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網絡上,一旦將社交恐懼症的話題聊起來,會發現好像大家都一樣有,幾乎到了「人人社恐」的年代。
前段時間一場疫情造成人們很長時間內必須宅在家閉門不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憋壞了。
而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只感到舒服:終於不用出門各種社交了。沒機會給別人見到就被說你也太內向了吧,要開朗一點啊之類的話。
孤獨即自由,享受這樣的時刻。
圖源《Mary and Max》劇照
「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有些人來說,上班只負責在自己的小隔間工作,能文字絕不語音視頻的工作對接;
下班就直接回家沒有同事聚會,沒有順路同事的我們一起走啊的邀約;
周末的時候沒有人約出門,在人群中一定戴著耳機放歌隔絕世界……的生活是平凡且完美的。
」
他們喜歡所有孤獨的事情,並熱愛著其中的滋味。
對於上述體驗,小編完全能感同身受,因為自己也是喜歡獨處並享受私人空間的人。不過這些狀態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
那麼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的現在,總是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圖源丨日劇截圖
所以社交恐懼症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真的每個人都有社交恐懼症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好好聊聊這下話題。
1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種。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將其定義為一種過分的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和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會出醜和行為窘迫。
不一定對社交感到焦慮就會被判定為社交恐懼症,根據焦慮的嚴重程度可以把它分為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症。
舉幾個例子:
當我們第一次和喜歡的人出門約會時,可能會臉紅、拘謹、手足無措——這是社交焦慮;
約會過程中總是處於焦慮狀態,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被別人審視,緊張到出現顫抖、出汗、心悸、呼吸困難、腹痛等嚴重的身體反應——這是社交恐懼症 。
或者當我們在電梯中遇見沒那麼熟的朋友時,可能會進行幾句問候,比如「你吃飯了沒呀」「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之類的。
有時這種不走心的寒暄有時可能會讓我們覺得有些尷尬、不適,希望能夠迅速擺脫這種處境,但這只是輕微的社交焦慮。
但如果非常懼怕和別人交談,哪怕只是和認識的人進行閒談時,也時刻擔心自己萬一說出什麼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因此刻意迴避或痛苦忍受這種普通的社交場合——這是社交恐懼症。
輕度的社交焦慮有助於我們釋放壓力、調節心理狀態,更好地進行社會交往,但是如果發展為社交恐懼症,嚴重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等,就需要及時就醫了。
圖源丨Dribbble
2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
可能會有小夥伴要問了,那導致社交恐懼症的原因是什麼?在此之前,有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有遺傳、性格、生活經歷和家庭教育等。
遺傳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懼症患者子女的3.91倍。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社交恐懼,也可以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或許會找到答案。
圖源丨網絡
性格因素
內向敏感、易緊張、愛自我批評和否定、完美主義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懼症。
這類人尤其是害怕出現在社交場合,暴露在很多人面前時,會特別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從而引發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生活經歷
如果童年時期曾經有過被情感虐待、情感忽視的經歷,而這些情緒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那麼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就會更高。
圖源丨Dribbble
家庭教育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擺脫原生家庭裡的那個自己」,就社交恐懼症來說,與父母的相處模式、關係親密度、家庭情感表達等可能會影響我們對社交關係的態度。
3
溫馨提醒
▽
對於社交恐懼症,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減輕痛苦程度。
而對於輕微的社交焦慮,這裡可以給大家一些小建議。
將注意力集中在別人身上
不是自己身上
在社交場合過度焦慮,可能是因為我們太過專注於自身,那麼此時解決這種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注意力向其他人身上轉移。
比如試著用眼睛看著某個人,全神貫注地傾聽他說的話,並給他積極的回應。
圖源丨Dribbble
提前做好準備
如果要演講或者表演,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讓自己將要進行的展示熟記於心;如果要參加聚會,提前準備好參與聊天的話題,可以增強自己的信心,減輕焦慮感。
要對自己有信心
試著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培養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自信心,可以經常用一些積極正能量的話來激勵自己,比如:我真的很棒,我表現得比一般人都好,我特別有信心等。
在精神障礙性疾病面前,我們已有證實有效的現代醫學可以治癒。如果察覺到自己有上述症狀,請一定向專業的心理醫師求助。
太原安定醫院在線預約平臺
~預約平臺來啦~
患者不僅可以解決
「看病難嗎,看專家難」困境
還能享受專家
為您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
您不必再忍受綜合醫院
「排隊兩小時問診兩分鐘」的痛苦
提前預約,隨到隨診
與名醫一對一問診