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回到大海》繪本時,我被暖到了,在這本書中或許能找到無數個曾經相似的我們。
一天放學後,男孩蒂姆遇見了迷路的鯨魚薩姆,除了蒂姆沒有人注意到迷路的薩姆,小男孩想盡辦法,最終幫助薩姆回到大海。看似平淡無奇的友誼故事,其實不然,男孩蒂姆與鯨魚薩姆的孤獨被彼此治癒,這才是友誼中的難能可貴,誠如書籍一開始作者寫的那句話,「獻給所有認為自己不曾被注意過的人,以及那些需要回到大海的鯨魚。」
每一位認為自己不被注意的孩子都值得被善待
這是蒂姆,作者在描寫蒂姆時給予了一個側影,大大的帽子遮蓋住了他的面貌,為文章中的「不被注意」埋下了伏筆,有一天放學後,蒂姆遇見了薩姆,大面積的綠色與黑色暗示了下雨天的壓抑與低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薩姆身上橘色服飾,透露出他內心的溫暖與友愛。
鯨魚薩姆因為拐錯了彎被困住了,迷失了方向,「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忙著,沒有人注意到這頭藍色的大鯨魚」,畫面上蒂姆看著嬉戲玩耍的同學,顯得非常孤獨,「有時候蒂姆也覺得沒有人注意到自己」,他的背後是迷路的薩姆。
「我能看到你。」「我也能看到你」,確認自己彼此都可以被對方看到後,他們感覺到都好了很多。細心的讀者一定可以通過薩姆與蒂姆的眼神中看到彼此的身影。
就連薩姆為鯨魚接水時,作者也進行了巧妙設置,水滴是藍色的,杯子邊上有一抹黃色相稱,寓意著兩人的友誼,蒂姆逐漸不在乎自己是否被別人看到,因為他有了自己的朋友,晚上回家時他開始想辦法,如何幫助薩姆回到大海,故事的最後,海邊玩耍的薩姆戴上了畫有鯨魚的帽子。
「不是每天都能遇見一個新朋友,他們也不是每天都能夠遇見你。」
對於孩子而言,童真無邪的年紀裡,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很多時候他們也會認為自己不被注意,繼而產生否定、自卑心理,道理的描述與講解很難讓孩子懂得其中的真實含義。《回到大海》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幫助孩子理解自我與友誼的橋梁。
每一位認為自己不被注意的孩子都值得被善待。
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讓你失望的:正確認識友誼
「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讓你失望的。」這句話在《回到大海》中出現了三次。
第一次:蒂姆帶著自己幫助薩姆回到大海的計劃出現在薩姆身邊時。
「你回來了!」
「當然了!」蒂姆說,「朋友是不會讓對方失望的!」
第二次:當蒂姆決定通過騎車拖著薩姆回到大海時,小小的蒂姆一開始並沒能拉動薩姆,但他沒有放棄。
蒂姆的內心獨白「薩姆是我唯一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我不該、不能,也不會讓朋友失望。」
第三次:蒂姆落水後,薩姆救起來蒂姆,薩姆說,「我當然會回來!朋友是不會讓對方失望的。」
不是每天都能遇見一個新朋友,他們也不是每天都能夠遇見你。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天天見,高質量的友誼總會出現在對方需要的時候:
孤獨、不被認可時的彼此鼓勵,薩姆與蒂姆的互相看得見;
最需要的時候:薩姆需要回到大海,蒂姆想盡各種辦法,竭盡全力的幫助。
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他們很難理解友誼的真正含義,繪本於無形之中幫助他們理解。
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友誼
關於友誼,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大學分校發表的Children’s Friendship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的論文中,科研人員通過實驗得出:家長的年齡、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均會影響兒童的同伴關係。
在實驗的40 位母親中,母親年齡在 20-30 歲之間兒童擁有玩伴的數量要遠多於母親年齡在30 歲之上的兒童的玩伴數量;
家庭收入在$25,000 以下的母親要比家庭收入在$25,000以上的母親更多地關注兒童的遊戲;
母親最高學歷水平達到大學的兒童比母親最高學歷水平為修過一些研究生課程的兒童有更多的玩伴。
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我們有的放矢的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友誼,學會遠離「傷害你的人」。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人打擊對方的積極性,興致勃勃的與對方分享,對方總是時不時的給你澆一盆冷水,總是妥協,得不到對方的重視,一味的討好,這種被稱為「毒友誼。」
當我們發現孩子在一段友誼當中變得不再自信、不再開心時,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辨識、如何正確的選擇合適的一段友誼關係,避免受到二次傷害。
不要依賴某一段固定的友誼,讓孩子學會建立不同的友誼關係。不將自己的重點完全放在一段友誼關係當中。
讓孩子正確對待友誼,別人傷害自己,自己不能反過來傷害別人,同時也讓孩子明白自己永遠不要這樣做避免給他人帶來傷害。
家長也要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生,多和孩子溝通,通過與他們的對話、從他們的行為中剖析,給予正確的、及時的引導。
相較於說教,故事的真實生動才最容易打動人心,《回到大海》暖心的故事中讓孩子感受友誼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