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聽地藏教誨,勤修戒定慧,去除貪嗔痴,遠離三惡道

2020-12-04 紅塵若鏡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咱們今天繼續來聊《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這部經我要反覆和各位師兄來分享呢?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部經的義理雖然深刻,但是內容真的很簡單,比較少涉及一些佛法中的複雜名相和概念,基本都是大白話。

而且這裡面的故事很多,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前世婆羅門女,光目女等等,就是為了體現人間的孝道在佛法中也很重要,各位師兄有空的話真的不妨讀一讀,絕對比金剛經,心經,維摩詰經等容易理解多了,基本上識字就行。

第二,地藏王菩薩也是和我們娑婆世界緣分最深的菩薩,雖然大菩薩們各有殊勝,像是文殊菩薩甚至還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但是距離咱們「南閻浮提眾生」最近的還是地藏王。

而且最後佛陀也把我們都付囑給了地藏王菩薩,我們持念大願地藏王菩薩名號也好,讀誦地藏心咒也好,效果自然更好一些,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修地藏法門的。

第三,單從境界來說,地藏經和說空性的般若部如金剛經心經,或者宣揚極樂淨土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相比確實要低一些,因為地藏王菩薩本就算是三惡道的教主,他主要也是介紹三惡道尤其是地獄道的苦楚,勸眾生千萬不要踏入這裡。

簡單來說,地藏經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不入三惡道,距離天人福報都有點距離,更加不要說超脫三界了,但不要忘了我們如今處於末法時代,大部分世人都是業障深重,保個人身都不容易了,說什麼超脫三界都是「紙上談兵」罷了。

這就像是問小學生你明年打算上清華還是上北大,無論他怎麼回答都毫無意義,因為這個問題本就是很荒謬的——小學生就該做小學生的事情,而地藏經的教義,就極其適合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

所以您若是境界很高,福慧具足,一心直奔成佛大道而去的話,那確實不用讀地藏經,但如果您學佛不久,或者自覺境界還不夠的話,那不妨多讀地藏經,而且一定要用心,才有妙用。

那麼到底該如何避免墜入三惡道呢,其實地藏經總結出來一條十字真言——勤修戒定慧,消除貪嗔痴,只要您嚴格奉行,就不用擔心三惡道之苦。

01以慧解愚痴,免入畜生道

畜生道,嚴格來說一切動物都屬於這一道,也是和我們人間道關係最密切的一道,和我們有著很多的交集。

比如說我們吃的各種肉類都是來自於飼養的牛羊雞鴨鵝,還有師兄家裡養的寵物,我們動物園裡看到的動物,以及大自然中的野獸,這些都屬於畜生道的範疇。

其實如果認真來說,我們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只不過比較高級而已,那麼高級在哪裡呢?

其實答案就兩個字——智慧,這也是動物和人的分水嶺,哪怕動物裡面最聰明的如大猩猩,海豚等等,智力也無非和幾歲的小孩相當

而我們佛法中所說的「般若智慧」則要比這種世間的智慧更高得多,所以學佛就是增加我們的般若智慧,如果獲得了這個般若智慧的話,那些「世智辯聰」就真的宛如小兒科一般了。

然後咱們再從反面來說說,如今世人「愚痴」的表現又有哪些呢?

其實非常多,比如說不喜歡學習和讀書,而是沉迷於那些電視電影,而且還是那些格局層次都很低的,像是最近惡搞革命先烈的什麼「亮劍三」,主角的帥哥美女們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中依然能保證髮型不亂,喝咖啡抽雪茄談戀愛拋媚眼,完全就是一場鬧劇。

但是我們不能光罵這些編劇和導演,其根源還是在於有一大批喜歡這種類型電視的觀眾,正因為有這樣畸形的土壤,才會長出這樣奇葩的根苗出來,有因必有果。

還有那一大堆的所謂「小鮮肉」,娛樂惡搞,明星隨便一點小事都能上熱榜,科學家企業家實幹家的事情卻都默默無聞,這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眾生的「愚痴」。

所以沉迷於這些東西的師兄,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這些都是畜生道的種子,如果您的智慧越來越低的話,那等於就像是往動物界靠近了。

02以戒化貪慾,免入餓鬼道

說完畜生道咱們再來聊聊餓鬼道,這一道的直接因素就是「貪慾」。

餓鬼道屬於更低的維度,我們肉眼已經看不到了,這裡的眾生生活十分悲慘,很多都是腹大如鬥,喉細如針,因此食量很大,但是吃喝起來又很慢,這個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想不出的師兄不妨先餓上個一兩頓,然後只允許你一顆一顆的吃飯,一根一根的吃麵,菜餚也都切成碎末,讓你一點一點的吃,這估計大部分人都能急的跳腳。

更何況在餓鬼道終日昏暗,陽光很少,所以食物的來源也極少,裡面的眾生的痛苦更是倍增,偶爾得到一點也是你爭我奪,所以也被稱為是刀途。

這個苦難其實就是用來懲罰這些眾生在前世所犯下的「貪吝之罪」的,正由於之前過於貪婪且吝嗇,所以才讓你連飯都吃不上,水都喝不到,肚子裡饑渴難耐,為了吃上一點飯而四處奔波,甚至拼的頭破血流。

也只有這個時候那些人才會明白,自己貪來貪去,一毛不拔有什麼用呢,就算搞到金山銀山,能夠帶到下一世嗎?在餓鬼道中還不是要忍飢挨餓受苦麼?相反只有種下福德,下一世才能得福報。

至於「貪婪」的標準該如何判斷,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您的錢是否都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靠著付出自己的勞動和智慧換取來的,如果有那再多也不能算是貪婪。

而相反靠著坑蒙拐騙,巧取豪奪,灰色產業等等手段,等於是您的收穫裡面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侵犯了別人的利益,那不管多少都屬於貪罪,是犯了五戒之一的「盜戒」,也就是「不與取戒」

所以覺得自己的收穫裡面可能有一些不那麼乾淨的部分的話,不妨多行布施,把不義的財散掉,十方來十方去,這個罪業也就隨之而去了,若是緊緊抱住,吝嗇無比,那就誰都救不了了。

相關焦點

  • 熄滅貪嗔痴三毒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貪慾的,人的情緒是不穩定的,是好怒不善的,人的智慧是低下的,總之,對人性是徹底否定的。貪、嗔、痴的不滿足不光是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甚至大到發動戰爭。五蘊與貪取聯結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蘊,五蘊與取的聯結產生種種貪慾,貪慾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多麼形象地描述了貪的結果。
  • 佛教27個最基本的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到你一生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楞嚴經》有言:「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即循序漸進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七、什麼是三毒?
  • 「貪瞋痴」是什麼?
    貪瞋痴是什麼?我們要問,哪個人不貪圖名聞利養?哪個人不貪圖享受?這什麼原因?在佛法裡說,這叫具生煩惱。你到這個世間來,你那一天有「我」這個念頭,貪瞋痴就跟著帶來了。貪瞋痴是什麼?貪瞋痴原本是性德裡頭的戒定慧,就是我們自性裡頭、我們本性裡頭就有圓滿的戒定慧。一迷了之後,戒定慧變成貪瞋痴,扭曲了,就變成貪瞋痴。 所以轉煩惱就是菩提,轉菩提就是煩惱。戒學樂不樂?樂!持戒快樂,它性德!現在人把持戒當作一個苦事情,迷失了自性,你感覺苦,因為它跟你習性違背。習性貪瞋痴慢,本性裡頭沒有,本性是仁義道德。
  • 天道:到底什麼是沒有貪嗔痴,什麼是天國的女兒?
    天國之女是覺悟到天國境界的女人,是沒有人的貪嗔痴的女人。天國之戀,是唯有覺悟到天國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繹出的愛情。闡述的境界基本上超越了人的屬性。畢竟佛教裡想要修的也無非是,戒貪嗔痴。這裡涉及到了兩個問題:①人生終局的問題。怎麼算是有意義的人生?天國?
  • 從佛教觀點看吸菸 十大毒害令人心膽俱裂(圖)
    弘一大師也把飲酒、吸菸、食肉作為譏嫌戒,譏嫌即招人譏毀,絕對不可不戒。此為由佛教提出並作為戒律禁菸之開始。 繼後莆田廣化寺也把禁菸作為戒律,違者遣單離寺。可見吸菸之毒害,為諸大法王、聖者、法師等痛切,並作為戒律。所以出家在家眾為遵佛律,自淨其意,必須禁菸。 為令四眾弟子詳細明了吸菸之毒害,現議論以下十個觀點,以期聞者則戒,如此方為大幸。
  •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而從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三人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行,其實就是這三個角色佛教修行的過程。在佛教的修行中,弟子們必須要完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斬卻「三毒」。所謂「三毒」便是指貪嗔痴,它們被佛教認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唐僧師徒的修煉也是從這個方面開始的,其過程都在表現在西天取經的故事中。佛教認為,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痴三毒的存在。
  • 四川雅安雲峰寺地藏七共修法會
    四川雅安雲峰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八關齋戒傳戒暨消災祈福地藏七共修法會修行功課:1、誦經消業:七天之中,每日誦讀《地藏菩薩本願經》7部,七天共計49受持五戒,雖可不墮三惡道,成為人天道善人,但不能了生死,出輪迴。而受持八戒則可出離生死輪迴;受持八關齋戒,兼修定慧,可證四羅漢果;受持八關齋戒,並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得中品中生。4、放生還債:七天之中,寺院組織集體放生一次,數量不限,物種不限,魚、鳥、蛇等隨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具有諸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同樣也有許多威嚴的護法守衛佛學真諦,然而很多人卻只對菩薩眾生的諸佛菩薩虔誠信奉,卻忽視了諸多護法在佛教中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金剛力士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為大眾的修學與生活提供指引,也為管理者提供佛教的智慧經驗。在佛教所禁的十惡業中,語業佔其四:「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華嚴經 十地品》詳細說明了犯語業之人所得現世及來世的惡果,如「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病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不犯語業是菩薩行徑,《自在王菩薩經》說「菩薩不行兩舌,眷屬親愛終始不離,菩薩不行惡口,常行愛語軟語和柔語」。佛陀提出「出慈和語無諸違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