兒籌集善款超過1.47億元,近484萬愛心網友參與,1795個患兒家庭從中受益。

據了解,水滴籌已成功幫助很多大病家庭,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重見生命曙光,正是這一份大愛,才能讓大病患者重獲生的希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絕望中找到希望 水滴籌為神經母細胞瘤小患者籌集愛心款
    以水滴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個人大病求助平臺的出現,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水滴籌的出現,成為很多困難大病家庭的「救星」,在家庭成員患上大病,求助無門後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水滴籌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患病家庭的困難,從而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這些患病家庭。
  • 女孩患上「神經母細胞瘤」,高額醫療費使其陷入困境
    受訪者 供圖    來自陽春4歲半的小姑娘洪夢瑩,突髮腳痛後,被意外查出患上了一種叫「神經母細胞瘤」的疾病。醫生介紹,這種病往往因為剛開始無症狀導致就診晚,而小夢瑩的病情已經到了晚期,急需進行化療,治療初期的費用在30萬元左右。看著受病痛折磨的寶貝女兒,面對如天文數字般的治療費,小夢瑩爸媽的心都碎了。「砸鍋賣鐵,也要救孩子!」小夢瑩的爸爸洪作萬堅定地說。
  • 王源「源基金」啟動新項目 救助神經母細胞瘤兒童
    2017年12月1日,由王源和陳礪志共同發起的源公益專項基金(以下簡稱「源基金」)宣布第二個救助項目「救助神經母細胞瘤兒童項目」正式確定,公益救助對象為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兩周歲以下兒童。據悉,該項目目前已經實行第一例「三胞胎」的救助。
  • 不滿兩歲女童患「神經母細胞瘤」 企盼愛心救助
    近日,益陽人袁創新在紅網論壇發帖——《一歲九個月神經母細胞瘤四期,小彩倪救助》,詳述了女兒的病情,希望藉助媒體的力量獲得愛心人士的幫助。    一歲多妮妮檢出神經母細胞瘤四期    袁創新說,如果沒有那張診斷書,他們一家還過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15歲的大女兒上高中,聰明又懂事。
  • 台州3歲兒童患神經母細胞瘤 公益眾籌發力愛心捐助逾170萬元
    家裡大人這才發現不對勁,連夜驅車趕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就診。2015年8月10日,洛洛縱膈處,即肺的後面、右邊鎖骨的下方,被檢查出一個2×3釐米大小的腫瘤,並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晚期。  於是,3歲的洛洛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治療。
  • 4歲女兒患神經母細胞瘤,術後一年又得白血病,我們已經債臺高築……
    4歲女兒患神經母細胞瘤,術後一年又得白血病,我們已經債臺高築…… 2020-04-17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最惡性!
    核心提示:神經母細胞瘤之所以被稱為「兒童癌症之王」,是因為這種腫瘤在過去療效極差,而且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交感神經系統,多發於腎上腺或腹膜後,位置很深,早期不易發現。而這種腫瘤惡性度高,進展快,易發生骨髓、骨及器官轉移。
  • 南充4歲可愛女童患上神經母細胞瘤
    祝琳娜患重病前的照片(蔡小豔供圖)「我的女兒病重,眾多的愛心人士都在幫助孩子,並鼓勵我們,我們希望通過《南充晚報》 這個平臺表達對這些好心人的感謝。」3月27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病床上, 來自蓬安縣平頭鄉的四歲小女孩祝琳娜在和愛心人士網上進行視頻聊天時如是說。 這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還不知道, 她患的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 而她父母和醫院的護士阿姨都對她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告訴她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今年2月份以來, 祝琳娜的母親蔡小豔發現孩子總喜歡讓大人抱她。
  • 近萬愛心網友通過水滴籌平臺 幫助6歲白血病患兒對抗病魔
    在惡性腫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高居前十,在兒童以及35歲以下成人死亡率居首位。無數人聞白色變,而對於白血病患者家庭來說抗擊白血病的艱辛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王女士一家來自安徽宿州碭山縣,王女士和丈夫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已經18歲在上大學,浩浩6歲,是他倆重組家庭後生的孩子。雖然一家四口的生活僅靠丈夫一個人在工地幫人拉水泥、沙子來支撐,日子儘管清貧卻平淡而幸福。
  • 兒童腫瘤之「五最」 神經母細胞瘤罪惡性
    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主任 閆傑   療效最佳—— 腎母細胞瘤  天天今年5歲。在一次洗澡中,奶奶無意中發現孩子的腹部鼓起來一小塊。爸爸忙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天天患的是腎母細胞瘤。不過,醫生還說,腎母細胞瘤的治療效果是所有兒童惡性腫瘤中最好的。  腎母細胞瘤是最常見兒童腹部腫瘤。腫瘤生長快,常見症狀為快速增大的向一側肋部突出的腹部包塊,有的患兒有血尿、高血壓等症狀。大部分患兒可首先進行手術治療,病理分型、分期和手術後的化療方案的選擇對治療和預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晚期腎母細胞瘤治癒率也可以達到90%。
  • 7歲遺腹女與奶奶相依為命 被查出神經母細胞瘤
    今年本該充滿希望,媛媛有了戶口,要上小學了。可這個月,醫院一紙診斷重新將這個家推向深淵:媛媛得了神經母細胞瘤。媛媛想活下去,張金英不能再失去任何親人。而至少30萬元的費用對於月收入2千元的張金英而言,是天文數字。
  • 花季女孩突患腦瘤,水滴籌助力為生命護航
    在大病花費成了生命延續的「噩夢」時,網絡大病籌款平臺的出現給他們帶來了希望與光明。作為國內領先的網絡大病籌款平臺,在水滴籌平臺,有3.5億愛心人士支持了平臺上的大病救助項目,他們幫助支持數百萬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籌得超過370億元的醫療救助款,共計產生超過11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來自貴州省天柱縣藍田鎮的晨晨一家人便是被水滴籌愛心人士改變命運的家庭之一。
  •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唐鎖勤教授:高危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實體瘤,佔所有兒童腫瘤的8-10%,大概8000個活產嬰兒中有1例。神經母細胞瘤的發病率,在我國尚沒有明確的調查。據美國統計,15歲以下每年發病率為100萬兒童中有9.8個,根據這個發病率估算,我國每年有3000例神經母細胞瘤患兒。
  • 神經母細胞瘤:您需要了解的事|母細胞瘤|兒童癌症|神經|症狀|因素|...
    什麼是神經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實體癌性腫瘤,始於交感神經系統的早期神經細胞。這種類型的腫瘤通常見於腹部,但也可能位於頸部、胸部和/或骨盆。大多數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是在5歲之前被診斷出來的。 神經母細胞瘤的症狀是什麼?
  • 智能MRI掃描,識別兒童高危神經母細胞瘤又快又準
    日前,一項由英國癌症兒童基金會、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和Rosetrees基金會資助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用於心臟病患者的智能核磁共振(MRI)技術,可幫助識別高侵襲性的兒童癌症,並可對靶向治療的效果提供早期預測。
  • 「兒童癌王」神經母細胞瘤新藥獲批,無進展生存期達2年
    好醫友介紹,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時期的較常見的實體瘤之一,是威脅兒童生命的主要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大腦外部的神經系統中。神經母細胞瘤的臨床行為具有高度變異性,有些腫瘤易於治療,但大多數腫瘤具有很強的侵襲性,惡性程度高,治療難度較大,也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根據國際神經母細胞瘤分期系統(INSS)的分期標準,神經母細胞瘤共分為1、2、3、4和4S期。一歲後確診的4或4S期患者均被歸類為高危類別,腫瘤細胞已轉移到體內其他部位,如骨骼或骨髓。
  • 神經母細胞瘤的表現有哪些
    好像身邊得這樣疾病得孩子不是很多,但是,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些知識,認識一下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屬於神經內分泌性腫瘤,可以起源於交感神經系統的任意神經脊部位。而最容易出現的部位就是腎上腺,當然但也可以發生在頸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神經組織。而且這種瘤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這種細胞瘤可自發性地從未分化的惡性腫瘤退變為完全良性腫瘤。
  • Science:揭示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惡化和消退的分子機制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周圍神經系統腫瘤(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是一種最常見的兒童腫瘤類型,雖然其中一些腫瘤會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自行消失,比如神經母細胞瘤,但其它腫瘤即使經過強化治療也會繼續生長。
  • 六歲女童患神經母細胞瘤 家人盼治癒良方
    乖乖家人的求助帖  紅網嶽塘站3月13日訊(分站記者 田望舒)神經母細胞瘤這種病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陌生  郝奕婷小名「乖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郝利強在廣州從事幕牆設計工作,母親姜牡丹是一名家庭主婦。在乖乖五歲時,被確診為「右側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打破這個原本平靜溫馨的家庭。  因「腿疼」查出腫瘤  3月12日上午,記者在嶽塘區湖湘西路的家中,見到了乖乖和她的母親姜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