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不僅有自己的神仙體系,而且對星學,宇宙學也有所研究。道教根據道家思想,把宇宙形成的奧秘與人存在的意義相結合,進而提出了一種宇宙觀。那麼,道教中的宇宙萬物從何而來呢?它們又分為哪些層次呢?
自古以來,人們對人體的研究不曾間斷,總是想弄清楚自己從哪來,進而想知道自己生活的空間、宇宙從何而來,無論是現在的科學還是玄學,都樂此不疲,各抒己見。
道教認為,在宇宙還沒有存在的時候,大道化身為元始天尊,他經歷了混沌、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五大劫運,化十方眾生,立教度人。後來,太上老君開天闢地,化身為盤古,認為太上老君與盤古是同一人。他經過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極五大時期,清氣上浮,濁氣下沉,從而開天闢地。
老君的眼睛變成了日月,汗毛化為了星星,肌肉變成肥沃的土壤,骨頭變成堅硬的石頭,一呼一吸之氣化為風雲,說話的聲音和眼睛中的光芒變為雷電,血液化為江河湖海,頭髮變為草木。然後,陰氣上升,陽氣下沉,兩氣交會,形成了世間萬物。
根據道學理論,在宇宙混沌的狀態下,大道分化,形成宇宙。大道化為陰陽二氣,形成天地,陰陽二氣相交生成和氣,世間萬物就是在這和氣之中生存發展的。這與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應。
我們知道了宇宙萬物是怎樣形成的,那麼,宇宙又分為哪些層次呢?
道教認為,宇宙往上分為三十六天,往下分為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分別是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分別為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大羅天是三清道祖的居所,三清境是九聖、九真、九仙的居所,其次,四種民天中的人沒有生死之苦,三災八難不及。無色界的人雖有較長的壽命,但還是無法超脫生死。這是三十六天。
三十六地是人去世後靈魂的歸宿,俗稱陰間地府。道教認為,人死後要經過十殿閻羅的審查,有善行的人可以轉生,作惡多端的人要接受懲罰,得道成仙者可以升入仙界,不接受地府的審查。這是三十六地。
道教中的宇宙萬物的源頭就是如此,宇宙結構也被分為三十六天,三十六地。這就是道教的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