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全世界每年有接近80萬人死於自殺
而每隔40秒鐘就有一個人自殺
在很多人眼中
自殺都是無法理解的行為
好好的一個人怎麼就突然想不開了呢?
我們應如何幫助他們?
廣東衛生在線特邀權威專家
為大家支招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範長河教授指出,自殺其實是由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在9月10日第1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來臨之際,他提醒要正視抑鬱等心理問題,重視抑鬱的藥物心理聯合治療,將有助於降低自殺率。
案例分析
阿蘭(化名)在半年前生完孩子後,開始情緒低落,悲觀絕望,並存在自殺企圖,差點造成悲劇。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醫院就診,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症,經過半年治療,阿蘭狀態已恢復正常。
回想起當初的經歷,阿蘭說,「在我第一次去就診之前的三四天裡,我的狀態極為糟糕。那天晚上我抱著寶寶,從娘家吃完晚飯回到自己家,那一路上我就預感到完了完了,要來了。就像是例假要來一樣,抑鬱情緒也是這樣,我可以預感到它的來臨,但我控制不了它。我的生活一團糟,與婆婆的關係不好,先生沒管我和寶寶,我對生活也失去了控制。我覺得自己很沒用,寶寶跟著我也沒有任何好處。我每日每夜都在遭受煎熬,無數次想一死了之。」
「抑鬱情緒一旦在他們心中駐紮,認知就可能變得不再理性,就會認為自己沒有前途和出路,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累贅,死既能解脫自己又能不拖累家人,從而可能產生自殺意念和行為。」範長河主任介紹,一定要重視和評估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並及時幹預,以免釀成悲劇。基於評估的、針對性的幹預和治療措施可以較好地預防抑鬱症的自殺。
自殺最常見的原因
1.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自殺的人群當中有75%的人都患過抑鬱症。很多人僅僅將抑鬱傾向歸結為內向、不開心,忽視了抑鬱症可能導致的自殘、自殺的嚴重後果,或將抑鬱症與瘋子聯繫在一起,使得很多抑鬱症患者覺得承認自己患病是可恥的,因此拒絕治療。
範長河主任倡導,大眾應正確對待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避免由於社會的歧視和不理解,導致患者感到更加無助無望。
他同時指出,除抑鬱症患者外,其他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如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應激相關障礙、某些類型的人格障礙患者等也是自殺的高發人群。
2.衝動性
突發應激事件、生理性激情狀態也可能會使人做出突然自殺的舉動,常見於青少年和女性。
這樣的自殺行為往往是臨時起意,不像抑鬱症患者自殺前往往經過細緻籌劃,很多時候只是由於一時情緒失控、喪失理智,及時制止,尋求幫助,撫平情緒就可以挽救一條生命。
很多新聞報導過跳樓者被圍觀群眾起鬨拍照,很多猶豫不決的輕生者在周圍環境的刺激下選擇了自殺,我們面對這類事件時,應伸出援手,挽救生命,切忌火上加油。
3.愧疚感
在很多災難發生過後,倖存者的自殺機率會上升,甚至很多救援人員也會出現自殺念頭,這是為什麼呢?
範長河主任表示,經歷過災難、戰爭或是巨大變故的倖存者很容易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是指個體目睹或遭遇到實際死亡,或嚴重受傷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PTSD患者時常會重複閃回創傷體驗,產生愧疚感,自責、自罪,導致自殺。就算沒有發生PTSD,重大災難或變故的經歷者也可能由於過度自責或愧疚而選擇自殺。
除以上原因外,毒品、酒精等濫用,青少年模仿自殺行為等,都可能出現自殺。
哪些表現有自殺徵兆?
睡眠模式明顯改變遠離朋友和家人,覺得自己是他們的負擔有過自殺的嘗試極其厭惡自己,沒有歸屬感絕望、憤怒、焦慮不安、精神萎靡大量飲酒或服用毒品放棄自己,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喪失興趣出現一些冒險行為產生自殺的念頭、計劃和行動突然的情緒變化
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從自殺念頭到自殺行為是有一個轉化過程的,這是在研究統計數據中常常能發現的一個事實。當我們覺察到身邊的人正陷於自殺的掙扎中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 提供情感支持,向他們表達你的關心,詢問他們的困難,聆聽他們的心聲;
★ 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去心理精神科專業機構就診,撥打心理援助熱線;
★ 限制自殺工具的可得性。
一旦有人透露出自殺念頭,一定要認真考慮他的話,這很有可能是他發出的求救信號,他正在將這種危險的想法付諸於行動,此時不要冷漠,應使用正確的接觸方式和更好的情感表達,聆聽他的痛苦,讓他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幫他尋找專業的幫助。多一份關心可能就會挽救一個即將逝去的生命!
如果你自己有自殺想法,首先應該告訴親人,並尋求專業的心理精神機構及心理精神專業人士的幫助。如有自殺計劃和行動,哪怕只有一點點猶豫不決,都應當聯繫家人、學校、工作單位、公安局、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等、並尋找專業的心理幫助。
範長河主任強調,自殺念頭如果沒有得到很好地排解舒緩,很有可能會轉化為難以控制的自殺行為,如果無法從周圍人獲得有效幫助,國內已經建立了多條免費自殺預防熱線,撥打電話尋求專業幫助也會挽救自己!
全國心理危機幹預熱線匯總
只要你不放棄自己,人生可期
記者|尹麗芳
編輯|尹蓁 責編|黎曉心
通訊員|薛冰妮、高龍、馮朱曉、朱健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