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造血幹細胞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_鄭大中科博生

2020-12-04 前沿的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骨髓移植(BMT),它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中,最早用於臨床,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移植技術。

20世紀70年代以後,HLA抗原的發現是骨髓移植第二個劃時代的裡程碑。1978年Thomas報導,10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13例長期生存下來。1972年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IBMTR)成立,目前庫存450萬例;1975年歐洲骨髓移植小組(EBMTG)正式成立,目前庫存370萬例。中科博生。

我國於1992年成立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即中華骨髓庫),2002年初,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制定並下發了《關於加強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及分庫建設的通知》,標誌著中華骨髓庫正式全面重新啟動。目前,中華骨髓庫庫存資料有30 000例,資源不足、捐贈者流動性大、資金不足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骨髓庫的建設和發展。尋求企業和民間的支援,建立省、市級骨髓庫,研發高質量、低價位的國產配型試劑等將推動中華骨髓庫事業順利發展。中科博生。

骨髓是一種含有造血幹/祖細胞和構成造血微環境的各類基質細胞的移植物,這些天然合理的組成,不僅有利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存活,並能促進長久、穩定的造血和免疫重建,因而,BMT是理想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由於麻醉和抽取大量骨髓給供者帶來的痛苦和可能造成的併發症,及有時因操作不當而人為地減少幹/祖細胞數量、移植後造血恢復較慢、GVHD的發生率較高等問題的存在促使人們不斷尋找更合適的移植物。中科博生。

外周血中含有極少量的造血幹細胞,且成熟T細胞的含量大,使其作為HSCT的來源一直被視為「禁區」,所以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PBSCT)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20世紀80年代早期,人們發現,在正常狀態下人外周血循環中存在較少的造血幹細胞,而接受大劑量化療的患者在恢復期和(或)使用造血生長因子後,外周血中可採集到大量的造血幹細胞,並發現經動員的外周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有著相似的特性,即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移植後能完全持久地重建宿主的造血和免疫功能。造血細胞因子及血細胞分離機的廣泛應用,使得將骨髓中的造血幹/祖細胞動員進入外周血循環並進行分離濃縮成為可能;同時,PBSCT在臨床的成功應用,顯示了其與BMT相比,具有造血恢復快、急性排斥少而輕等優勢,從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中科博生。

自首例PBSCT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成功以來(Kessinger et al. 1989),PBSCT已經成為臨床應用和研究的熱點。除了某些技術環節為PBSCT所特有以外,BMT和PBSCT在治療原理、移植程序等許多方面有著相似之處。

中科博生期待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相關焦點

  • 造血幹細胞移植三大方式:骨髓、外周血、臍帶血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8日訊(記者 李春雨)「骨髓、外周血、臍帶血,這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等系統所需造血幹細胞的三種來源,而存下臍帶血,就是一種保障,平時看起來沒什麼用,到關鍵時刻就是救命的藥。」近日,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
  • 【健康教育】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流程
    檢驗後,中華骨髓庫將把您的所有相關資料錄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計算機資料庫中。等待配型、配型成功:等待有配型完全相同的患者,此間要經常與省級分庫經常保持聯繫。這一段時間應該是幾年至幾十年,其中很少人能實現捐獻的願望。對志願者進行再動員: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會在中華骨髓庫申請造血幹細胞配型檢索。如果志願者與患者配型合適,中華骨髓庫將對志願者進行再動員工作。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即中華骨髓庫)為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提供了尋找HLA配型相合的供者的平臺。造血幹細胞採集的三個途徑根據造血幹細胞採集途徑不同可分為三種: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 造血幹細胞髓系分化潛能調控的分子機制_鄭大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研究表明, 造血幹細胞通過調節自我更新和分化來維持造血系統的穩態。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由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小龍研究組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郭帆研究組合作完成。中科博生。在劉小龍研究員和郭帆研究員的指導下,博士後陳旭峰等的研究工作揭示轉錄中介體亞基Med23在造血幹細胞髓系分化潛能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
  • 臍帶血、骨髓、外周血是造血幹細胞僅有的三大來源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紮斷離後殘留在臍帶和胎盤中的血液。近年來,臍帶血作為造血幹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世界臍帶血日也由此誕生。 2017年11月15日,由「Save the Cord Foundation」組織和主辦的首個世界臍帶血日在美國誕生
  •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
    1957 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多納爾·託瑪斯發現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體內,可以治療造血功能障礙。這一技術的發現,使多納爾·託瑪斯本人榮獲了諾貝爾獎。 這一技術很快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並已成為根治白血病等病的主要手段。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為人類戰勝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什麼是造血幹細胞?
  • 河南幹細胞_新生兒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的發現_鄭大中科博生
    1984年Boyee等發現人臍帶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並預言臍帶血將是臨床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一個新來源。1988年10月,法國巴黎聖路易醫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合作,首次進行白細胞抗原( HLA)相合的同胞間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CBSCT),成功地救治了一名Fancomi貧血患兒,開創了人類造血幹細胞移植的(HSCT)的又一新紀元。
  • 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
    圖說:謝毅教授和小高合照1996年,一名26歲的上海年輕人與一位11歲的杭州小患者配型成功。同年8月,在中國第一家紅十字醫院——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施行了我國第一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20多年來,累計已有265萬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實現捐獻8000餘例。
  • 巴基斯坦患者在上海接受外周血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5)
    新華社照片,上海,2018年4月25日巴基斯坦患者在上海接受外周血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4月25日,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緩緩注入無菌層流艙內的塔信身體中,塔信的妻子和孩子在探視走廊和他通話。當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南院血液科的無菌層流艙內,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患者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除了使用來自他兄長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外,患者還同時注入了一份來自中國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
  • 優品薈生物造血幹細胞移植臨床應用醫學知識
    造血幹細胞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臍帶血移植。2、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應用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重建患者已被各種原因摧毀的骨髓或原已衰竭的骨髓。也就是說用超大劑量的化學藥物和放射照射,徹底摧毀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的骨髓,使它創造血細胞的能力等於零,然後輸入其他健康人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重建造血的過程。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因供者容易接受,目前在各移植中心移植病人當中佔大部分。
  • 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完成改造
    10月3日,經過6個月的改造建設,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交付使用。移植病區擴建完成後,該院的百級移植倉由2個增至5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條件和環境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與優化。投入使用後,預計每年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將由20例增至50多例,更多血液病患者,特別是重型地貧患兒能夠就近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並節約了醫療費用,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是目前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及難治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方法之一。血液內科於2005年啟動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工作,儘管當時條件十分艱難,血液內科仍克服困難,完成了相關技術準備、技術規範制定、質量控制體系建設。
  • 造血幹細胞捐獻方法
    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l-2 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採集造血幹細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物
    造血幹細胞的來源造血幹細胞存在於成年人的骨髓中,特別是在骨盆、股骨和胸骨中。它們也存在於臍帶血和少量的外周血中。2.1 骨髓造血幹細胞(HSCs)是一種骨髓來源的多能幹細胞。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幹細胞通過外科手術,從兩個髂骨後嵴分次採集。骨髓中每10萬個細胞中約有1個是長期造血幹細胞(LT-HSC)。2.2 外周血大部分造血幹細胞來源於骨髓,少量的幹細胞和祖細胞在血液中循環。
  • 其他來源的成體幹細胞模型的建立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ESC是生物體內全能幹細胞,它可分化為多種幹細胞。雖然目前還不了解FSC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確切時相。或許可以這樣認為∶成體幹細胞是特殊發育階段的 ESC。肌肉乾細胞和成骨幹細胞等,通常來源於更原始的多能幹細胞。
  • 都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什麼最後結果卻相差這麼多?
    同樣都是造血幹細胞,同樣都是移植救命,可是過程、結果卻大不相同。臍帶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方便?它和骨髓、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有什麼不同?臍帶血是什麼?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紮並離斷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過去都是被當作醫療廢物扔掉。近幾十年的醫學實踐證明,臍帶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體造血和免疫系統的造血幹細胞,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多種疾病。臍帶血和骨髓、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有什麼不同?
  • 科普:當白血病遇上造血幹細胞移植
    不治之症、巨額的治療費用、骨髓穿刺、骨髓移植,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標籤,與白血病如影隨行。但實際上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標籤早已名不符實,卻還讓很多人對白血病存在持續的誤解,甚至還有人耽誤了疾病的及時治療。去年底,成都電視臺《健康·生活》欄目特邀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針對這些問題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 名詞解釋: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臍帶血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上個世紀開始應用於惡性血液病、實體瘤以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有效臨床治療手段。造血幹細胞來源於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三個部位,均可用於臨床移植,其中臍帶血是由新生兒臍帶扎斷後所採集的胎盤血。國外對於臍帶血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早,國內對臍帶血的研究興起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建設臍血庫的目的,就是進行臍帶血的採集、處理和保存,供臨床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王憬惺|中國醫學科學院|...
    據王憬惺介紹,臍帶血的應用與未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造血幹細胞移植方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範(2017年版)》,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現已應用於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淋巴瘤等11大類疾病的治療,且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已經成熟。
  • 造血幹細胞可拯救地貧患者?「骨髓」捐獻,真的沒有那麼可怕
    而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由於血紅蛋白數量不夠,時刻需要血紅蛋白的補充,造成極度輸血依賴,並且必須做幹細胞移植才有可能得到治癒。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俗稱的骨髓移植,由於大多數人對於骨髓移植的誤解和恐懼,導致如今骨髓庫供應不足,也有捐獻者在配型成功之後悔捐,讓很多地貧患者再次失去救助的希望。那麼,骨髓移植就是要抽取骨髓嗎?
  • 肌肉乾細胞的檢測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肌肉乾細胞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檢測。(1)根據形態和分化特點檢測肌肉衛星細胞以紡慘形為主,相互之間以細絲拉網,與成纖維細胞有較大差別。成纖維細胞形態扁平、多突起,胞質極其豐富。中科博生。(2)根據標記分子檢測傳統方法檢測結蛋白(desmin),但不能排除肌組織塊中血管平消肌的汙染。檢測橫紋肌肌動蛋白可對衛星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平滑肌細胞進行區分。衛星細胞能合成骨骼肌特異的磷酸肌酸激酶CK-MM亞型,且含有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及其前體蛋白等收縮蛋白,可通過生物化學或免疫化學方法來檢測衛星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