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爸爸」走紅,反覆修改家長群名稱,老師哭笑不得:移出群聊

2020-11-28 騰訊網

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長要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繫,了解他們的在校表現和學習情況。之前家長只能通過電話或者面談的方式和老師交流,現如今通訊技術發展聊天群成了家校交流的便捷工具。

學校為了方便發布通知,及時跟家長取得聯繫,會讓每位班主任建立一個家長群,這樣能隨時溝通。一位老師組建完班級群後,要求家長更改自己的名片,按照學生的名字改成某某家長,本來很簡單一件事,大家都按要求改了名字,但有一位家長卻不走尋常路,反覆改了幾次把老師氣得不行。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家長修改名字時改錯了地方,直接把群名稱改成了某某爸爸。老師發現後及時把群名改了過來,並讓他再次修改自己的名字,但這位家長又一次把群名給改了,如此反覆了多次,老師氣得無語又哭笑不得,只能暫時把他出了群聊。

這位「倔強爸爸」的操作讓人忍俊不禁,他內心估計也有很多問號。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家長不太會操作聊天軟體等,他們平時只用這些軟體接收、回覆信息,關於怎麼建群、修改信息等很少接觸,所以會鬧出一些笑話。

但是現在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離不開這些軟體,所以家長們還是要緊跟時代步伐,多多學習。雖然社交軟體讓人疲於應付,但和孩子學習相關的班級群,家長一定要多加關注。

家長群具有很大的作用:

1、縮短家長與老師的溝通距離

家長忙於工作,但和老師的溝通不能少,這時家長群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老師會在家長群中發布孩子的家庭作業和在校表現,家長看到後有問題可以直接私聊老師,縮短了彼此師的溝通距離。

2、減少矛盾的產生

有了家長群,家長和老師的交流機會增多,彼此能多些理解,少些誤會,減少矛盾的發生。老師也能從家長身上獲取孩子在家的表現,能更全面的認識學生,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減少師生隔閡,幫助孩子學習成長。

3、方便家長之間溝通互動,交流經驗

家長群方便家長交流互動,彼此可以交換教育孩子的經驗,取長補短,完善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長互換意見,分享經驗,能學到更多的教育方法,從而幫助孩子不斷提升,大家共同進步。

家長群的環境需要家長們共同維護

家長要明白家長群存在的意義,不要在群內發一些和孩子學習無關的內容,更不能發小廣告、求點讚等。要和其他家長一起共同維護群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孩子學習提供方便。

家長和老師經常溝通才能幫助孩子進步,所以要好好利用家長群,有問題及時和老師溝通。溝通時要保持平等的態度,尊重老師。有疑問或者不滿的地方,等了解清楚後再和老師交流並提出改進建議,不要態度強硬地指責、抱怨。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只會引起老師的反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男子微信群冒充老師行騙:複製頭像名字等信息,多名家長中招
    ,不少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微信,他們下載了用戶的頭像更換在自己的帳號上,並修改了和用戶一樣的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微信裡的另一個你。  王老師表示,群裡那個所謂的自己的新微信號,從頭像、名字再到近兩天的朋友圈內容和自己的微信完全一樣,於是她立刻將這個假微信號碼移出群聊,同時在群裡發信息告訴各位家長自己微信號沒有更換
  • 「踢群」第一案!被群主移出微信群,法院會怎麼判?
    無端被移出群聊律師起訴群主損害聲譽這個「訴訟服務群」是2018年5月31號,平度法院立案庭法官於建平為方便溝通而建的,群裡多是平度的律師、法律工作者,柳孔聖就是被其他律師邀請入群。去年6月7號,法官劉德治成為新群主,之後,他在群內發布《群公告》,並@所有人,稱群宗旨主要交流與訴訟立案有關的問題;群內言論要發揚正能量,維護司法權威;違者,一次警告,二次踢群。
  • 王珞丹發文回應翻車事件,無意暴露家庭群聊名稱,原來這麼接地氣
    近日,王珞丹在網上曬出一組照片,並且配文是自己爸爸拍攝的,不過有細心的網友發現,王珞丹曬出的照片其實並不是他爸爸拍攝的,而是一位美國攝影師的作品,這件事引發了大家的熱議。1月20日,王珞丹再次發文回應此事,她表示自己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外國攝影大師的作品,因為當時爸爸在聊天群中發了好幾張照片,自己覺得好看所以才發到了微博上,對此王珞丹還表示發現後已經第一時間修正了。
  • 各地學校「停課不停學」 警惕不法分子趁機冒充老師潛入家長QQ群和...
    部分家長覺得,學費早晚都得交,於是根本沒有多想,就掃碼交錢了。可是沒過多久,群裡突然出現另一名陳老師,告訴大家停止繳費。家長們這才發現:雖然頭像和名字都一樣,但第二個陳老師才是真的,而前一個所謂陳老師QQ號是新的,而且前一天剛剛入群。有家長表示:「當時群裡出現了兩個陳老師,我們不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有一個陳老師以學生媽媽的身份半夜加入群的,我們不知道。」
  • 不法分子潛入班級群瘋狂行騙!
    頭像和名字是班主任的微信說:「開學了,上學期學生成績下降了很多,所以學校推出一款學習資料,一共三套,資料費共計200元(每個家長都需要交),謝謝各位家長們的配合!請以紅包的方式發送到群裡,備註好孩子的名稱。」此時,她一看已有4個家長(3個是騙子拉進來的同夥)在群裡發了紅包。
  • 小學生「打油詩」出爐:家長看了哭笑不得,老師則甘拜下風
    現在的小孩子腦袋都很靈光,思維靈活且十分跳躍,經常語出驚人,不僅家長招架不住,老師也常常哭笑不得。一位家長把小學兒子新出爐的「打油詩」發到了網上,不一會就走紅網絡。詩的內容是這樣的:愛好作詩無人懂,殘忍譏笑使心寒。為何無人來稱讚,心中不禁一陣寒。
  • 群裡有個假「班主任」!
    ,在家長微信群冒用老師的頭像,並以其名義在群裡發布以微信紅包形式收取學費的通知。通知發出後,家長們紛紛在群裡討論,並以微信紅包的方式發出學費。直到16日晚,老師打開手機時才發現自己被冒名頂替。而那時,群裡已有17名學生家長向冒充「鄭老師」的騙子轉發了微信紅包,每人198元,合計人民幣3366元。
  • 小學生家長微信群的樂與苦
    繪圖/陳 靜微信的廣泛使用,衍生出了方便人們溝通交流的微信群。對於學生家長來說,家長微信群是他們手機裡不能被忽視的群之一——老師們會在群裡布置作業、通報孩子在校情況、發布重要通知等;家長們若有疑問,也會在群裡與老師溝通。
  • 杭州濱江區推出班級微信群管理規範,要求老師和家長…
    會上,市教育局根據家長、老師、校長以及專家的發言,整理出目前「家長群」存在的問題:首先,家長群太多、打卡任務繁重,釘釘群、QQ群、微信群等,大量的群消息讓家長們應接不暇,不僅耗費大量翻閱時間,還可能錯漏信息。其次,考試、作業情況在家長群裡公開點名,給學生、家長帶來較大心理壓力。
  • 一看你的群聊名,就知道不是啥正經人…
    鑑於群名稱是個適合開腦洞玩梗的地方,前兩天我們面向所有讀者發起了一次徵集:你的通訊錄裡有哪些好玩的群名?背後有什麼故事?話不多說,請帶著欣賞當代行為藝術的心情進入正題吧。1、謎之莊重家庭群「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族群」這件事,估計大家已經知道了。
  • 教你成功混進家長群!進群前頭像VS家長的頭像,網友:馬上換!
    教你成功混進家長群!進群前頭像VS家長的頭像,網友:馬上換!在家長眼裡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在家長的眼裡一個女孩子弄成這樣,像個鬼一樣!而後面的那張心如止水就是家長心中理想的女生頭像了!
  • 輔導作業到深夜,爸爸一怒家長群裡質問老師,群裡頓時沸騰了
    輔導作業到深夜,爸爸一怒家長群裡質問老師,群裡頓時沸騰了家裡有上學的孩子,家長們大都有一種體會,那就是現在孩子們的家庭作業,仿佛不是留給孩子的,而是給家長留的。家長們每天都要看著孩子完成當日學過作業不說,還經常會碰到孩子根本沒有學過或很難的題目,這才讓有些家長們不淡定了。
  • 企業微信群防騷擾能力升級:多次觸發敏感詞可被自動踢出群聊
    群防騷擾能力升級,設置敏感詞防止有害信息。以往,「教育局 - 學校 - 家長」三者之間的溝通成本過高。教育局下發通知,需經過學校負責人、班主任、家委會等環節才能傳達到家長,流程繁瑣、傳遞鏈冗長、準確度難保。對此,新版企業微信提升了 「局校互聯」能力。藉助企業微信 「家長通知」功能,教育局可直接向下屬家長發送通知,並能在後臺能實時查收通知的接收情況,掌握通知的觸達狀況。
  • 群裡有個假「班主任」!
    ,在家長微信群冒用老師的頭像,並以其名義在群裡發布以微信紅包形式收取學費的通知。通知發出後,家長們紛紛在群裡討論,並以微信紅包的方式發出學費。直到16日晚,老師打開手機時才發現自己被冒名頂替。而那時,群裡已有17名學生家長向冒充「鄭老師」的騙子轉發了微信紅包,每人198元,合計人民幣3366元。
  • 「家長群」內外老師和家長各執一詞,到底誰在掙扎?
    而老師們也在「發聲」,有人曬出自己「披星戴月」的作息表,有人列舉出自己某天某個小時內同時處理的十幾件大小事兒,以此證明自己的「委屈」……隨著「家長退群」事件的發酵,江西、遼寧等省紛紛出臺文件,明確提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
  • 「戲精寶媽」群裡飈英文,看著都替她覺得尷尬:高級中透露著詭異
    隨著即時通訊越來越便利,基本上每個群體之間都習慣了在手機裡建一個群聊,就連學校也不例外。現在的孩子們一入學,老師們就會讓家長們加入班級家長群,目的是方便老師與家長們溝通。但是這些群的作用卻慢慢地變味、走樣了。
  • 如何成功混進家長群?看你的頭像VS家長的頭像,網友:馬上換!
    不像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告訴他們,然後讓孩子們回家傳達,現在我們已經直接建立了微信群來通知各種新聞。這讓許多學生非常恐慌。許多學生也想溜進家長小組看新聞,但他們總是能找到成功溜進家長小組的方法。讓我們先看看你的頭像和你父母的頭像。
  • 小學生照課本寫「8」得大紅叉,家長在群裡發問被老師懟
    6歲的小正(化名)白天學了數字「8」的寫法,晚上回來花30分鐘寫了滿滿一頁,第二天回家卻哭著說:「我明明照著課本上寫的,怎麼老師就說不對呢?到底是書上的對還是老師的對?」媽媽見兒子哭得傷心,很是心疼,便在班級群裡問了下老師,並說看在孩子花30分鐘辛辛苦苦寫作業的份上,不是原則性錯誤,能不能明天給孩子一個鼓勵式的新說法。老師起初沒回復,其他家長倒是議論開了。
  • 幼兒園表演服現英文髒話 家長質疑後被踢出群
    5月10日,靜寧縣一位幼兒家長的一條朋友圈被廣泛轉發成為熱點,其原因是幼兒園訂購演出服現英文低俗字眼,家長向老師反映情況,卻被踢出群聊,一時間,網友間也是炸了鍋。在確認自己沒有看錯後,王先生趕緊在班級群裡向老師反映了這一情況。好心被當多事,家長被踢出群聊「我就想著要訂購二百多套衣服,孩子不懂上面的內容,可是未免不會好奇,這種有侮辱性的文字影響了孩子怎麼辦。」
  • 戲精家長在微信群飆英文髒話罵老師,只因孩子學號是14
    在孩子的班級群裡,一位家長和老師確認自己孩子學號是不是14號,之後竟然飆出了一串英文髒話。群裡的其他家長自然看不下去,紛紛提醒他注意文明用語。但這一勸阻卻更是讓這位家長「戲精」上身。講真,學號只是方便學校管理。因為這就大發雷霆,講老師有問題太過分了。即便不滿,也可以和老師協商啊~這位家長還對勸阻自己的家長很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