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研究進展

2021-01-09 健康一線視頻網

作者:劉sir

近年來,由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新藥研發卻十分緩慢,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品種也不多,主要是唑類、多烯類以及棘白菌素類三種。現有的藥物種類明顯不足,並且受到真菌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需求越來越迫切。

唑類藥物主要是通過幹擾細胞中麥角甾醇的合成從而破壞真菌細胞膜通透性,代表藥物有氟康唑等;多烯類抗真菌藥物屬於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主要靶向真菌細胞膜中的固醇損傷細胞膜通透性從而抑制其生長,代表藥物有兩性黴素B;棘白菌素類藥物選擇性抑制真菌細胞壁上的β-(1,3)-D葡聚糖合成從而發揮抗真菌作用,臨床上為侵襲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首選,代表藥物有卡泊芬淨、米卡芬淨、阿尼芬淨三種。但是這些藥物並不能滿足臨床上的需求,因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現將部分新型抗真菌藥物及其臨床研究進行簡單介紹。

圖1. 抗真菌藥物發展簡要時間軸

1、新型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

棘白菌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抗真菌的作用,但是這類藥物具有半衰期短和易產生耐藥性等缺點,限制了其臨床使用,當前正在開發的新型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主要有Cidara Therapeutics 公司的棘白菌素類 CD101和Scynexis 公司的非棘白菌素類 SCY-078。通過對環狀棘白菌素核心處的膽鹼部分進行結構修飾後得到的CD101,提高了其在血漿、水溶液以及緩衝溶液中的溶解度和穩定性,極大地解決了傳統棘白菌素類藥物半衰期短的問題。CD101與其他棘白菌素類藥物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相似,能夠有效抑制念珠菌。I期臨床試驗中單次和多次遞增劑量給藥研究的數據分析表明,CD101在健康受試者體內半衰期約為133 h。每周一次給藥頻率的給藥方案數據顯示,每周給藥後雷沙孔菌素有微量蓄積(30%-55%),兩項研究均未發現不良事件。

SCY-078具有不同於棘白菌素的三萜烯結構,是天然產物enfumafungin的半合成衍生物。臨床研究表明,SCY-078對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菌株具有較強的抑制活性,目前該藥已經完成兩項II期臨床試驗研究,第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治療期間口服SCY-078的急性中重度外陰陰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組的臨床治癒率高於口服氟康唑組;第二項研究結果顯示SCY-078的安全且耐受良好的口服日劑量為750 mg,該劑量的治療效果與標準治療相似。兩項研究治療期間均沒有發生不良事件。

圖2.CD101(左)和SCY-078(右)結構式

2、幾丁質合成酶抑制劑

尼可黴素Z是一類天然的核苷肽類抗真菌抗生素,能夠競爭性抑制幾丁質合成酶。尼可黴素Z體內外均有較強抗粗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活性,對白念珠菌的分離株有一定活性,但對新生隱球菌、麴黴屬和鐮刀菌屬無效,在體內,這種藥物已被證明在全身性球孢子菌病和芽生菌病的小鼠模型中的藥效優於唑類。然而,尼可黴素Z靜脈內和口服給藥後的半衰期很短(分別為15 min和1 h),這將是限制尼可黴素Z臨床應用的主要因素。I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當作為單一口服劑量給予健康受試者時,尼可黴素Z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劑量高達2000 mg 時未發現劑量相關的不良事件。目前尼可黴素Z進入治療球孢子菌病的II期臨床試驗,但由於志願者和資金不足,這項研究提前終止。

圖3. 尼可黴素Z的結構式

3、GPI錨定蛋白抑制劑

APX001具有廣譜體外抑菌活性,包括耐氟康唑分離株體內活性方面,口服APX001能夠顯著減少口咽念珠菌病小鼠口腔中念珠菌的數量,提高播散性鐮刀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以及肺麴黴病小鼠的生存率,上述作用呈劑量依賴性。目前,旨在確定靜脈和口服APX001在接受化療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伴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的Ia期臨床研究已完成。

圖4.APX001結構式

4、CYP51抑制劑

Viamet Pharmaceuticals公司開發的CYP51金屬酶抑制劑主要有VT-1129和VT-1161兩種,均含有四氮唑結構,不與人體的CYP51金屬酶結合,具有較好的靶向選擇性。

VT-1129對隱球菌的CYP51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及強親和力(IC50 = 0.14-0.2μmol/L; Kd = 14-25 nmol/L),對人體中CYP51的抑制作用和親和力較弱(IC50≈600 μmol/L; Kd = 4.53 μmol/L),VT-1129在隱球菌性腦膜炎小鼠模型中顯示出改善的功效,在鞘內感染的免疫活性小鼠腦中檢測不到隱球菌菌落,並且與氟康唑組相比增加了30 d的存活率,在系統性念珠菌病小鼠模型中也顯示出強效。VT-1129 被FDA認定為一種合格的抗感染疾病的產品,用於治療隱孢子蟲性腦膜炎,目前正在美國的健康志願者中進行I期臨床試驗。

VT-1161相較於其他氮唑類抗菌藥物有更好的選擇性,對百念株菌CYP51的親和力約為人體同源酶體的2000倍。VT-1161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達73%、半衰期超過48 h。IIa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VT-1161的臨床治癒率與氟康唑相似,但療效更為顯著(93% vs. 73%),安全性更高,隨訪期間復發率更低,且在該試驗中被確定為安全且耐受良好。

圖5.VT-1129(左)和VT-1162(右)結構式

5、二氫乳清酸脫氫酶抑制劑

F901318可選擇性抑制真菌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其活性約為人體二氫乳清酸脫氫酶抑制的2200倍。體內研究表明,在侵襲性麴黴病的小鼠模型中,F901318 治療組和泊沙康唑治療組相比,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存活率。一項評估輸注持續時間對健康志願者中F901318的耐受性和重複劑量藥代動力學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F901318輸注持續時間可以安全地減少到1 h而不顯著增加峰濃度並且仍然達到臨床功效的目標閾濃度,治療期間發生的治療突發不良事件均為輕度或中度強度。

圖6. F901318結構式

近年來雖然全球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自卡泊芬淨上市後,尚未有新的作用靶點藥物上市,臨床上可供選擇的藥物種類少,已有不能滿足臨床需求的趨勢出現,所以急需基於宿主-真菌二者相互作用過程新型抗真菌藥物能儘快的登上抗感染的舞臺,為臨床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提供更多的藥物方案。

參考文獻

1. Lakota EA, Ong V, Flanagan S, Rubino CM, 2018.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analyses for rezafungin (CD101) efficacy using phase 1 data. Antimicrobial Agents & Chemotherapy, 62(6): e02603-7.

2. Pappas P, Pullman J, Thompson G, 2017. A prospective,phase 2,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to estimate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oral SCY-078 vs. standard-of-care following initialintravenous echinocandi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including candidemia) in hospitalized non-neutropenic adults (MycosesStudy Group 010). 27th ECCMID, Vienna,Austria.

3. Nix DE, Swezey RR, Hector R, Galgiani JN, 2009. Pharmacokinetics of nikkomycin Z after single rising oral doses. Antimicrobial Agents & Chemotherapy, 53(6): 2517-2521.

4. Castanheira M, Duncanson FP, Diekema DJ, 2012. Activities of E1210 and comparator agents tested by CLSI and EUCAST brothmicrodilution methods against Fusarium and Scedosporium species identified using molecular methods. Antimicrobial Agents & Chemotherapy, 56(1): 35

5. Warrilow AG, Parker JE, Price CL, 2016. The investigational drug VT-1129 is a highly potent inhibitor of Cryptococcusspecies CYP51 but only weakly inhibits the human enzyme. Antimicrobial Agents & Chemotherapy, 60(8): 4530-4538.

6. Wiederhold NP, Law D, Birch M, 2017. 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F901318 has potent in vitro activity against Scedosporium species and Lomentospora prolificans.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72(7): 1977.

相關焦點

  • 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在抗真菌藥物中,唑類藥物是一個大家族。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咪康唑問世以來,唑類藥物便成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主要藥物。隨著耐藥的出現,需要不斷研製新型抗真菌藥,其中唑類便是一大研究熱點。
  •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
    侵襲性真菌病(IFD)多發於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血液病/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較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伴隨較高病死率。隨著標準劑量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展,IFD發生率呈現增高趨勢。而真菌預防及治療進展也使IFD流行病學特點發生變遷。
  • 新型抗真菌藥!Scynexis三萜化合物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III期...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的III期臨床研究FURI的首次中期分析的積極結果。ibrexafungerp是一種實驗性抗真菌藥,也是結構獨特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類抗菌藥三萜(triterpenoids)中的首個代表。ibrexafungerp結合了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的良好活性以及口服和靜脈注射給藥的潛在靈活性。
  • 侵襲性真菌病原體出現了耐藥性,你注意到嗎?|MDPI JoF
    根據全球數據估計,真菌導致了17億人的良性淺層感染,並且侵襲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每年會造成150萬患者死亡。其中主要的致病菌屬於念珠菌屬、隱球菌屬和麴黴菌屬。在發達國家,由於高危人群如免疫缺陷、血液惡性疾病、器官移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持續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加,致命的侵襲性真菌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
  • 抗真菌藥物有何新突破?看看這4家生物公司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抗真菌藥物的發展情況,共同討論抗真菌藥物的限制與挑戰,並介紹 4 家研發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① 抗真菌藥物開發有效無毒的抗真菌藥物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它比細菌等其他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更密切。目前市場上只有三類抗真菌藥物:多烯類、唑類和棘白菌素類。
  • 骨髓移植真菌感染死亡率降半
    真菌感染已成為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生存期的頭號兇手。記者從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近日由該院血液科主任王椿發起的對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血液科同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醫學腫瘤臨床研究領域頂級期刊之一的《臨床腫瘤雜誌》。
  • 新型抗真菌藥!脂質納米晶體配方MAT2203(口服兩性黴素B)獲美國FDA...
    2019年07月27日/生物谷BIOON/--Matinas BioPharma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發現和開發治療各種感染的抗真菌和抗細菌療法。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其專有的口服兩性黴素B產品MAT2203治療隱球菌性腦膜炎的合格傳染病產品資格(QIDP)和快速通道資格(FTD)。之前,FDA已授予MAT2203治療其他三種適應症的QIDP和FTD,包括:預防免疫抑制療法引起的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侵襲性念珠菌病、治療侵襲性麴黴菌病。
  • ...Basilea/輝瑞Cresemba(艾沙康唑)獲國家藥監局受理,治療侵襲性...
    是一家總部位於瑞士的跨國製藥公司,致力於開發能夠解決腫瘤和抗感染藥物治療領域的藥用產品。近日,該公司宣布,由合作夥伴輝瑞(Pfizer)提交的抗真菌藥isavuconazole(艾沙康唑,Cresemba®)治療成人侵襲性麴黴菌病的營銷授權申請(MAA)已獲得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受理審查。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五」抗真菌的「彈藥庫」
    本文作者:魏鵬霖編輯排版:張日鵬真菌感染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全球約六分之一的人深受其害。每年有150-200萬人死於真菌感染,這一數字甚至要高於死於瘧疾或肺結核的病人,並且其易傳播、難根除的特性,進一步增加了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泛濫,因此如何發現新穎的抗真菌藥物已成為國際疾病防控研究急於突破的重大難題。
  • 研究稱一種抗腹瀉藥物或可用於殺死侵襲性癌細胞
    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用於減緩消化道不適的藥物實際上可能對治療癌症有用。這種藥物稱為洛哌丁胺,通常用於治療腹瀉,但它也可以誘導某些腫瘤細胞的破壞。儘管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這些發現可能會導致某些侵襲性癌症的新型治療方法。
  • ICU內真菌感染4大鑑別要點!
    侵襲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真菌侵入人體組織、血液,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組織損害、器官功能障礙、炎症反應等。ICU患者中,發生IFI者病死率明顯升高。成人ICU中IFI病死率可高達40%~60%。
  •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預防及治療
    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經反覆討論,參照國外的一些標準和指南,對我國2013年版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進行了再次修訂,以下為修訂後的侵襲性真菌病的治療部分內容。血液病患者IFD病原體中麴黴菌多見,且念珠菌感染中非白念珠菌比例漸增多,因此經驗性抗真菌治療藥物一般選擇覆蓋麴黴菌的廣譜抗真菌藥物,目前可選擇藥物包括伊曲康唑(200 mg/次,1次/12 h,靜脈點滴2 d,以後200 mg/d靜脈點滴)、卡泊芬淨(首日70 mg/d靜脈點滴,以後50 mg/d靜脈點滴
  • 預防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就對了!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中藥材黃芩創新研究首獲其抗真菌譜
    經過三年的實驗研究,甘肅科研人員找到了黃芩中抑制假絲酵母菌的有效成分,並對有效活性成分提取、純化,首次獲得抗真菌譜。甘肅省科技廳7月3日發布消息稱,該項研究對中藥中抗菌活性物質抑菌作用進行了量化分析,為中藥材用於真菌感染的治療,開發具有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患者容易接受、價格低廉等優點的中成藥做了創新性探索。
  • PNAS:抗真菌感染新策略:首次發現雷帕黴素靶蛋白TOR感知磷酸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新的抗真菌感染的藥物靶點(Pho84),並且鑑定到了針對該靶點基因的兩種特異性小分子化合物,將這兩種小分子化合物與臨床使用的抗真菌感染藥物聯合使用,可以極大的增強殺菌的協同作用。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博後,劉寧寧博士。
  • 科研 | 頂級期刊高級編輯 Katie Kingwell:海洋微生物組孕育了新的抗真菌藥物
    在抗菌素耐藥性危機中,真菌病原體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威脅,迫切需要新的抗真菌藥物類別。在《Science》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目光轉向了佛羅裡達群島的海洋微生物群,以尋找潛在的候選者。在人類紅細胞的初步安全性研究中,turbinmicin濃度是MIC的1000倍,不會引發溶血。此外,256 mg/kg體重的劑量也不會對小鼠造成毒性。    為了研究turbinmicin的體內療效,本研究使用了一個Candida注入血液的小鼠模型,並評估腎臟中的真菌侵染率。
  • 接受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侵襲性真菌病的管理_騰訊新聞
    感染是血液系統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發生感染時常需中止化療。本文以近年來發布的指南為依據,總結接受化療或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患兒的侵襲性真菌感染(infectious mold infection, IMI)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 近期單克隆抗體在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單克隆抗體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2】中國新一代抗真菌感染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中國新一代抗真菌感染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取得重大進展。7月11日,同濟大學與邁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人民幣3000萬元的技術轉讓協議,共同在同濟大學醫學院研發成果的基礎上合作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真菌感染單克隆抗體藥物。
  • 新型冠狀病毒的「幫兇」——病原真菌到底是什麼鬼?
    實際上,病原真菌除了能導致人的淺表感染之外,也能導致更深度更嚴重的感染,甚至死亡。按照真菌感染的病灶來分,可以將病原真菌分為淺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兩大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分離出的病原真菌就是屬於深部感染真菌中的機會致病性真菌。
  • 張曉輝教授:HSCT患者的IFD全程管理丨2020骨髓瘤最新診療進展論壇
    本次大會邀請我國60多位骨髓瘤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會場,圍繞國內外骨髓瘤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研討,旨在為廣大專業人士提供交流與學習的平臺,開創我國骨髓瘤最新診療進展學術研究的新局面。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曉輝教授以「血液病患者侵襲性真菌病診療策略——HSCT患者的IFD全程管理」為題進行了分享,醫脈通匯總其精華,分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