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粒的微小細胞結構變化使腫瘤更具侵襲性和耐藥性

2021-01-12 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資訊

由Gulbenkian de Ciencia研究所的Monica Bettencourt Dias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癌細胞的重要特徵,可能有助於臨床醫生對抗癌症。研究人員觀察到,在最具侵襲性的亞型癌症中,稱為中心粒的微小細胞結構的數量和大小增加。這項研究將於3月28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有些腫瘤比其他腫瘤更具侵襲性和耐藥性。臨床醫生渴望找到新的診斷、預後和治療工具,使他們能夠以更加個性化的方式預測結果並治療患者。該研究可能有助於這一過程。


大約比頭髮橫截面小100倍,中心粒被稱為細胞的「大腦」,因為它們在細胞繁殖,運動和交流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數量和大小在正常細胞中受到高度控制。自從他們發現一個多世紀以前,有人提出,這些結構數量的異常增加可能誘發癌症。


Bettencourt-Dias的研究小組調查了人類癌細胞中心臟異常的發生率。研究人員徹底分析了來自9種不同組織的60種人類癌症系列。他們的結果顯示癌細胞通常具有更多和更長的中心粒,這在正常細胞中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研究小組觀察到多發性中心粒在侵襲性三陰性乳腺癌和結腸癌中更普遍。此外,研究小組還發現,較長的中心粒過度活躍,擾亂細胞分裂,可能有利於癌症的形成。


「我們的數據證實,細胞內中心粒的數量和大小與惡性特徵有關,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建立中心粒特性作為分類腫瘤的一種方法,以建立預後並預測治療反應,」Gaelle Marteil.


你下一步怎麼做? 「我們分析的細胞系在遺傳變化和抗藥性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表徵,探索可能靶向癌症中心的新機制和治療方法,「Monica Bettencourt-Dias補充道。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3-achilles-heel-cancer.html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癌細胞致命弱點 中心粒的異常擴增誘發癌症
    近日,來自葡萄牙古爾本涅西亞研究所(Instituto Gulbenkian de Ciencia ,IGC)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癌細胞的重要特徵:細胞內的微小結構--中心粒的數量和大小在最具侵襲性的亞型癌症中出現增加,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醫生更好的對抗癌症。研究結果3月28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子刊:癌症誘發源於中心粒的異常擴增
    ,其作為動物細胞的主要微管組織中心,在癌症發生過程中它們的數量會發生異常,並且這種異常已被證明會引發小鼠腫瘤的產生。每個中心體主要含有兩個中心粒,中心粒被稱為細胞的大腦,因為它們在細胞增殖、運動和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數量和大小在正常細胞中高度受控。自從一個多世紀前發現這些結構以來,人們就提出這些結構數量的異常增加可能誘發癌症。然而,目前對這種異常的發生率、後果以及起源的相關研究甚少。
  • 科學家發現癌細胞的致命弱點,中心粒的異常擴增誘發癌症
    --中心粒的數量和大小在最具侵襲性的亞型癌症中出現增加,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醫生更好的對抗癌症。、中心粒是什麼中心體是動物或低等植物細胞中一種重要的無膜結構的細胞器,作為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MTOC),參與信息傳遞、細胞分裂、極性和遷移,在間期細胞及有絲分裂期的細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BJC:揭示為何某些前列腺癌更具侵襲性?
    2020年4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英吉利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某些前列腺癌更具侵襲性,更易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並最終引發患者死亡;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
  • 「甜甜圈形」環狀DNA:導致癌細胞更具侵襲性 不易治癒
    部分癌細胞中的DNA並不像健康細胞那樣壓縮摺疊為線狀結構,而是摺疊為環狀結構,導致癌症更具侵襲性。DNA不僅通過鹼基序列、還通過形狀傳遞信息。我們在生物課上學過,人類的大部分DNA都緊密摺疊在細胞核中一種名叫染色體的結構裡。幾乎所有細胞都含有23對染色體,而每個染色體中包含的DNA都緊緊纏繞在蛋白質骨架上,展開後的長度可達1.82米。
  • 侵襲性真菌病原體出現了耐藥性,你注意到嗎?|MDPI JoF
    根據全球數據估計,真菌導致了17億人的良性淺層感染,並且侵襲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每年會造成150萬患者死亡。其中主要的致病菌屬於念珠菌屬、隱球菌屬和麴黴菌屬。在發達國家,由於高危人群如免疫缺陷、血液惡性疾病、器官移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持續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加,致命的侵襲性真菌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
    正確評估化療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風險,早期識別FN和感染,進行合理的預防和治療,對提高抗腫瘤治療整體療效、降低死亡風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相關循證醫學證據和專家共識,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和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制訂了《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版)》,旨在為中國腫瘤學醫師提供更合理的診療方案。
  • 「疫時尋理」| 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第一期)
    遠程病理專家診斷意見:(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明顯,原有結構完全破壞,主要為瀰漫增生的大淋巴樣細胞,異型明顯,可見塊狀染色質,核分裂多見,背景呈星空現象,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傾向非生發中心型,此例腫瘤BCL2、MYC表達比例較高,符合了「雙表達」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建議必要時進一步進行p53、EBER染色進一步分型。
  • 兒童和青少年侵襲性成熟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診療專家共識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腫瘤學組等,於近期發布了《兒童和青少年侵襲性成熟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診療專家共識》,本版專家共識匯總了當前兒童和青少年(疾病診斷時年齡6月齡~18歲)BL/B‐AL和DLBCL的一線診治方法(不對其他少見B‐NHL做描述),為臨床規範化治療提供參考。小編將其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 Nature:ecDNA,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在2014年發表於Science上的文章中, Mischel和同事揭示了ecDNA在某些腦腫瘤的耐藥性中發揮核心作用。那項研究結果令人驚喜,因為,幾十年來癌症生物學家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哪些基因促進癌症,而不是那些基因位於哪裡。
  • 王曉嫁教授: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規範化管理
    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曉稼教授解讀了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規範化管理指南。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腫瘤診治質控中心副主任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 Cell Stem Cell:科學家首次揭示起源癌細胞如何控制腫瘤侵襲和轉移
    2016年11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比利時科學家首次證明了起源腫瘤細胞如何控制腫瘤細胞的侵襲性和轉移特性。腫瘤異質性是指不同患者腫瘤之間和同一個腫瘤內不同細胞之間的差異。這種異質性的存在會影響對癌症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為了解釋腫瘤的異質性科學家已提出了不同的機制,如上皮間質轉化(EMT),在該過程中上皮腫瘤細胞失去黏附力,並獲得間充質細胞的遷移特性,該過程與腫瘤轉移和耐藥性相關。
  • 癌細胞為了轉移長出「手指」,高侵襲性肺癌前導細胞「手指」更長
    同一腫瘤中可以存在有很多不同的基因型或者亞型的細胞。在侵襲性腫瘤中,存在「前導細胞」和「跟隨細胞」,這兩種細胞亞群在腫瘤轉移過程中相互協作。近期,有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叫做絲狀偽足的微小「手指」狀突起會驅動肺癌細胞的侵襲行為,且前導細胞比跟隨細胞具有更長的「手指」。依據這一發現,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創新技術,能分離前導細胞和跟隨細胞。這對實現腫瘤的精準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人工改造的外泌體傳遞miRNA和化療藥物逆轉了腫瘤的耐藥性
    結直腸癌(CRC)是世界範圍內第三大致死癌症,由於其侵襲性強、預後差和缺乏靶向治療,因此發病率較高。基於5-氟尿嘧啶(5-FU)的化療在CRC的治療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由於長期使用5-FU會產生多藥耐藥性(MDR),從而嚴重削弱了治療效果[1, 2]。
  • Science子刊:又一關鍵機制被找到 並有希望逆轉耐藥性
    點擊查看 過去的20年,單抗藥物在癌症、自身免疫等疾病的治療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治療效果也同樣受到耐藥性的困擾。抗體耐藥與抗體與受體結合受阻、受體結構改變、下遊信號通路異常、耐藥蛋白的表達等有關。
  • 新的納米藥物候選物殺死侵襲性乳腺癌細胞
    赴美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阿肯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藥物,可以殺死三重陰性乳腺癌細胞。 三陰性乳腺癌是最具侵襲性和致死性的乳腺癌之一。這項研究將有助於臨床醫生直接瞄準乳腺癌細胞,同時避免化療的不良毒副作用。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隨著環境的變化,生態系統不斷更新,以確保腫瘤細胞存活和生長。代謝不僅是該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而且還會驅使腫瘤幹細胞更新。通過線粒體的轉換有助於限制幹細胞的氧化磷酸化(OXPHOS)能力並使幹細胞更依賴於糖酵解來滿足能量需求,從而維持幹細胞狀態。抑制線粒體和CD44表達,也促進p53易位至細胞核,從而拮抗幹細胞基因的表達。在CSC中觀察到高水平的自噬與可塑性的維持,與耐藥性及遷移侵襲有關。自噬使CSC在儘管缺氧和低營養的腫瘤微環境中也能生存。
  • Devel Cell:中心粒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或扮演關鍵角色
    2019年7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有絲分裂是染色體所編碼的遺傳信息平均分配給兩個子代細胞的過程,其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徵,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分析了中心粒促進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闡明有絲分裂過程中這些微小細胞結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