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五」抗真菌的「彈藥庫」

2021-01-18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本文作者:魏鵬霖

編輯排版:張日鵬

真菌感染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全球約六分之一的人深受其害。每年有150-200萬人死於真菌感染,這一數字甚至要高於死於瘧疾或肺結核的病人,並且其易傳播、難根除的特性,進一步增加了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泛濫,因此如何發現新穎的抗真菌藥物已成為國際疾病防控研究急於突破的重大難題。

「凡毒蛇出沒之處,七步之內必有解藥」。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因為其資源豐富,代謝產物結構的多樣化及潛在的成藥能力,且許多真菌天然產物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抗菌、免疫抑制等活性,使得其成為抗真菌藥物研究和應用的重要突破方向。

要研製新穎的抗真菌藥物,那必然要明白藥物是如何「解決」致病真菌的。一般來說,抗真菌藥物有兩種作用方式:直接殺死真菌細胞或阻止真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但是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抗真菌藥物藥效針對的是真菌細胞中必需的結構或功能,而不是人體細胞,因此它們可以在不損害人體細胞的情況下對抗真菌感染。兩種常見的靶點結構是真菌細胞膜和真菌細胞壁。這兩種結構都包圍並保護真菌細胞,當其中任何一個細胞結構受損,真菌細胞就會破裂並死亡。

抗真菌藥物種類繁多,按照其化學結構和作用方式主要分為五類,分別是棘白菌素類、多烯類、嘧啶類、唑類和丙醯胺類。

棘白菌素類化合物是一類由真菌產生的環肽類化合物,通過非競爭性的抑制1,3-β-葡聚糖合成酶的活性,阻礙真菌細胞壁的形成,導致真菌細胞壁滲透性改變使細胞破裂,從而發揮抗真菌的活性。並且由於人體中不存在1,3-β-葡聚糖合成酶,故該類化合物毒性較小,頗受醫療領域青睞。而其中最著名的如卡泊芬淨(caspofungin)和阿尼芬淨(anidulafungin),可用於治療黏膜和侵襲性念珠菌感染。

多烯類抗生素及其半合成衍生物是一類大環化合物,其特徵是具有一系列對真菌活性至關重要的共軛雙鍵,如兩性黴素(amphotericin)和制黴菌素(nystatin),該類化合物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固醇結合,使細胞膜上形成微孔,改變了細胞膜的通透性,進而使細胞膜破裂而致真菌死亡,對於念珠菌等真菌造成的皮膚及口腔感染有著極好的療效。

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嘧啶類抗真菌藥物,其能通過胞嘧啶滲透酶被真菌細胞吸收,並由特異性酶胞嘧啶脫氨酶轉化為5-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在易感真菌細胞內依次轉化為5-氟脫氧尿嘧啶核苷單磷酸(FdUMP,一種非競爭性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進而可以幹擾致病真菌細胞的RNA和DNA合成,抑制病原真菌生長繁殖。

唑類的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丙醯胺類的鹽酸特比萘芬(terbinafine hydrochioride)也是具有廣譜抗真菌活性的抗真菌類藥物,它們能通過抑制病原真菌細胞膜重要組成成分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來達到殺滅或抑制真菌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念珠菌和麴黴造成的感染性疾病。

近幾年來,雖然已經有多種抗真菌藥物上市,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尋找新方法、新理念來挖掘新作用靶點抗真菌藥物依舊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其中一方面是傳統抗真菌藥物的研究方法受限於研究對象、生產產量、成本、藥物副作用等因素,傳統方法發現的抗真菌藥物數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抗生素藥品的濫用也成為了巨大問題,導致臨床耐藥真菌的不斷增加,進一步增大了新藥物研發的難度。

隨著DNA測序技術和分子遺傳操作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使得科學家能從基因層面挖掘微生物隱秘天然產物多樣性,可通過天然產物的途徑獲得基因重組菌株,進而合成特定的天然產物及類似物以發現具有應用價值的藥物。再加上微生物生物製劑和天然活性分子可能作用於新靶點並具有較高選擇性,生物合成手段為新穎抗真菌藥物的發現和挖掘提供了一條天然、高效易編輯的探索手段。與此同時,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開拓了未來抗真菌藥研究開發的宏偉前景,將有助於推動新一代高效、低毒性廣譜抗真菌藥物的研發。相信在全世界科學家們多領域的共同協作下,人類終將戰勝病原真菌的威脅,築起守護生命和健康的萬裡長城。

參考資料:

[1] Lockhart SR, Etienne KA, Vallabhaneni S, et al. Simultaneous emerg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Candida auris on 3 continents confirm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es [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7, 64:134-40.

[2] Coleman JJ, Ghosh S, Okoli I,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J]. PLoS ONE, 2011, 6(9):e25321.

[3] Ghannoum MA, Rice LB. Antifungal agents: mode of action,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with bacterial resistance [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999, 12(4):501.

[4] Fuentefria A M , Pippi B , Lana D F D , et al. Antifungals discovery: an insight into new strategies to combat antifungal resistance[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8, 66(1):2-13.

[5] Bills G, Li Y, Chen L,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echinocandins and other fungal non-ribosomal peptides and peptaibiotics [J].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14, 31(10):1348-75.

[6] Gallis HA, Drew RH, Pickard WW. Amphotericin B: 30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J]. Review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90.12(2):308-29.

[7] Zhang LW, Fu JY, Hua H,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conazole for oral candidia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ral Diseases, 2016, 22(3):185-195.

[8] Bennett, John E. Flucytosine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77, 86(3):319.

[9] Perlin D S, Rautemaa-Richardson R, Alastruey-Izquierdo A. The global problem of antifungal resistance: prevalence,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J].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17(12):e383-e392.

[10] Haining Lyu, Hongwei Liu, Nancy P Keller, et al. Harnessing divers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for natural product discovery in fungi [J].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19, 37(1):6-16.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說明: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轉載和摘編,並且嚴禁轉載至微信以外的平臺!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

相關焦點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六」真菌基因編輯基礎——遺傳轉化
    自然界中的真菌(圖片來源於網絡)隨著越來越多真菌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為我們從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條件。然而由於真菌基因組相對較大,細胞結構複雜,大部分真菌缺乏有性階段,基因操作困難,嚴重阻礙了真菌遺傳學的研究。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那麼,自然界中的真菌是如何與植物共同生活的呢?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真菌多數存在於土壤中,而這些真菌與植物共生的結構稱之為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共生現象,是由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建立的相互有利的一種共生體。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二」扒一扒真菌和它的冷知識
    今天,我們就來闢個「謠」:真菌既不是細菌,也不是動植物,它是一個擁有約150萬種成員的獨立王國,是地球上僅次於昆蟲的第二大類群!我們涮火鍋時放的金針菇,過期麵包上長出的「毛」,蒸饅頭時用的酵母,都是這個王國的成員。更有趣的是,比起植物,它竟然和動物親緣關係更近,神奇吧!其實,這個王國還有許多有趣的冷知識,今天我們就挑幾個跟大家聊一聊。
  • 好真菌·壞真菌·抗真菌
    □記者 楊青平    生物界大致可以分為人、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我們平時常說細菌,很少說真菌,甚至把真菌也當成細菌。細菌是單個的細胞,肉眼看不見。真菌按形態可以分為酵母菌、黴菌、擔子菌。
  • 真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你可能會在一些舊的教科書或科普書中看到真菌屬於植物,但現在一些較新的教科書或科普書籍將真菌與植物分開,認為真菌不屬於植物。很多人對此很困惑。人們普遍認為,瑞典博物學家林奈是第一個將真菌分類為植物的人。在他1735年寫的重要著作《自然系統》中,他把地球上的生物分成兩個王國: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植物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使自身食物(光合自養),不能移動,細胞有細胞壁。另一方面,動物不含葉綠素,不能自己生產食物,依靠進食或捕捉現成的有機物或其他有機體作為食物。
  • 真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你可能會在一些舊的教科書或科普書中看到真菌屬於植物,但現在一些較新的教科書或科普書籍將真菌與植物分開,認為真菌不屬於植物。很多人對此很困惑。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200多年前開始。人們普遍認為,瑞典博物學家林奈是第一個將真菌分類為植物的人。在他1735年寫的重要著作《自然系統》中,他把地球上的生物分成兩個王國: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 生物界中的龐大類群:真菌王國的那些事
    在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中,真菌成了生存大師,它們存在之久,可找出處理每件事的最佳方法,例如致命的最佳方法,殺死敵人的最佳方法。它們有十億年奮力求生的經驗,人類能從這個神秘群體中學到很多。
  • 生物界中的龐大類群:真菌王國的那些事
    ,它們存在之久,可找出處理每件事的最佳方法,例如致命的最佳方法,殺死敵人的最佳方法。自生命出現之初,真菌一直是生物演化的驅動者,它們侵蝕巖石創造土壤,滋養植物,讓地球變得青翠和生機勃勃。許多真菌對人類有益,它們可被用於抗生素、酶製劑、有機酸等物質的生產;某些真菌還可用於環境汙染的治理。當然,部分有害真菌也會侵染動物、植物或者人體,引起各種真菌類疾病。
  • 【小南話科普】讓真菌無處可藏——真菌快速免疫螢光染色
    【小南話科普】讓真菌無處可藏——真菌快速免疫螢光染色 2020-06-20 0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在抗真菌藥物中,唑類藥物是一個大家族。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咪康唑問世以來,唑類藥物便成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主要藥物。隨著耐藥的出現,需要不斷研製新型抗真菌藥,其中唑類便是一大研究熱點。
  • 新型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研究進展
    作者:劉sir近年來,由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新藥研發卻十分緩慢,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品種也不多,主要是唑類、多烯類以及棘白菌素類三種。現有的藥物種類明顯不足,並且受到真菌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需求越來越迫切。
  • 新型抗真菌藥!Scynexis三萜化合物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III期...
    ibrexafungerp是一種實驗性抗真菌藥,也是結構獨特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類抗菌藥三萜(triterpenoids)中的首個代表。ibrexafungerp結合了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的良好活性以及口服和靜脈注射給藥的潛在靈活性。目前,該藥正開發用於治療假絲酵母(Candida)和麴黴屬引起的真菌感染。
  • 預防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就對了!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請看蘑菇家族和真菌王國的科普故事
    其實,蘑菇在生物學上既不屬於植物類,也不屬於動物類,相反,它屬於獨立於植物和動物之外的自成一界的真菌類,下面小編帶大家深入蘑菇與真菌的世界,讓你感嘆地球生物的神奇之處。一 真菌王國1 真菌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和定義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歸類成了6個類別,即病毒界、細菌界、藍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真菌和植物最大生理特徵區別是,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而真菌屬於腐生生物;真菌的細胞壁含有甲殼素
  • 解讀真菌界的新星,讓人又愛又恨的籃狀菌
    2016年報導了五種新的蒽醌衍生物從海洋紅藻內生真菌Talaromyces islandicus中提取出來。2018年,研究人員從海洋褐藻中分離到的真菌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其培養提取物具有抗增殖和抗氧化活性。還有一些籃狀菌通過產酶的方式助力抗癌新藥開發。
  • 初識科學-真菌(Fungus)
    真菌分為單細胞和多細胞菌類。單細胞真菌較小,如酵母菌,其大小約為2-13微米。 真菌的組成結構:真菌屬於真核生物,具有複雜的細胞結構,如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以及細胞器(如,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等)。 真菌沒有和植物一樣的葉綠體。所以不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真菌只能通過降解周圍的物質來獲取營養物質。
  • 抗真菌藥物有何新突破?看看這4家生物公司
    ,但由於耐藥性的問題以及現有抗真菌藥物的有限性,因此依然需要儘快開發新的抗真菌藥物,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今天,我們特別關注抗真菌藥物的發展情況,共同討論抗真菌藥物的限制與挑戰,並介紹 4 家研發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 細胞培養之真菌,細菌的防治
    請遵守細胞汙染永恆定律:無論什麼細胞只要是不重要的細胞汙染了,立刻加84棄之,重新復甦新凍存管培養;實在需要挽救的請參考以下:細菌汙染:主要有洋蔥霍爾伯德菌型汙染確定是非常珍貴的細胞 建議分別配置含10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PBS和5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完全培養基各一份。
  • 骨髓移植真菌感染死亡率降半
    真菌感染已成為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生存期的頭號兇手。記者從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近日由該院血液科主任王椿發起的對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血液科同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醫學腫瘤臨床研究領域頂級期刊之一的《臨床腫瘤雜誌》。
  • Food Chemistry:固態真菌發酵對羅布斯塔咖啡豆非揮發性及揮發性...
    近日,一篇發表在《Food Chemistry》上的文章探究了固態真菌發酵對羅布斯塔咖啡豆(Robusta)非揮發性成分和揮發性成分的影響。綠咖啡豆提供了豐富的可發酵底物和風味前體:多糖、蛋白質和游離胺基酸、脂肪酸和酚酸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利用發酵微生物可以幫助降解複雜的聚合物,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簡單分子用於風味生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