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上班忙碌、無法長時間陪伴在側,掌握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幾乎成了中國家長們的天然需求,但就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說,一般學校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都是靠平時下發的紙質通知(回家籤名…),或者是每年按季的家訪,學校以及老師方和家長溝通的頻次並不高,也不夠有效率。
而當移動網際網路來了之後,微信這個擁有幾億用戶的龐大平臺正讓我們人際之間的溝通方式轉向永遠在線和實時聯繫的方向,那麼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效率也應該被新一代的方式所提高和革新,所以家校版本的垂直微信似乎是大勢所趨,「蜻蜓校信」就是其中嘗試的一者。
和其他依靠內容做得很重的在線教育項目相比,蜻蜓校信算是比較輕的應用了,它分為老師和家長兩個版本,老師端可以用於布置作業(作業模板如下圖)、向家長發送表揚/批評孩子的信息(若有家長沒有智能機,可以以簡訊形式發到功能機上),以及日常事務的通知,還可以用於與同校老師聯繫。家長端則更為簡單一些,接收老師發來的作業和通知以外,還可以看看教育資訊,或者和老師進行文字交流(個人認為後期可以做家長之間的社區)。
蜻蜓校信的CEO陳思宇和我說,他們做校信的出發點很簡單——目前來看教育網際網路化的速度存在問題、用戶發展的速度也存在問題,他們不希望從很重的點切入教育,校信其實就是一個很輕的工具,取代掉的是原來中國移動做的「校訊通」——因為校訊通是簡訊和彩信形式,要向運營商付費,而蜻蜓校信是免費的)。
而為什麼選擇從家長和學校間的溝通入手?就是因為認為教育產品購買的決策權還是在家長手裡,所以他們傾向於獲取家長用戶,目前他們的盈利模式就是根據數據分析向線下機構導流,比如老師定向發布了一個不及格的通知,蜻蜓校信就可以為這些孩子匹配有相應輔導課程的教育機構的課程廣告。至於老師這一端,如果蜻蜓校信未來可以做到有很多的教師用戶以致足夠了解這個群體,會有機會做成辦公OA,乃至學校教學效果的評測系統,讓學校的運轉更加智能化。他們目前確實已經看到了學校在這塊的需求,但因為各個學校之間有很強的個性化定製需求,所以仍處於嘗試階段。
據陳思宇說,蜻蜓校信目前在深圳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非開放註冊僅是靠線下團隊向學校推廣的情況下,獲得了20萬用戶,佔到深圳市場的20%以上。他們很快會將校園版正式開放出來,讓家長和老師可以自由註冊。團隊背景方面,陳思宇此前做過十年左右的教育軟體開發,而後還做過可以面對面溝通的教育工具,但由於這些產品都存在想替代和顛覆傳統教育的對立性質,所以發展並不如意,但個人認為他這次創業做蜻蜓校信,或許有機會以更輕更小的切入點達到更大的效果。目前蜻蜓校信背後的公司已經拿到了一千萬的天使投資。
國內近期也出現了一些和蜻蜓校信類似的產品,比如天天上、校內外、翼校通,但這幾家公司的角度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校內外更偏社區,翼校通則是電信旗下產品,和翼聊相整合。陳思宇說,他認為由於教育系統的特殊性,做教育O2O不像想的那麼簡單,需要一個比較有經驗的線下團隊來做,光是網際網路團隊來做的話會遇到很多困難。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苑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