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就對了!

2021-01-10 丁香園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藥物主要包括多烯類、吡咯類、氟胞嘧啶、烯丙胺類、棘白菌素類等。


1、多烯類

多烯類抗真菌藥主要影響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起到殺菌作用。包括兩性黴素B、制黴菌素、那他黴素等。

目前兩性黴素B臨床最為常用。兩性黴素B常見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寒戰、頭痛等不良反應,主要的危險性是造成低血鉀和對腎臟的毒性作用,可出現管型尿、蛋白尿。其他特異性的反應為支氣管痙攣、急性肝功能衰竭、周身疼痛、心臟停搏及室顫、癲癇大發作、血小板減少及嚴重過敏性血栓形成。

兩性黴素B 所致腎功能損害常見,用藥期間應定期測定腎功能、肝功能、血電解質、周圍血象、心電圖等,以儘早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吡咯類

吡咯類包括咪唑類和三唑類,咪唑類藥物有克黴唑、咪康唑、酮康唑等,三唑類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此類藥物通過幹擾細胞膜的脂質合成從而破壞真菌細胞膜結構。

克黴唑口服不良反應常見,除胃腸道症狀外還有精神紊亂、尿頻、皮疹等。

咪康唑肌肉注射及鞘內注射時較口服不良反應高,並對造血系統有毒性作用,偶見正常紅細胞性貧血或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酮康唑的不良反應嚴重,最突出的是引起肝壞死,甚至死亡,常見不良反應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胃脹、皮疹等,偶可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等血液學檢查指標改變。

氟康唑主要不良反應為噁心、頭痛、皮疹、腹瀉、嘔吐等, 少數病人有一過性血清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損害。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應主要臨床表現有消化系統損傷、心臟損傷、水腫、過敏反應、神經損傷等,經停藥和對症處理大多可恢復。伏立康唑在三唑類抗真菌藥中安全性較高。常見不良反應為視覺障礙、發熱、頭痛、皮疹、肝功能異常等。

吡咯類可致肝毒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嚴密觀察臨床徵象及監測肝功能。唑類抗真菌藥物對肝藥酶有一定作用,與經肝藥酶代謝的藥物如華法林、環孢素、他克莫司、苯妥英、苯二氮卓類等合用時應謹慎。


3、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可以影響真菌核酸合成,從而殺滅真菌。氟胞嘧啶不良反應較少,有一定肝毒性,發生率一般在5% 左右。

與兩性黴素B合用後,對造血系統的毒性增加,可引起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骨髓抑制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其他還有噁心、嘔吐、皮疹、腹瀉及嚴重的小腸、結腸炎等。

氟胞嘧啶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周圍血象、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由於其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而導致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骨髓抑制、血液系統疾病或同時接受骨髓抑制藥物的患者更易發生不良反應,此類患者應慎用。


4、烯丙胺類

烯丙胺類如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同樣通過幹擾細胞膜的脂質合成來破壞真菌細胞膜結構。

特比萘芬的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常為輕中度。最常見的是脹滿感,食慾降低,消化不良,噁心,輕微腹痛,腹瀉、皮疹,蕁麻疹、關節痛,肌痛。特比萘芬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肝功能,如出現異常應及時停藥。肝硬化或活動性肝病的患者不宜應用本藥。


5、棘白菌素類

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包括卡泊芬淨、米卡芬淨、阿尼芬淨等。

該類藥物通過抑制β-葡聚糖合成酶從而破壞真菌細胞壁的結構。卡泊芬淨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熱和寒戰、靜脈炎、高血壓、心動過速、噁心嘔吐及呼吸急促等。米卡芬淨不良反應有靜脈炎、關節炎、頭痛、寒戰、高血壓、腹瀉、心悸、稀便、皮疹和斑丘疹等,可能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或溶血性貧血等。棘白菌素類藥物一般難受性良好,但仍應定期監測肝功能等。

所有抗真菌藥物使用過程中都要密切觀察,定期進行肝腎功能、血液學等檢查,注意識別是否發生不良反應。

腎臟損害最早的表現為蛋白尿與管型尿, 逐漸出現尿量改變、氮質血症、尿毒症、腎功能衰竭等表現。肝毒性臨床表現輕者轉氨酶升高、肝腫大,重者出現黃疸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中樞神經系統毒性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視覺障礙、癲癇發作等。血液系統毒性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與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多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上腹部不適等。給藥局部反應表現為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疼痛等。其他包括皮疹、發熱、胸悶、心悸、高血壓等。

服用抗真菌藥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一般可以耐受,患者不必驚慌。如出現不能耐受或嚴重的不良反應應該及時就醫,由醫師或藥師決定是否停藥或減量,並進行對症處理。建議患者應當在醫師及藥師的指導下正確且合理地服用藥品,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李靜/文 陳碧翠/校對)

來源:上海藥訊

參考文獻

[1]. 韓曉燕等, 抗真菌藥物的系統分類、耐藥機制及新藥研發進展.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2019(11): 1430-1436.

[2]. 王睿, 抗真菌藥物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藥效學及其合理應用.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07(11): 818-820.

[3]. 梁芹, 抗真菌藥常見不良反應及其對血小板影響的研究進展. 臨床合理用藥雜誌, 2019(09): 177-179.

[4]. Meletiadis, J., S. Chanock and T.J. Walsh, Defining targets for investigating the pharmacogenom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o antifungal agents. Pharmacogenomics, 2008. 9(5): .561-84.

[5]. 劉曉東, 於丹與菅凌燕, 三氮唑類抗真菌藥不良反應的文獻分析. 中國新藥雜誌, 2013(13): 1591-1594.

[6]. Lewis, R.E., Current concepts in antifungal pharmacology. Mayo Clin Proc, 2011. 86(8): 805-17.


相關焦點

  • 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在抗真菌藥物中,唑類藥物是一個大家族。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咪康唑問世以來,唑類藥物便成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主要藥物。隨著耐藥的出現,需要不斷研製新型抗真菌藥,其中唑類便是一大研究熱點。
  • 新型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研究進展
    作者:劉sir近年來,由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新藥研發卻十分緩慢,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品種也不多,主要是唑類、多烯類以及棘白菌素類三種。現有的藥物種類明顯不足,並且受到真菌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需求越來越迫切。
  • 抗真菌藥物有何新突破?看看這4家生物公司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抗真菌藥物的發展情況,共同討論抗真菌藥物的限制與挑戰,並介紹 4 家研發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① 抗真菌藥物開發有效無毒的抗真菌藥物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它比細菌等其他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更密切。目前市場上只有三類抗真菌藥物:多烯類、唑類和棘白菌素類。
  • 3分鐘快速了解化療解毒及預防毒性藥物有哪些?
    化療是一種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增值、浸潤、轉移,直至殺滅癌細胞的治療方式。根據藥物來源和化學結構,可將化療藥物分為烷化劑、抗代謝類藥物、抗生素、植物藥物、激素與雜類藥物等。化療藥物在殺滅或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機體的正常細胞(尤其是代謝旺盛的細胞)產生影響,進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心臟毒性、膀胱毒性、過敏反應、骨髓抑制等。
  • 抗微生物藥物相關性腹瀉
    包括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經培養而得到的抗生素以及用化學合成法製造的藥物。 抗微生物藥物: 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範圍較抗菌藥物更廣,包括抗菌藥物、抗真菌藥物、抗病毒藥物以及抗寄生蟲藥物等。
  • 「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 | 抗微生物藥物的認識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死於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約有70萬人。專家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為提高全社會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意識和水平,對耐藥危機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將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
  •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8年)》發布
    2018年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照藥品類別統計,報告數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抗微生物藥、心血管系統用藥、抗腫瘤藥、調節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藥、維生素礦物質類藥;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神經系統損害以及心血管系統損害。
  • 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收藏)!
    目前,抗菌藥物幾百種,使用過程中至少要記住以下常見的或嚴重的不良反應。一、青黴素類(阿莫西林等)1、過敏反應青黴素類可發生過敏性休克(Ⅰ型變態反應)和血清病型反應(Ⅲ型變態反應)。其它過敏反應尚有溶血性貧血(Ⅱ型變態反應)、藥疹、接觸性皮炎、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規定:患者在使用青黴素類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黴素皮膚試驗。因此,無論成人或兒童,無論口服、靜滴或肌注等不同給藥途徑,應用青黴素類藥物前均應進行皮試。停藥72 h以上,應重新皮試。
  • 頭頸部放化療期間不良反應多?這樣做讓身體恢復得更好
    但放療是把雙刃劍,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傷,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頭頸部放療身體會有什麼反應?頭頸部腫瘤放療的早期反應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1、黏膜反應:在放療約10次時會出現黏膜紅腫、潰瘍,患者會感到疼痛。
  • 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這9點必須記牢!
    藥物不良反應雖不常發生,但必須引起重視! 喹諾酮類藥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諾酮基本結構的抗菌藥,常見的主要包括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莫西沙星等等。
  • 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綏化市第一醫院提高抗微生物藥物...
    202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召開會議,決定將「抗菌藥物」名稱改為「抗微生物藥物」,將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  為提高全社會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意識和水平,綏化市第一醫院在11月18日~24日組織開展「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今年的主題是: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
  • 春節飲酒注意藥物不良反應,頭孢類藥物切記遠離酒精
    除了頭孢菌素類藥物,甲硝唑、酮康唑等藥品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的產生,是因為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被幹擾了。在體內,乙醇先轉化為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最後代謝為水和二氧化碳。而這些藥物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少了酶的轉化,乙醛在體內堆積,從而引發不適。
  • 新型抗真菌藥!Scynexis三萜化合物ibrexafungerp治療真菌感染III期...
    ibrexafungerp是一種實驗性抗真菌藥,也是結構獨特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類抗菌藥三萜(triterpenoids)中的首個代表。ibrexafungerp結合了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的良好活性以及口服和靜脈注射給藥的潛在靈活性。目前,該藥正開發用於治療假絲酵母(Candida)和麴黴屬引起的真菌感染。
  • 科研 | 頂級期刊高級編輯 Katie Kingwell:海洋微生物組孕育了新的抗真菌藥物
    在抗菌素耐藥性危機中,真菌病原體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威脅,迫切需要新的抗真菌藥物類別。在《Science》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目光轉向了佛羅裡達群島的海洋微生物群,以尋找潛在的候選者。他們描述了從Micromonospora sp.中分離出的一種新的化合物-turbinmicin,該化合物在小鼠中對耐多藥真菌表現出強大的活性,並可能具有一種新的作用機制。
  • 保肝藥有哪些 這樣做可預防肝病
    如何預防肝病?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保肝藥有哪些1. 甘草酸類抗炎護肝藥具有相似糖皮質激素的非特異性抗炎效果而無免疫抑制功用的不良反應。具有維護肝細胞,改進肝功用的效果。用於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病。
  • 吐血整理 | 鉑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管理,看這篇就夠了
    鉑類藥物因其獨特的抗癌機制和廣泛的抗癌譜,已成為目前臨床上使用最廣的化療藥物之一,作為基本藥物被廣泛用於肺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頭頸部腫瘤等常見惡性腫瘤的治療。鉑類藥物雖然好用,不良反應也很多。我們一起來看各種不良反應的應對措施。
  • 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有哪些不良反應?
    短期服用不良反應輕微,停藥後可消失,已成為臨床最常使用的藥物之一。近年來,關於長期服用PPI所致不良反應的報導越來越多,尤常見於65歲以上老年人。有學者報導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同時服用氯吡格雷和PPI,抗血小板藥物的療效降低。這些發現引起了廣大醫生尤其是消化科醫生對是否要合併應用PPI以及PPI長期應用不良反應的關注。
  • 十大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
    目前,抗菌藥物幾百種,使用過程中至少要記住以下常見的或嚴重的不良反應。其它過敏反應尚有溶血性貧血(Ⅱ型變態反應)、藥疹、接觸性皮炎、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規定:患者在使用青黴素類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黴素皮膚試驗。因此,無論成人或兒童,無論口服、靜滴或肌注等不同給藥途徑,應用青黴素類藥物前均應進行皮試。停藥72 h以上,應重新皮試。
  • 前列腺癌化療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腫瘤科專家給你詳細講
    我昨天剛做了化療,現在覺得全身沒勁兒,你看倆腳都腫了,這是怎麼回事啊?該咋辦呢?還能再繼續化療嗎? 「您先別擔心李大爺,這是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不會影響後續治療的,我來給您詳細講講吧。」
  •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 A 感冒是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嗓子疼、咳嗽是感冒最常見的伴隨症狀,但這些通常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而抗菌藥物只能殺滅細菌、真菌,對病毒感染是無效的。同樣,抗菌藥物也不應盲目用於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因為這些通常也是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