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Boyee等發現人臍帶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並預言臍帶血將是臨床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一個新來源。
1988年10月,法國巴黎聖路易醫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合作,首次進行白細胞抗原( HLA)相合的同胞間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CBSCT),成功地救治了一名Fancomi貧血患兒,開創了人類造血幹細胞移植的(HSCT)的又一新紀元。而在此之前,這種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治療。此後,法、美、澳等國又陸續對另外幾名範科尼貧血及其他幾種疾病的患兒進行CBSCT,絕大部分獲得了成功,這樣新型的療法彌補了骨髓缺的局面。標誌著臍帶血幹細胞研究和應用的新紀元的到來。
1992年,美國在紐約建立了第一家公共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1993年美國紐約血液中心與Duke大學合作率先採用臍帶血庫凍存的臍帶血幹細胞,分別對2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ALL)患兒實施HILA相合的無關供者和H LA不合的同胞間臍帶血幹細胞移植(CBSCT)均獲得成功,同年,美國杜克大學成功地完成了異體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並且醫生們還用臍帶血救治了已經成年的血液病患者。進一步證實了臍帶血移植和臍帶血庫建立的有效性和巨大的應用價值。而且,科學家還證明,臍帶血裡的細胞比骨髓移植的細胞更容易被人體接受。
此後,HLA相合或者HLA不相合的相關或無關供者臍帶血移植被成功地用於治療患有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免疫缺陷症候群、遺傳性疾病、骨髓哀竭症候群等兒童或少數成年患者,以臍帶血體外擴增後移植及基因治療為目的。臍帶血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儘管隨著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不斷完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已廣泛應用於多種難治疾病,但是由於受到供體來源的限制,理論上只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匹配的同胞供者,加上年齡、身體狀態等因素限制,實際上僅有10%-20%患者從中受益。
2005年12月16日,美國前總統布希在美國國會通過的臍帶血幹細胞法案上簽字,使其正式在美國全國範圍內生效成為法律。該法律將為美國臍帶血幹細胞研究和治療提供上億美元的資金。《幹細胞治療與研究法案》在國會接受投票表決時,高票通過。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個別醫科大學著手進行臍帶血採集、分離、凍存、功能鑑定的探討。然而在臍帶血究竟有無效果的問題上,各方均有不同意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展開了口水戰。
199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免疫室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作,率先對一名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患兒實施了臍帶血移植,並獲得成功。隨後,河南醫科大學對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臍帶血移植亦獲較好療效。
2001年4月18日,經濟學博士季興旺將自己剛出生的女兒的臍帶血存入了有「生命銀行」之稱的天津帶血造血幹細胞庫,成為中國自體存儲臍帶血的第一人。
2002年9月,北京市臍帶血庫正式建立,同年11月,天津臍帶血庫在韓忠朝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建立。這兩家最先獲得原衛生部)批准的臍帶血庫。
2005年國家頒布了臍帶血庫管理辦法,用於規範、管理臍帶血庫。
2006~2008年,上海、廣東、四川、山東臍帶血庫也相繼建立。迄今為止,廣東庫是唯一一家由政府投資立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國內的幹細胞庫大多數為自體庫,公共庫的儲存量很少,自體移植在使用率上很低,並且這樣的自體庫,,沒有真正意義上去實現儲備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真正需要移植的患者無法獲得珍貴儲備的細胞用於移植。
近幾年,胎盤造血幹細胞出現,並且可以彌補臍帶血造血幹細胞量不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