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梁雪茵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最後1天了,上周我們發表的《有種藥隨便用危害大,很多人還經常吃》引起很大關注,今天我們接著聊聊——抗生物藥物引起腹瀉那些事兒。
首
首先,抗菌藥物和抗微生物藥物有什麼區別:
抗菌藥物:
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經培養而得到的抗生素以及用化學合成法製造的藥物。
抗微生物藥物:
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範圍較抗菌藥物更廣,包括抗菌藥物、抗真菌藥物、抗病毒藥物以及抗寄生蟲藥物等。
抗微生物藥物使用過程中大多會出現藥品不良反應,而腹瀉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抗微生物藥物相關性腹瀉
是指使用抗微生物藥物後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而引起的腹瀉,同時也包括抗微生物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導致的腹瀉。主要表現為在藥物治療2小時~2個月的過程中發生的無法解釋的腹瀉,而且這種腹瀉持續的時間經常超過2天,每天3次以上的不成型稀便或水樣便。發生的概率取決於藥物的種類,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克林黴素發生率較高。
作用機理
抗微生物藥物引起腹瀉的作用機理複雜而多樣化,主要原因是腸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壞,致病微生物異常增生,引起腸道菌群失調,這時腸道黏膜屏障損傷,人體的消化、吸收、代謝均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腹瀉的發生。某些抗生素(如大環內酯類)是胃動素受體激動劑,可刺激胃竇和十二指腸收縮,引起腸蠕動改變,導致腹瀉、腸痙攣和嘔吐。
抗微生物藥物使用時間越長、聯合使用種類越多,腹瀉的發生率越高。
對以下人群的影響較為突出:
1、嬰幼兒:
嬰幼兒腸道菌群分布不均勻、不穩定,對感染及防疫能力較差,易受抗微生物藥物的影響而發生腹瀉。
2、老年人:
老年人腸道菌群穩定性下降,腸道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使抗微生物藥物相關性腹瀉在老年患者身上更為突出。
如何治療
腹瀉的治療主要應針對病因,可停用相關藥物、調整用藥劑量和時間,或者通過補充益生菌來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同時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杜絕濫用抗微生物藥物是預防的關鍵!
在今天,微生物感染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哮喘、糖尿病、肥胖、疫病、自身免疫病、情緒障礙、精神疾病等諸多「現代流行病」都被發現與腸道菌群改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牢固樹立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觀念,阻止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出現和傳播依然任重而道遠。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