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周圍神經系統腫瘤(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是一種最常見的兒童腫瘤類型,雖然其中一些腫瘤會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自行消失,比如神經母細胞瘤,但其它腫瘤即使經過強化治療也會繼續生長。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科隆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不同腫瘤亞型和其預後背後的特殊遺傳因子,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臨床醫生準確預測患者疾病的臨床進展過程,並對患者採取合適的療法進行治療。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研究者Johannes Schulte博士表示,本文研究結果或能提供一種新方法來對不同的神經母細胞瘤表型進行分類,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成功解析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遺傳代碼;文章中,研究人員鑑別出了RAS和p53癌症信號轉導通路的突變,這兩種通路發生改變與患者不良預後直接相關;此外,研究者還發現,有些攜帶突變的患者還會發生腫瘤的自行消退,只有將這些癌症信號轉導通路的遺傳數據與負責維持端粒長度機制的信息相結合,研究人員才能夠深入理解產生不同神經母細胞瘤亞型的機制,同時也有望幫助開發改善患者治療的精準化療法。
端粒在人類細胞中扮演著分子時鐘的角色,在大多數細胞中,端粒都會隨著細胞分裂的次數而縮短,一旦達到臨界長度,細胞就會收到停止分裂的信號,從而導致細胞生長停止或細胞死亡發生;然而,幹細胞或大部分癌細胞都擁有端粒維護機制,其能確保端粒長度保持在臨界長度以上,從而有效地讓細胞長生不老。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這些端粒維持機制存在的話,神經母細胞瘤就會展現出惡性生長的趨勢,而且上述癌症信號通路發生額外突變的患者,往往預後表現較差;考慮到當前療法並不能有效治療大部分癌症患者,因此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個體化療法來對患者進行治療。有意思的是,在那些不存在端粒維護機制的患者機體中,癌症信號通路的突變往往對患者的預後並沒有影響,很多患者甚至不經過治療都會出現腫瘤的自發消退,而另一些人的治療效果則非常好,而且減少治療方案的副作用或許就會變得可行。
最後研究者Schulte表示,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端粒維護機制的激活或許在惡性腫瘤的發生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研究結果或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新型個體化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未來研究者所開發的新型療法有望阻斷癌症的信號通路以及端粒維護機制。(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Sandra Ackermann, Maria Cartolano, Barbara Hero, et al. A mechanistic classification of clinical phenotypes in neuroblastoma. Science, 2018; 362 (6419): 1165 DOI: 10.1126/science.aat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