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造血幹細胞能幫助到別人,還是很有意義的。」說這句話時,夏曉雯正躺在病床上捐獻造血幹細胞,一旁的採集機快速地運轉著,紅色的血液通過管路一點一滴地匯聚成一袋淡紅色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昨日11時許,夏曉雯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順利完成了我省首例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獻。
▲在加入中華骨髓庫3年多後,昨日,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夏曉雯為一名遠在福建、年僅2歲的小患者成功捐獻自己的造血幹細胞。
加入骨髓庫近3年等來萬分之一的救人機緣
今年37歲的夏曉雯在省紅十字會工作,身為人道主義工作者的她深知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對一名惡性血液病患者的意義:「我們紅會有一項核心工作就是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實際血液內科臨床上對造血幹細胞需求極大。」
2017年6月19日,在省紅十字會青年幹部集體登記捐獻造血幹細胞活動中,夏曉雯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2020年5月,她與一名遠在福建、年僅2歲的小患者配型成功。
由於被捐獻者臨床治療的原因,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時間一改再改,但夏曉雯一直在期待著捐獻的那一刻:「醫生告訴我,非親緣關係配型成功的機率為萬分之一,這人我救定了。」
「遠方的小朋友要加油呀!」這是夏曉雯入院第一天發的一條微信朋友圈。在連續五天注射動員劑後,終於到了採集造血幹細胞的環節。
「我覺得我就是為了等待那麼一個人而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儘管我是一個怕打針的人,但想到能用自己的造血幹細胞換來一條生命,我覺得其他的都是不用在意的,(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值得去做的。」夏曉雯一邊說著,一邊看著正在運轉的採集機將紅色的血液從自己體內抽出又輸回。
「感覺和獻血差不多,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記者了解到,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我省首批兩家具備造血幹細胞採集資質的醫院之一。據該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黃先豹介紹,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是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惡性血液病較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正常人的造血幹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到患者體內,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而要成功地進行移植,還要先過配型關,捐獻者和患者的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必須相合,HLA配型相合的機率在同胞兄弟姐妹間是1/4,非親緣關係HLA配型相合的機率為1/400-1/10000。「在較為罕見的HLA型別中,相合的機率只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分之一。」黃先豹向記者強調道,配型成功後移植作用起效的機率在70%左右。
在持續了2個多小時的採集後,11時許,112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被放入保溫在4℃的冰箱。夏曉雯用微信告訴記者,捐獻順利完成,「感覺和獻血差不多,就是躺得久了一點,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提上冰箱,已在此等候多時的來自福建的醫生立即乘車前往機場。「造血幹細胞混懸液必須在24小時內注入患兒體內,運送時間越短越好,確保造血幹細胞的數量和活性正常。」黃先豹如是說道。
南昌現有入庫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1.65萬名
近年來,南昌市紅十字會通過加大造血幹細胞和中華骨髓庫捐獻宣傳力度,開展「志願者保留」項目,進一步提高了市民捐獻知曉率和認同度。志願捐獻者數量越多,意味著患者找到相合配型捐獻者的機率越高,「生機」也就越大。
記者從南昌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南昌市現有入庫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1.65萬名,夏曉雯是南昌市第30例、江西省第174例捐獻者。「以往採集工作均在北京、湖南、湖北、廣東等外省定點採集醫院完成,此次成功捐獻,結束了我省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必須在外省完成採集工作的歷史。」黃先豹對此表示。
記者還了解到,此次捐獻採取了採集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的方式,通過向肌肉注射動員劑的方法將骨髓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到外周血中,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採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過程如同採集成分血一樣簡單、安全,不會損害捐獻者健康」。
編輯∶林河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