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

2020-12-04 新民晚報

圖說:謝毅教授和小高合照

1996年,一名26歲的上海年輕人與一位11歲的杭州小患者配型成功。同年8月,在中國第一家紅十字醫院——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施行了我國第一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20多年來,累計已有265萬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實現捐獻8000餘例。

圖說:醫院現在的設備

26歲上海人救11歲男生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是通過體外循環的方式採集供者血液裡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給患者以挽救其生命。華山醫院是中國骨髓移植南方片牽頭單位,血液科李佩副主任醫師在臨床工作20多年來,經手了數百例造血幹細胞採集工作,在這血脈相連的故事背後,是她和同事默默守護著捐獻者的健康、澆灌著珍貴的「生命種子」。

1992年3月,「中華骨髓庫」籌建,上海在國內首批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宣傳徵募工作。1996年,11歲的小高患上了白血病,跑遍各大醫院,無計可施,父母帶著他來到上海,尋求「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最難的是找到匹配的造血幹細胞,而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中,只有萬分之一的配對成功率。小高十分幸運,在中華骨髓庫報名登記的1000多份志願者資料中,發現了一個人類白細胞抗原全相合的人!

1996年8月,小高幸運地接受了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時任華山醫院副院長、血液科主任的謝毅教授完成。那時,李佩還是一名剛來血液科工作的年輕姑娘,參與了採集、檢測、移植的全過程,十分有感觸。她說,此前採用的是骨髓移植,要在供髓者的髂骨上多點打洞抽取骨髓液。華山醫院採用更為先進的方法,即從捐獻者的外周血中直接分離所需的「母」細胞,輸入患者體內。

小高移植後康復,後來還考上大學,找到工作。

圖說:李佩醫生(右)在工作中

採集工作的「幕後英雄」

這些年,李佩見證了數百位志願者實現救人的願望,也見證了上海市紅十字造血幹細胞捐贈事業的發展歷程。從志願者同意捐獻的那一刻起,李佩就要全程跟進。早年,她帶著志願者做檢查。「醫院還沒有建立體檢中心,所有的檢查分散在各科室、各樓層。一圈兜下來,少說也要半天。」李佩回憶道。

結果出來後,李佩負責審核,簡單的「通過」二字,包含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要為等待移植的患者負責,也要為奉獻愛心的供者負責,絕對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此後,她把供者收進病房,打3-5天的動員劑,為供者介紹採集流程、注意事項等,最後完成採集。另一頭,等候的患者清髓待捐。

在病房裡,她對待志願者如親人,確保沒有一個提問被冷落,沒有一聲呼喚被忽略。李佩說,比起技術層面的工作,解釋和交流是她更主要的任務。「幾乎所有人都是首次捐獻,難免緊張不安,我們要安撫他,同時也在流程和服務上,盡最大可能的讓供者們感到安心。」

上海目前有兩家定點醫院採集造血幹細胞,華山和市一。有時在市一醫院發生捐獻者動搖或者家屬阻礙,李佩也會作為「加油團」成員趕過去,幫助做好解釋工作。有一次,一名在上海讀書的女大學生完成高配,完成動員即將開始採集時,病房裡衝進了一大群家屬,堅決不同意捐獻。不管李佩怎麼解釋、勸說,就是沒用。在捐獻全程,捐獻者有權在任一步「叫停」,但是在病人已清髓送入移植倉時「叫停」,李佩還是感到了無奈和失落。最終,病人沒有等到最合適的「生命種子」,只能採用了備選方案移植。「能實現高配猶如中彩票,可以救人一命,又對身體無害,我們也希望促成捐獻。」

這些年,李佩最大的感觸就是,越來越多人慢慢消除了誤解,採集也已成為常態化工作。現在,爽快同意捐獻的志願者佔據多數,家人從顧慮到支持,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

上海創造多個「全國第一」

20多年來,在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徵途上,申城一直走在全國的最前列。1999年,全國首家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俱樂部在滬成立;2001年,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唐錚實現了向外省市提供造血幹細胞的「第一例」;2005年2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學生(現為華山醫院超聲醫學科醫生)陳莉成為迄今為止年齡最小的捐獻者,當時年僅18歲。實際上,從陳莉開始,已經有5位華山醫院醫務人員成功捐獻了造血幹細胞;2006年至今,485位華山人的標本在華山醫院集體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還有很多年輕的華山人在大學期間就已入庫了。

2015年,申城又創新開展了造血幹細胞捐獻微信入庫報名工作,通過微信報名獲取口腔拭子採集樣本,免去了抽血和路途奔波,為全國開展非血液採集入庫的工作先行先試。同時,保護患者和捐獻者的救助體系也越來越完善。2010年,上海制定 《上海市紅十字會救助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實施方案》,有效地緩解了患者 (家庭)的經濟負擔,進一步體現紅十字人道、博愛的精神。上海還建立造血幹細胞跨國轉運綠色通道,簡化了涉外捐獻移植進程,從而為造血幹細胞高效、快捷跨國轉運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上海累計在庫志願者超過16萬人,實現了444例捐獻,向德國、美國、義大利、韓國、日本以及香港、臺灣地區捐獻20例。捐獻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是上海這座有溫度的城市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奉獻者。「造血幹細胞捐獻無損健康,希望18-45歲健康青年共同參與捐獻工作。」工作生活中,李佩總是這樣告訴親朋好友和患者。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延伸閱讀】

最年輕的捐獻者也在上海實現捐獻

陳莉是華山醫院超聲醫學科醫生,在2005年寒假,剛滿18周歲的她就捐獻造血幹細胞,成為年齡最小的捐獻者。

2004年初,她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念大一,和幾個同學一起報名入庫。2004年底,紅十字會打來電話,她和一個住在金山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當時跟我同去的幾個同學都說我運氣太好了!爸爸媽媽沒有反對,於是在大二那年寒假,順利完成了捐獻。

「住院期間,當時華山醫院血液科大名鼎鼎的謝毅教授還專門來看我,我就更放心了。」陳莉說,若干年後的一次俱樂部活動中,她還見到了幫助過的患者,比她大4歲,兩人緊緊抱在一起。她說,那次捐獻,讓她認識了許多有愛的志願者,也讓她的人生充滿愛和希望。

相關焦點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1956年,託馬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幹細胞移植手術。託馬斯也由此成為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奠基人。日前,一名來自湖北襄陽的高三男生張文馳,犧牲了緊張的高考複習時間,前往北京為一名福建籍的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到底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疼不疼?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 浦東可以採集造血幹細胞了!仁濟醫院完成浦東首例
    快和小布一起來看看吧7月2日,35歲的史女士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幹細胞採集,成為該院完成的首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這也是浦東地區首例、上海第497例造血幹細胞採集。這不僅標誌著該院血液科具備進行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捐獻採集的資質,還意味著上海的血液系統腫瘤患者可直接通過該院向中華骨髓庫遞交造血幹細胞配型申請,配型成功後,可在該院獲得非血緣關係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長的生存期。
  • 骨髓造血幹細胞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骨髓移植(BMT),它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中,最早用於臨床,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移植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後,HLA抗原的發現是骨髓移植第二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 造血幹細胞移植三大方式:骨髓、外周血、臍帶血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8日訊(記者 李春雨)「骨髓、外周血、臍帶血,這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等系統所需造血幹細胞的三種來源,而存下臍帶血,就是一種保障,平時看起來沒什麼用,到關鍵時刻就是救命的藥。」近日,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
  • 我省首例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出
    說這句話時,夏曉雯正躺在病床上捐獻造血幹細胞,一旁的採集機快速地運轉著,紅色的血液通過管路一點一滴地匯聚成一袋淡紅色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昨日11時許,夏曉雯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順利完成了我省首例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獻。
  • 捐獻造血幹細胞這些常識你必須知道!
    熱點一:什麼是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來源於骨髓,是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一類細胞。它可以經血流遷移到外周血液循環中,不會因獻血和捐獻造血幹細胞而損壞造血功能。熱點二: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
  • 廣東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000例!捐獻總數全國第一
    12月23日,25歲的志願者黃慶良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捐獻造血幹細胞,救助一位年僅3歲的血液病患兒。據介紹,此例捐獻標誌著廣東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總數在全國率先突破1000例。記者從廣東省紅十字會獲悉,截至目前,我省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容量達117512人份,累計捐獻造血幹細胞1000例,捐獻總數及庫容使用率均居全國第一。
  • 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有影響嗎?
    人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 視頻|從第1例到100例 重慶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獻為何用了17年?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羅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4日22時05分訊(記者 劉豔)今(24)日,在中華骨髓庫重慶分庫定點採集移植醫院——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鄭傑(化名)躺在床上接受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採集,他將捐獻一份滿懷愛心的「生命種子」,並於當天下午送往江蘇某醫院,為一名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 疫情後江蘇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完成
    據了解,陸科錦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江蘇省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目前,我國兒童白血病(15歲以下)發病率約為4~5/10萬,每年有18歲以下新發患兒1.5萬人左右,每例療程平均為2~3年,每年在治總人數約4.5萬人。其中,骨髓移植成為治癒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 原來,廣東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是他!
    為促進造血幹細胞大量增生並釋放到外周血中,捐獻者需於採集前4天到醫院每天接受皮下注射動員劑。12月19日晚上10點半,剛下晚班的黃慶良,從工作的餐廳趕到醫院開始注射動員劑,並準時進行採集外周血造血幹細胞。 12月23日上午,經過3個小時的採集,飽含著愛心和祝福的「生命種子」由專人送到患兒所在醫院,移植入患兒體內,點燃患兒生命的希望。
  • 2021年甘肅省首例造血幹細胞成功捐獻
    2021年我省首例造血幹細胞成功捐獻每日甘肅網1月15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1月14日,我省第41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王秀鵬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成功完成捐獻。甘肅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專職副會長任進全、省衛生健康委有關領導親切慰問了捐獻者,並為其頒發了捐獻造血幹細胞榮譽證書和省紅十字會博愛金獎。王秀鵬,是我省民樂縣基層衛生院的一名臨床醫生,2015年在就讀甘肅中醫藥大學期間積極加入到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行列中。
  • 捐獻造血幹細胞,肥東的他用愛點亮了生命之光!
    而造血幹細胞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歸巢(即定向遷移至造血組織器官)潛能。造血幹細胞來源於紅骨髓,可以經血流遷移到外周血液循環中,不會因獻血和捐獻造血幹細胞而損壞造血功能。
  • 奉獻愛心 點燃生命火種——造血幹細胞捐獻倡議書
    奉獻愛心 點燃生命火種縣衛生健康局、縣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倡議書我國每年有400多萬患者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僅白血病而言,全國每年新增4萬餘人,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上期盼著、等待著,許多病人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幹細胞
  • 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到底有無損害?
    2009年,嘉興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許棟正在捐獻中 本報資料圖片  專業指導嘉興市紅十字會 牛紅梅 嘉興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醫師 郭曉珺  28歲的年輕父親、大橋鎮人丁春元日前不幸罹患白血病,其妹妹在淘寶網上開設店鋪為哥哥募捐,引起廣大網友和嘉興市民的廣泛關注。
  • ...醫院首例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綦江區人民醫院成功出倉
    7月26日,綦江區「首例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倉,該項技術是重慶市區級三甲醫院以及重慶(渝)貴州(黔)邊界區縣醫院首例,也是綦江區人民醫院實施「健康扶貧」計劃中的一次重大實踐。
  • 為捐獻造血幹細胞做準備 大河報人楊化濤再打兩針動員劑
    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成為我省第621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繼趙豐玉、陳軍之後,大河報人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愛心接力「第三棒」。而早在6月8日,在上海一家醫院裡,一位年僅8歲的小患者已經進入移植艙,等待楊化濤捐獻的「生命種子」……「我也想加入中華骨髓庫!」
  • 造血幹細胞捐獻方法
    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l-2 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採集造血幹細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0000例!這個數字 與生命有關
    15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京發布,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萬例。從1996年首例捐獻以來,我國281萬志願者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隊伍。2012年,我國加入世界骨髓庫,為28個國家的360名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 洛陽首例!「熊貓俠」捐獻造血幹細胞 概率千萬分之一
    「據說非血緣關係之間的配型成功率是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稀有血型更是高達千萬分之一。 「7月15日早上7點,紅十字會打來電話告訴我配型成功了,問我還願意捐獻嗎,我當然願意!」在劉小華看來,這是上天註定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