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骨髓移植(BMT),它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中,最早用於臨床,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移植技術。
20世紀70年代以後,HLA抗原的發現是骨髓移植第二個劃時代的裡程碑。1978年Thomas報導,10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13例長期生存下來。1972年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IBMTR)成立,目前庫存450萬例;1975年歐洲骨髓移植小組(EBMTG)正式成立,目前庫存370萬例。中科博生。
我國於1992年成立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即中華骨髓庫),2002年初,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制定並下發了《關於加強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及分庫建設的通知》,標誌著中華骨髓庫正式全面重新啟動。目前,中華骨髓庫庫存資料有30 000例,資源不足、捐贈者流動性大、資金不足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骨髓庫的建設和發展。尋求企業和民間的支援,建立省、市級骨髓庫,研發高質量、低價位的國產配型試劑等將推動中華骨髓庫事業順利發展。中科博生。
骨髓是一種含有造血幹/祖細胞和構成造血微環境的各類基質細胞的移植物,這些天然合理的組成,不僅有利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存活,並能促進長久、穩定的造血和免疫重建,因而,BMT是理想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由於麻醉和抽取大量骨髓給供者帶來的痛苦和可能造成的併發症,及有時因操作不當而人為地減少幹/祖細胞數量、移植後造血恢復較慢、GVHD的發生率較高等問題的存在促使人們不斷尋找更合適的移植物。中科博生。
外周血中含有極少量的造血幹細胞,且成熟T細胞的含量大,使其作為HSCT的來源一直被視為「禁區」,所以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PBSCT)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20世紀80年代早期,人們發現,在正常狀態下人外周血循環中存在較少的造血幹細胞,而接受大劑量化療的患者在恢復期和(或)使用造血生長因子後,外周血中可採集到大量的造血幹細胞,並發現經動員的外周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有著相似的特性,即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移植後能完全持久地重建宿主的造血和免疫功能。造血細胞因子及血細胞分離機的廣泛應用,使得將骨髓中的造血幹/祖細胞動員進入外周血循環並進行分離濃縮成為可能;同時,PBSCT在臨床的成功應用,顯示了其與BMT相比,具有造血恢復快、急性排斥少而輕等優勢,從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中科博生。
自首例PBSCT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成功以來(Kessinger et al. 1989),PBSCT已經成為臨床應用和研究的熱點。除了某些技術環節為PBSCT所特有以外,BMT和PBSCT在治療原理、移植程序等許多方面有著相似之處。
中科博生期待大家一起探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